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阳性血小板高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6 17:56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03-05 21:33
类风湿因子阳性血小板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類模型
- 2019-11-29 20:56
类风湿因子可分为IgM、IgA、IgG、IgD、IgE五型,是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针对IgG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较多伴有关节外表现,如皮下结节及血管炎等。IgM型RF阳性率为60%-78%。约90%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RF呈阳性。IgA-RF与骨质破坏有关,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IgE-RF升高时,已属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较高的阳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现RF。类风湿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故又称抗抗体。常见的类风湿因子有I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体内普遍存在着类风湿因子,并起着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年来对IgM型类风湿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这些生物作用包括:1、调节体内免疫反应;2、激活补体,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复合物使机体免受循环复合物的损伤。只有类风湿因子的量超过一定的滴度时称类风湿因子阳性。由于IgM型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点,易于沉淀,故临床上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为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高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IgM-RF和IgA-RF含量显著高于低活动期和稳定期的含量,三种RF(RFIgG,IgM,IgA)的检测能提高RF在RA中的检出率和特异性,对RA的诊断和活动度的观察有较大的临床意义。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和IgE类。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多少,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其他风湿性疾病如SLE阳性率为20%-25%;硬皮病与皮肌炎阳性率为10%-24%,滴定度较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RF有IgG、IgA、IgM、IgD和IgE五类,用凝集试验法测出的主要是IgM类,IgM类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IgG类RF的含量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IgA类RF见于RA、硬皮病、Felty综合征和SLE,是RA临床活动的一个指标。IgD类RF研究甚少。IgE类RF除RA患者外,也见于Felty综合征和青年型RA。在RA患者,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RA者极少。经过大量研究,普遍认为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参与致病过程:
1)IgM型类风湿因子,可在类风湿关节炎有临床表现前几年就存在于病人血清中;而且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类风湿因子的非类风湿关节炎的“正常人”,具有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高度危险性;
2)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IgM型类风湿因子的病人,较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病人关节病变更严重;
3)IgG和IgM型类风湿因子的存在与关节外的损害,如类风湿血管炎和类风湿结节相关。会影响血小板造血功
1)IgM型类风湿因子,可在类风湿关节炎有临床表现前几年就存在于病人血清中;而且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类风湿因子的非类风湿关节炎的“正常人”,具有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高度危险性;
2)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IgM型类风湿因子的病人,较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的病人关节病变更严重;
3)IgG和IgM型类风湿因子的存在与关节外的损害,如类风湿血管炎和类风湿结节相关。会影响血小板造血功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罪歌
- 2019-03-07 19:36
类风湿因子高与血小板减少时有关系的,你应该到医院风湿科全面检查一下,明确有无结缔组织病
,此类病,可合并血小板减少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