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怀古翻译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8 05:17
- 提问者网友:酱爆肉
- 2021-05-17 09:50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独的牧羊人
- 2021-05-17 10:49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