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明镜台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3 16:54
- 提问者网友:孤凫
- 2021-12-23 10:19
心如明镜台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12-23 11:34
问题一:菩提本无树,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楼上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礌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问题二:身为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因为禅宗五祖弘忍法师要选接班人,要每个弟子写一段佛谒,这段话是他的大弟子神秀写的
菩提树,在佛家来说,是很崇高的,因为佛祖在树下修行,最终成佛,而明镜台,就是一个放镜子的台子,一般都是比较乾净,经常擦的那种,所以神秀这段佛谒,就是说要把自身当成菩提树,心当成明镜台,要时时擦,不要有一点尘,实际是指修行,要时时修行。而当时只为扫地僧的六祖慧能说了另一段佛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段话里面,其实比神秀的要高明的多,把佛家的至理说出来了,就是「空」,他已经超脱了「相」的束缚,既然所有都是空的,又何来尘埃,或者说尘埃也是空的,是不存在的问题三:菩提本无树,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在字面理解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是佛家六祖慧能顿悟的体现,佛珐张佛法以无念为宗旨,无相为主体,无住为根本。所谓无相,应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不拘泥留恋于它。所谓无念,就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不以之为心念。所谓无住,乃是人的本性,任何心念都不可能停留静止,一切心念都是循环延续的,都不应该被外境所沾染和影响。神秀的渐悟正是局限于没能参透佛学要旨,不但留恋于事物的相状,还把它具体化了,这就违背了无相无念的最高境界。慧能认为心静一切才能静,心空是一切才能空,心明一切自己明,本来是明亮的心境,何来的尘埃呢?问题四: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问题五: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 这是北派神秀所作,南禅六祖惠能大师作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具体见法海大师《六祖坛经》问题六: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有什么典故?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余下全文>>问题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是啥意思 佛家有两首诗,一首《偈神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首《偈慧能》:菩提本无树饥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们常认为后一首诗是顿悟,内心没有欲念,人又何从去惹尘埃。而认为前一首是渐修,内心的洁净,要靠勤拂拭。
人生在世,穿行于世事混沌之中,如行走黄沙中。即算内心无欲,衣着洁净也总有尘埃沾身。人心不是眼镜店里的眼镜,也不是看破尘世闲云野鹤的隐者,总有些世俗尘埃是挥之不去的。
身体脏了,勤擦洗;眼镜蒙灰了,用布擦摸;心灵的灰尘多了,多拂拭。《偈神季》更贴切地说明了修身养性的方法。问题八: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勿使惹尘埃 什么意思 身是菩提树,身体像菩提树一样挺拔
心如明镜台,心好像明镜台一样存在
时时勤佛拭,经常参照修习心性
勿使惹尘埃。不要使它受到尘世的感染
他说的是事实,人非圣贤,哪个能够真正明了自己存在的含义呢
再附上一首达摩的事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问题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求出处? 资料摘录------------------
这个涉及关于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和神秀大师的典故
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希望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大家的谈论,被厨房里的杂役,没有正式出家的慧能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就是名垂青史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浮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心法,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下属不满而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
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楼上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礌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问题二:身为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因为禅宗五祖弘忍法师要选接班人,要每个弟子写一段佛谒,这段话是他的大弟子神秀写的
菩提树,在佛家来说,是很崇高的,因为佛祖在树下修行,最终成佛,而明镜台,就是一个放镜子的台子,一般都是比较乾净,经常擦的那种,所以神秀这段佛谒,就是说要把自身当成菩提树,心当成明镜台,要时时擦,不要有一点尘,实际是指修行,要时时修行。而当时只为扫地僧的六祖慧能说了另一段佛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段话里面,其实比神秀的要高明的多,把佛家的至理说出来了,就是「空」,他已经超脱了「相」的束缚,既然所有都是空的,又何来尘埃,或者说尘埃也是空的,是不存在的问题三:菩提本无树,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在字面理解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是佛家六祖慧能顿悟的体现,佛珐张佛法以无念为宗旨,无相为主体,无住为根本。所谓无相,应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不拘泥留恋于它。所谓无念,就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不以之为心念。所谓无住,乃是人的本性,任何心念都不可能停留静止,一切心念都是循环延续的,都不应该被外境所沾染和影响。神秀的渐悟正是局限于没能参透佛学要旨,不但留恋于事物的相状,还把它具体化了,这就违背了无相无念的最高境界。慧能认为心静一切才能静,心空是一切才能空,心明一切自己明,本来是明亮的心境,何来的尘埃呢?问题四: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问题五:心如明镜台是什么意思 这是北派神秀所作,南禅六祖惠能大师作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具体见法海大师《六祖坛经》问题六: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有什么典故?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 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 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余下全文>>问题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是啥意思 佛家有两首诗,一首《偈神季》: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首《偈慧能》:菩提本无树饥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们常认为后一首诗是顿悟,内心没有欲念,人又何从去惹尘埃。而认为前一首是渐修,内心的洁净,要靠勤拂拭。
人生在世,穿行于世事混沌之中,如行走黄沙中。即算内心无欲,衣着洁净也总有尘埃沾身。人心不是眼镜店里的眼镜,也不是看破尘世闲云野鹤的隐者,总有些世俗尘埃是挥之不去的。
身体脏了,勤擦洗;眼镜蒙灰了,用布擦摸;心灵的灰尘多了,多拂拭。《偈神季》更贴切地说明了修身养性的方法。问题八: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拭,勿使惹尘埃 什么意思 身是菩提树,身体像菩提树一样挺拔
心如明镜台,心好像明镜台一样存在
时时勤佛拭,经常参照修习心性
勿使惹尘埃。不要使它受到尘世的感染
他说的是事实,人非圣贤,哪个能够真正明了自己存在的含义呢
再附上一首达摩的事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问题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求出处? 资料摘录------------------
这个涉及关于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和神秀大师的典故
佛教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希望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大家的谈论,被厨房里的杂役,没有正式出家的慧能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就是名垂青史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浮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心法,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下属不满而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
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12-23 12:28
你的回答很对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