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2 09:28
- 提问者网友:心如荒岛囚我终老
- 2021-04-02 00: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那个瘦瘦的倔老头 杨 澜 昨天看到报道说“台塑”的创始人王永庆先生去世了,走的方式非常安详,就是一觉睡去,再也没有醒来。我想人生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恐怕是一些人求之不得的呢! 2001年,我曾经采访过王永庆先生。说起来有些汗颜,因为那是我平生做过的最失败的采访之一。记得那是阴云密布的一天,我走进“台塑”的大楼。虽然在这之前看过王永庆先生的诸多传记,却很少看到对他的独家专访。有台湾媒体的朋友告诉我说:“采访王永庆你可得小心点,有一次我们电视台去采访他,已经约好了时间,摄制组也提前布好了灯光。谁知他出来刚一落座,左右看了看说:‘不行,灯太热了!’然后就拂袖而去,再也没有出现。”害得这家台湾媒体的记者回去几乎交不了差。 有着这样的前车之鉴,我心中更加忐忑不安——不知道事先准备的洋洋洒洒的那几大篇儿提问,究竟能问出多少内容?他给我的采访时间非常少,只有半个小时。老人家倒是准时出现在会议间里。只是即使是在跟你握手的时候,他脸上也绝没有一点笑容。这让人不禁肃然起敬,同时也难免有点怕怕的。 我保持镇定,开始提问。有意思的是,我准备了三十几个问题,但是在15分钟之后,他就已经全部回答完毕了。记得当时我的汗都下来了——这之后的时间如何填补呢?其实他能这么快回答完所有问题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无论你问多么长的问题,他总用“对”、“不对”,或者是“我喜欢”、“我不喜欢”这样的语式来回答。比如说,我让他评论陈水扁政府对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有诸多限制的看法时,他的回答是:“搞不懂。”我再问他为什么搞不懂,他说:“就是搞不懂,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政府?”仅此而已。 我还记得在问他如何培养家族企业的继承人时,我说起他自己曾有过非常艰辛的生活经历,而现在的子孙们却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要用怎样的方法来使他们保持对真实生活的感受呢?他就回答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教也教不会。” 因为事先做过功课,我还“善意”地提醒他说:“听说家里吃饭是不能有剩菜的,要不就会被你骂。是这样吗?”他斩钉截铁地说:“你都知道了,还用问我吗?”对于当时刚刚开始做访谈节目不久的我来说,遇到这样一个倔老头,真是让人又想哭又想笑。 离开“台塑”的时候,我心里充满了挫败感,心想,这集节目可如何编呢?还好同去的编导说:“没事,我们拿他过去的素材凑一凑。” 那集节目最后还是播出了,也谈不上有什么反响。不过,台湾的记者倒是恭喜我说,只要做到采访,就已经是一个成功。反正他的个性就是这样,老人家,谁又能去改变他呢? 这次并不成功的采访倒是给我提了个醒——在今后的采访中,我会争取把问题问得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并做好更多的备份问题来预防出现类似的情况。如此说来,还真要感谢王老先生当年给我的这次教训。 愿他安息! (选自《杂谈》,原文标题为《最失败的采访》) 19.文章第二段说“很少看到对他的独家专访”,倒数第三段又借台湾媒体记者的口吻说“只要做到采访,就已经是一个成功”。这样反复描述的目的是什么?(4分) 20.文章反复描述了王永庆对“我”的访谈回答很简洁,这些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21.文章标题原来是“最失败的采访”,作者在描述这次采访过程的前后也总结出了这次采访的不足。这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行雁书
- 2019-05-26 14:54
19.(1)表明王永庆是个不太张扬自己(企业)的人,因而对媒体的访谈和宣传不太配合(他是个低调的大企业家,不事张扬);(2分)(2)从侧面表现了台湾媒体的访谈很”失败“,因而引起台湾同行的羡慕(“我”虽然访谈“失败”,但能做到这步已经非常不易,表现了王永庆特异的个性)。(2分) 20.王永庆回答问题很简洁,体现了他是个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很有个性的做事干脆的人。(2分)这些描写衬托了文章的主题,照应了这次采访为什么会“失败”这一含义。(3分) 21.(1)采访前被台湾同行的话吓怕了;(2)采访时忐忑不安,过于紧张;(3)不善于临场发挥,被老人家反问后无法继续新的话题;(4)事先预备方案时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每一点给2分,答对三条即可) 解析: 19.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0.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1.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人间朝暮
- 2020-03-06 11:13
这个答案应该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