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诗的主体渊源,对联与诗词的渊源关系探究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2 18:22
- 提问者网友:未信
- 2021-05-12 02:33
试论唐诗的主体渊源,对联与诗词的渊源关系探究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如潦草
- 2021-05-12 03:18
对联与诗词的渊源关系探究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对子,它包括名胜联、春联、喜庆联、哀挽联、修养治学联、建房乔迁联、行业联等。对联称副,由上下两联所组成,有着独特的形式与规范。在中国的古代韵文体裁中如骈文、诗词、铭赋,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本文试图从对偶的角度,探索对联与诗词的渊源。
一、 对联起源于偶文。
对偶的应用,是人类使用语言、文字的自然产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在朴素的对称美学观念的影响下,无意识地创造了对称性的语言。文字产生以后,文人们将这些语言、思想记录下来,就产生了对称性的文句,即为偶文,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单音节方块汉字是偶句产生的重要基础。上古时期的《吴越春秋》中载有一首《弹歌》(传为黄帝所作):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歌辞的意思是,割断竹子,连接成弓,装上泥土,飞射禽兽,猎取肉食。歌辞两言一句,音节短促,节奏感很强,可能是制弹弓时所唱,也可能是用弹弓狩猎时所唱,非常古朴敦厚,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四个短句都是动宾结构,词性相当,虽然不是对联,但其对偶的修辞法与现在的律联是一致的。
可以说:古典文学著作中对偶句,是对联的最初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民族、民俗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特别强调对仗的工稳,讲究平仄协调,韵律合拍。它虽产生于唐代律诗,但它的形成,是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著作、汉赋、唐诗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就是对联的原始形式。唐代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对联的产生打下了基础,使对联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完善了自身规范,扩大了应用范围。从五代后蜀孟昶的第一副春联起,到现在已发展到有数十个门类,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成为文学之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哲学、逻辑、人文、书法、造型、建筑等诸学科,汲取多方面的知识和养料,使自己发育成为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对联与其它文体不同,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因此它没有随历史的兴衰而湮没,而是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了对自已有益的素养,从单一的门类——春联,发展成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历代帝王和文人的推广下,从宫廷遍及到民间,形成我国的一种民俗,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诗经》对楹联形成的深远影响
《诗经》原名为《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其间经历了500年之久。《诗经》共有各种内容的作品305篇,分为《风》(《十五国风》)、《雅》(《小雅》、《大雅》)、《颂》(《周颂》、《鲁颂》、《商颂》)三个部分。《风》是地方土调,《雅》是正声,《颂》是庙堂乐章,配上乐曲,可歌可舞。《诗经》是研究西周至春秋中叶期间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的第一手资料。本文着重探讨《诗经》的修辞手法,以见其对对联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诗经》运用赋比兴手法,来“直书其事”,用比喻进行“体物写志”,多用排比格式,铺陈有序,层次分明。《诗经》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爱情的,如《风》里的《关睢》、《标有梅》等。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愤怒与反抗,奴隶们指责那些奴隶主和贵族“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腐朽寄生生活,奴隶们把这些统治者们描写成贪婪的田鼠(《魏风?硕鼠》)。这些篇章的内容是积极的,排句结构异常整齐。这种排列形式对唐诗和对联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象《小雅?采薇》中的一节,可以看作是一副较为完善的八言对联:
昔我往......余下全文>>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对子,它包括名胜联、春联、喜庆联、哀挽联、修养治学联、建房乔迁联、行业联等。对联称副,由上下两联所组成,有着独特的形式与规范。在中国的古代韵文体裁中如骈文、诗词、铭赋,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本文试图从对偶的角度,探索对联与诗词的渊源。
一、 对联起源于偶文。
对偶的应用,是人类使用语言、文字的自然产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在朴素的对称美学观念的影响下,无意识地创造了对称性的语言。文字产生以后,文人们将这些语言、思想记录下来,就产生了对称性的文句,即为偶文,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单音节方块汉字是偶句产生的重要基础。上古时期的《吴越春秋》中载有一首《弹歌》(传为黄帝所作):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宍”,古“肉”字。歌辞的意思是,割断竹子,连接成弓,装上泥土,飞射禽兽,猎取肉食。歌辞两言一句,音节短促,节奏感很强,可能是制弹弓时所唱,也可能是用弹弓狩猎时所唱,非常古朴敦厚,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用现代汉语语法分析,四个短句都是动宾结构,词性相当,虽然不是对联,但其对偶的修辞法与现在的律联是一致的。
可以说:古典文学著作中对偶句,是对联的最初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民族、民俗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特别强调对仗的工稳,讲究平仄协调,韵律合拍。它虽产生于唐代律诗,但它的形成,是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的。《诗经》、《楚辞》、诸子百家著作、汉赋、唐诗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对偶句,就是对联的原始形式。唐代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对联的产生打下了基础,使对联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完善了自身规范,扩大了应用范围。从五代后蜀孟昶的第一副春联起,到现在已发展到有数十个门类,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成为文学之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哲学、逻辑、人文、书法、造型、建筑等诸学科,汲取多方面的知识和养料,使自己发育成为艺苑中的一枝奇葩。对联与其它文体不同,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因此它没有随历史的兴衰而湮没,而是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了对自已有益的素养,从单一的门类——春联,发展成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历代帝王和文人的推广下,从宫廷遍及到民间,形成我国的一种民俗,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诗经》对楹联形成的深远影响
《诗经》原名为《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其间经历了500年之久。《诗经》共有各种内容的作品305篇,分为《风》(《十五国风》)、《雅》(《小雅》、《大雅》)、《颂》(《周颂》、《鲁颂》、《商颂》)三个部分。《风》是地方土调,《雅》是正声,《颂》是庙堂乐章,配上乐曲,可歌可舞。《诗经》是研究西周至春秋中叶期间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的第一手资料。本文着重探讨《诗经》的修辞手法,以见其对对联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诗经》运用赋比兴手法,来“直书其事”,用比喻进行“体物写志”,多用排比格式,铺陈有序,层次分明。《诗经》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爱情的,如《风》里的《关睢》、《标有梅》等。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愤怒与反抗,奴隶们指责那些奴隶主和贵族“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腐朽寄生生活,奴隶们把这些统治者们描写成贪婪的田鼠(《魏风?硕鼠》)。这些篇章的内容是积极的,排句结构异常整齐。这种排列形式对唐诗和对联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作用,象《小雅?采薇》中的一节,可以看作是一副较为完善的八言对联:
昔我往......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