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中的三伏天指的是哪段时间?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9 01:06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02-18 07:05
俗语中的三伏天指的是哪段时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狂恋
- 2021-02-18 08:28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庚日”是指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其中,天干由10个字组成,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由12个字组成,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个“干字”与每个“支字”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作为每天的名称,如“甲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了。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庚日”是指依据“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其中,天干由10个字组成,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由12个字组成,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个“干字”与每个“支字”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作为每天的名称,如“甲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胯下狙击手
- 2021-02-18 09:43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