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青一件影戀之研究怎么样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6 11:39
- 提问者网友:锁深秋
- 2021-04-25 23:22
馮小青一件影戀之研究怎么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4-26 00:12
1921年,22岁的潘光旦在清华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课上做学生,恰好那一年,他读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第二年,他交了一份读书报告给梁启超,借弗洛伊德的学说探究了明代万历年间杭州一位女子的死因。梁启超对报告大为赞誉,批道:...对于部分的善为精密观察,持此法以治百学,蔑不济矣,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学家...两年后,这份报告发表在《妇女杂志》上,题名为《冯小青考》。1929年,上海新月书店出单行本,潘光旦做了修订和补充,题为《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 199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再版这本书,玩了个标题党,叫《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秘》。从“考”变成“揭秘”,让这本开启潘光旦学术大门的研究变得像本报摊小册子,多少有些尴尬。但真的找到新月书店的版本来看,却发现90年代这个标题党虽哗众取宠,却算不上太扯,因为这本书确实是一本不到200页的小册子,而其研究内容,也正是冯小青的性心理之变态。 从学术角度看,《影恋》并算不上优秀之作,对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均停留在粗浅表面,论证中也缺少必要的生理学与心理学方法,更多地在以有限的文字记载和冯小青的书信、诗词做情理上的推论,以“性发育流程”、“自恋”、“同性恋”等概念做验证,得出冯小青因性压抑导致性变态的“影恋”结论。与传言臆测中简单的“郁郁而终”相比,这个观点当然惊世骇俗。但与结论相比,更重要的是潘光旦在这么一份学科作业中秉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考证从小青其人其事的真实性开始,罗列了各类史料记载,并相互佐证真伪,以确定小青确有其人,她因被正室欺凌独居而终也确有其事。接着便是把将要用于推论的《精神分析引论》中的“性发育观”和“自我恋”做梳理陈述,还配以形象插图示意,极具方法论思维。再最终得出结论之前,文章对小青自恋心理的自觉程度做了分析,从而探究其病因:已察觉自身性心理变态,却未达到一定自觉程度,因此精神郁结不得宣泄。这种变态心理的表现在史料记载的小青古怪言行与她的诗词、书信之中——其实潘光旦只依靠文学作品与极少资料来做心理学推论显然是不充分的,倒更像在做心理分析学派的文艺批评。 《影恋》中“小青之分析”的引言中,潘光旦提到一位友人对这篇研究的初稿“不以为然”,大概是认为这种把文学作品和史料“分而析之”的方法毫无美感。而潘光旦则“始终以为好西洋镜必不患拆穿,使拆穿矣,亦愈穿而愈有味也。请以此种态度读小青何如?”我以为,这正是潘光旦所表现的学术态度和趣味,问题虽小,结论或许存疑,但方法不容草率。《影恋》中对小青真实性的考证,潘光旦引述多处资料,并从当时社会情况出发,一条一缕分析后得出“谓此种种因缘(冯小青)皆文人虚构之结果耶?钱蒙叟曰然,不佞曰否”的结论。再如,对冯小青诗词的不同版本一字字做堪误,对《销魂词》中女子作品做统计学分析,从女词人选词的倾向中来分析当时女子的“精神郁结”,都是其严谨态度和方法的体现,即梁启超所谓“静谧观察”。 情怀是指潘光旦在这篇报告里对中国女性表现出的情感。选择一个悲剧女子做研究对象,并延伸到对古代及当时社会女性心理的研究,本就是难能可贵。在研究中,他并不只限于将病源学停留在个体生活与心理层面,而是从小青故事入手进入对中国女子社会身份和普遍心理的问题——“教育阶级中,拘泥之道学家以女子未不祥,佻健之文学家以女子为玩物;即女子自身,亦不惜以不祥之物可玩之物自贬;一般社会之视听评论更不足道矣。一弱女子不幸而生长其间,偶有先天健可,发育得宜,合乎常态者,终至于反常变态,因而拗戾以死,其先天孱弱,发育失常者,尤不待论,弥可哀已。”即梁启超所谓”情绪之深刻“。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