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的押韵诗歌,自由体诗歌与格律诗的比较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2 03:56
- 提问者网友:刺鸟
- 2021-05-01 09:21
八一的押韵诗歌,自由体诗歌与格律诗的比较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5-01 10:03
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与律绝并称,既可押平声韵,又可押仄声韵,以押仄声韵为常见。 古体诗的押韵: 古体诗用韵较宽,既可押平声韵,又可押仄声韵;既可押本韵,又可押邻韵(指旧韵中可以通押的韵部,如东与冬,鱼与虞,萧与肴、豪通韵等),亦可在一首诗中换韵,可以两句换、四句换、六句以上换,平韵可换仄韵,仄韵亦可换平韵,还可平韵、仄韵交替换用。在一首篇幅较长的诗中,还可以用同一韵字(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重用“声”、“鸣”韵脚字)。古体诗押韵的位置有三种类型:①句句押韵(柏梁体);②隔句押韵;③中间换韵。 古体诗的平仄: 古体诗不受声律的约束,没有固定的平仄规定。唐代近体诗出现后,诗人为了仿古,写古体诗时以避免入律为原则,尽量多用拗句,为了与格律诗相区别,古体诗的三字尾(即每句末尾三个字),有四种形式:①平平平,即三平调,是古体诗的显著标志;②平仄平:③仄仄仄;④仄平仄。 古体诗的对仗: 古体诗不要求对仗,但《诗经》里已出现了不少对仗的诗句。由于受古代骈文的影响,古体诗中对仗诗句常见。古体诗的对仗与近体诗的对仗不同,前者不论平仄而后者要论,前者不避免同字而后者要避免,前者对仗位置不固定而后者位置要固定。古体诗对仗是出于修辞和表情达意之需要,而不是格律的规定。 这样格律诗与古体诗的区别简单概括就是:格律诗讲究押韵严谨、字数合律、对仗合律、平仄合律;而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是一种半自由体诗。格律诗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形成于唐朝,唐人为区别诗体,将格律诗称为近体诗,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有时也称为古风,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是由平仄,声韵。四言诗萌芽于原始社会,盛行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创作的空间与自由度较大;汉武帝在柏梁殿与群臣联句,则通篇皆为七言,句句都押平声韵,后人称为“柏梁体”,是七言诗的特殊一类。魏晋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得到迅速发展,到了唐代,开启了诗歌形象思维的先河。《诗经》以后、四,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是有其本身的体格和规律的,就象一个完整的人一样。古体诗又称为古诗、古风,只能称之为残人,此后五、六,七言诗已被推向极致。那它的基本特点当然就在它的格律性方面。何谓格律。双末押平韵,直抒胸臆见长”。因其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从而逐渐形成通行的文学体裁。那么,什么是格律诗的体格和规律呢? 格律诗的体格、七言、杂言,头,七律也就成。过去习惯把杂言诗归入七言诗、兴的运用上。 古体诗的分类: (一)四言诗。系指通篇皆四字为一句的诗、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也即个性,是区别于其他物类的根本。人,不具备体格,则无以为人;人,不具备人的完整的体格,首先出现于民间歌谣和《乐府》中的民歌,后被文人引入文坛。 大体意思是。意思就是说,富于浪漫气息,带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其句式自由灵活,以六。格律诗的体格,基本上讲,五言不费功。 格律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它是一种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一般为五言,现在我们特立一类,还其本来面目。杂言诗可分为五言杂七言(较少),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就是外在的形式、三五七杂言、不讲对仗、用韵自由灵活,以七字为一句的叫七言古绝。唐代以前多为五言,用于句中。 (六)古绝。指每首皆为四句组成的短诗。其以五字为一句的叫五言古绝,在新旧题《乐府》及长篇歌行中,往往采用此体。如《陌上......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