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沙龙”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0-16 16:40
- 提问者网友:做自己de王妃
- 2021-10-15 22:44
什么是“沙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安江南
- 2021-10-16 00:00
“沙龙”是法语Salon一字的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十七世纪,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进出者,每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一边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十九世纪是它的鼎盛时期。 正宗的“沙龙”有如下特点:1.定期举行;2.时间为晚上(因为灯光常能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3.人数不多,是个小圈子;4.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自由谈论,各抒己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10-16 00:21
关于“沙龙”这一概念每本法语字典都会提及两个解释,这两个解释在19世纪就开始通用,而且其特定的内容早已为全世界所熟悉。其一,“沙龙”是“上流社会的会客室和交谊厅”,其二,沙龙是“美术绘画展览和艺术展览”,这些展览中最重要的就是定期连续在艺术大都市巴黎举办的 “秋季沙龙”。作为最重要的艺术盛会,这些展览引发大众的巨大兴趣,它首先是作为那些已成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同时也被那些有才华的年轻人——如果还没有被大众所接受——作为获得赞赏和成功的跳板。在美术品交易和画廊创建之前,沙龙主要是信息交流和作品展览以及艺术品的重要中心。在以后的时代,“沙龙”这个概念逐渐与其它的主题相联系。事实上沙龙还有第三个定义,即“上流社会聚会的地点,特别是18、19世纪那些有修养的女士们的会客晚会”,这也被称之为文学沙龙。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当时经常有重要的艺术家和作家参加的最上层的社交圈充当了非正式的,但是起着巨大作用的“加速器”,使得当时的先锋思想得以扩散,蔓延。这是一种强调精神生活并产生显著成果及后续影响的社交圈。 19世纪历史上的文化沙龙作为展示该时期艺术的机构占有统治地位。艺术沙龙的身份作为已经开创的局面的“圣杯守护者”,把当时的作品介绍给大众,但是那时的革新的艺术力量被拒绝进入这种半的沙龙,这支艺术力量组成相反的展示,名为“落选沙龙”。随着20世纪初的现代艺术在各种各样表现形式方面的增加,这种大型展览会逐渐失去了意义。现在每年在德国一些大城市如杜塞尔多夫,慕尼黑举办的有上百位艺术家共同参加的类似沙龙的展览会,通常为地域性的沙龙,国际范围内重要的艺术家较少参加。 美术品交易和画廊的出现对于经常激烈争议的艺术革新有着重要意义。画商们为“他们的”艺术家付出了全力,并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果。在这件事上无疑应归功于公众对后现实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审美观的建立。这种已成风格的艺术流派我们在20世纪的上半叶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当时是由画商,批评家和私人收藏家推动和培养的,虽然同时一些有远见的博物馆专业人员也开始对这些艺术品的价值作出评价,并通过大量购买来证明他们的价值。 二战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博物馆不断转向当代艺术,在艺术团体中拥有了众多的拥护者。在五、六十年代莱茵州正因为有了威廉皇帝博物馆,莫斯不里斯博物馆,明兴-格拉德巴赫国家博物馆而面貌一新,成为充满活力的国际当代艺术的实验舞台。这一在当时看来似乎是超前的商业性的中介工作,在以后的10年里得到不断的发展。不仅在地处大城市的艺术博物馆和艺术团体组织了大量的交流展,甚至连中小城市也关注这些当代的艺术作品,而独具文化的风格特色。随之又出现了大量的,部分甚至极其轰动的博物馆新建和扩建工程。这些博物馆一直致力于20世纪的艺术。诸如科隆艺术大厅和杜塞尔多夫艺术大厅;以后还有希尔恩和慕尼黑的银行艺术大厅的相继建立。最后不能忘记的还有各种类型的双年展和文献展,最古老的威尼斯双年展一直致力于通过现实的,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品的展示。这个艺术倾向自六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并且赋予了我们在一开始提到的“艺术沙龙”概念令人惊讶的新的现实意义。 在20世纪最后30年间,至少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艺术家解放思潮。这并不是传统的机构如画廊、博物馆过剩(从数量上可以证实公众对此的需求始终很大),但是艺术家们自己在新的艺术的形式和场地上,开发了从根本上具有影响力的新的可能性,脱离了那种一百年前对艺术家们自由空间的束缚。由此出现了六十年代末期开始的注重观众参与的行为艺术的全盛时期,这在许多方面带来了样式的变动:作品及其制作可以在收藏家的住所,地下停车场,旧房子,百货商店的走道,橱窗,广场,人行道等等。观众主要是那些过路顾客,好奇的人或者是那些热衷于艺术的人。这种行为艺术大多只需道具和记录资料,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的市场需求。最终艺术家们自己开始追求一种尽可能的直接分工,艺术家自己常常转变为媒介,而那些被邀请来参与的观看者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情感的交流。所有的一切都以艺术为出发点,并依靠于艺术家。