怎样才能写好古诗
- 提问者网友:心牵心
- 2021-07-19 21:37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07-19 22:01
多读古诗
古诗词发展
中国文学自神话传说开始,上下几千年,名篇佳作,浩如烟海。每一时期产生的文字作品和所运用的文学形式都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体现着当时的文学思潮和风格。格律诗的产生、发展、成熟和衰退也不无例外地体现着这一规律。
诗歌产生很早,最早见于《诗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一般也押韵,也可出现转韵现象,再往后发展,诗歌的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五言、七言句式,每句字数有了变化,韵律明显,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且平仄也比较讲究。这时期的诗歌无论内容,形式都又达到了新的高度,诗歌艺术趋于成熟,这就是格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文人作格律诗,那是要讲究这些格式的。民间格律诗要写好,要流传下来,的确不易。我们看到了诗歌创作走向成熟,产生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结合得非常好,达到令世人称道的地步。但格律诗多局限在仕途菅海了。文人的彼此唱和。而于民间就不能分享诗歌的艺术美了,本身也就限制了诗歌的发展,格律诗趋向凝重、呆板,这个时期就是中国诗歌的繁荣时期——唐代。
不可否认,唐代诗歌走向成熟,走向繁荣,自有其必然因素。如国力的强盛,文化的发展。格律诗出现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但是,再往后看,唐后期和唐以后诗歌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人们总是感到五言、七言又不能更充分更恰切地表达其思想感情了,或是格律诗的形式过于古板,于是,活跃的思想内容就冲破了格律诗的限制形式,而更趋自由,每句字数或三或五、或七或六或四不等。字数灵活多变,完全看内容的需要,转韵现象更常见,这就成了长短句——词。
唐五代以后,词这一文学形式迅速发展,走向成熟,风格、流派纷呈,终于到宋代达到词发展的高峰,就象满眼盛开的鲜花,五彩斑澜。发展到词,并不是舍弃格律诗,只是格律诗的创作,再也不会出现唐代的繁荣了。为什么呢?这同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学发展的内律规定的。以后的各个时代继续写格律诗,内中也不乏名篇大作,但总的成就比不上唐代。其中的道理仍然是文学作品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一种文学的形式如果不能更恰当地表现其内容,那么这种文学的形式就要变化,变得更贴近生活,更适于表现内容,否则就会以文害意,就要被淘汰。
同样道理,格律诗也要发展,也要变化,在变化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完善,从而走向新的成熟。
“五四”以后,随着新思潮涌现,新诗产生,新诗自由、灵活、追求意象或象征,越来越显出其生命力。此期虽然格律诗不断,但成就平平,包括词在内,都因不便传涌、古板、凝重而失去其发展创新的活力。作格律诗必注意其章法、平仄。填词也挖空心思,必讲究固定格式,如字数、句数、每首段数,这对格律诗和词的发展无疑是个限制。当然,客观上给新诗的创作腾出了空间,但格律诗、词已经面临着在形式上应该且必须有新的突破的时候了。
对任何文学形式,只要适合其内容,适合其体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形式上都可以做新的尝试,正如五言、七言取代四言、六言,长短句盛于格律诗衰落之时一样。今天,不仿我们也可作个尝试,把格律诗、词从形式上继续推向前进,实现新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结合。只要读起来上口、易记、易诵,精炼的几句诗蕴含丰富的内容,我们不仿谈化平仄,韵脚只在四、六押韵,而不必二、四、六押韵。词的发展要更自由、多变,淡化其旧有词牌规则,具体每篇分几段,每段分几句,每句多少字,完全以内容而定。这样做亦即放宽了作格律诗和填词的旧有规则,能更方便、更充分地表达思想内容,也不会出现以文害意的情况了。
- 1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7-19 23:54
- 2楼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7-19 23:40
规矩多。
古诗就是规矩多啊。
升上去入,平平仄仄的要求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