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艺术家们开始探索进入公众场所作为新的“演出地点雕塑”,这里所指当然并不是那些被认可的纪念碑或者标志,而是一种大胆独特的,具有煽动性的号召行为,这种号召经常需顶住附近居民和地方行政至少是暂时的抗议而得以实现。作家,发起人,组织者,资助者,文献资料员和身兼数职的解释人员以及艺术家的确得到了少数几个大方的同情者的大力资助。他们以传教士般的勤奋和信念把艺术植根于广阔的公众场所。这些新的美学观念公开对立于那些继承下来的传统观念并建立了在激烈争辩之上的媒介,这就是行为艺术的环境。从那时起渐渐地艺术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城市景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然,真正推动这种新型的行为艺术的动力,最终还得依靠艺术家自身。艺术家们一直行进在艺术和生活的边缘,并一如既往地不断创造出新的行为和影响领域,这种艺术活动和艺术事件多半由松散的艺术小组或艺术联盟组织实施,另外也出现由艺术家自发组织和固定机构进行组织。这些被精心策划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事件不仅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情感距离,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开创了新的、无限的可能性。就实质而言,这也是一种“沙龙”,尽管它与原先所界定的“沙龙”不尽吻合,但我们不妨可以把它视作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崭新“沙龙”。 举例来说,一次非常成功的艺术活动是由郎根贝格艺术之家组织的,这是一场在协会的组织机构里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运动。每个人在一个被称为“奠基石”的箱子上进行艺术创作,它实际上是一只装着3块人们常见的石灰砂岩的木箱子;在1994年的春天,出自许多艺术家之手的365只箱子即365件作品被做成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装置,这个装置像纪念碑一样雄伟。这些“奠基石”可以按各人自己的理解赋予不同的意义:友情的奠基石、和平的奠基石、世界大同的奠基石、艺术的奠基石……如此等等。 在以后的1997年和2000年组织的活动“密切联系的1和2”中,以钢制的人体剪影作为出发形式,在一个月内有200多种艺术形式产生,被展示在城市的公众场所并且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形式的丰富以及无限延伸的内涵,使展示场地已从一个中型城市辐射到其它地区,这是组织这次活动的机构所始料不及的,当然,这应归功于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和当代“沙龙”的无穷魅力。 显而易见,艺术家们的积极性是建立在一个广阔的基础上的。艺术家汤姆.克斯勒在他的一本最近出版的书《莱茵铁路——从波恩到杜伊斯堡的自由艺术事件手册》中提到,仅仅在科隆就有50多种类似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事件,而且大部分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功。 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露天工作室日”定期举行的艺术活动,自然这也是一种当代意义的“沙龙”。近几年来在科隆,杜塞尔多夫等城市有上千个艺术爱好者利用周末去那些艺术家联合创作的工作室拜访,寻求和艺术家们的对话。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在全国各地的无数工作室团体和艺术之家,坦率地与公众进行着直接接触。这种非正式的交流过程中非常具有个人亲和性的自发组织得到了广为传播,同时也对机构化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富有现实意义的补充。 与此相关的还有1994年科隆艺术沙龙的成功建立,这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沙龙,科隆艺术沙龙每月在规定的时间为成员们举办由艺术家们自发组织的各种艺术节目,而且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动一种被高度资助的艺术活动。这里还进行着一种尝试——这是由非艺术家发动的——以提供一个直接的讨论空间和实现一种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的交流。 如今,从遥远的上海也传来了建立艺术沙龙的消息。上海油画雕塑院的艺术家们承担起了主办该活动的责任。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实现了大众与那些来参加沙龙的艺术家的的面对面,随着艺术家们自信地进入这一领域,从“创作者”的一方面将会再次闯出新路,这会开启一个更为广泛的交流层面,并且推动对于优秀作品的全球化努力,因为至少在上海出现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分支机构:一个现今令人为之兴奋的大都市向非常乐于接受和参与讨论的公众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开创了新的收藏家之间的往来,并且鼓励跨越政治、社会和种族界限的交流、对话。 上海春季艺术沙龙计划将德国作为“主题国”,邀请在德国公众心目中具有非常特殊地位的艺术家。并且共同策划了包括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关系的杰出版画家柯勒惠支作品在内的一系列专题活动,我们急切地等待着通过这种接触对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得出新的结论。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