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在位时期做了哪两件大事
答案:3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1 07:31
- 提问者网友:原来太熟悉了会陌生
- 2021-11-10 16:42
隋炀帝在位时期做了哪两件大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城痞子
- 2021-11-10 17:41
隋炀帝在位时期做了修建隋朝大运河,三征高句丽两件事。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动用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三征高句丽,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三次对高丽进行的战争。 这三次东征炀帝均御驾亲征。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炀帝刚刚巡游江都结束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百姓农民起义。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最终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 ,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时,还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动用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三征高句丽,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三次对高丽进行的战争。 这三次东征炀帝均御驾亲征。从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起炀帝刚刚巡游江都结束便开始为这次东征进行各项粮草军备,至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二月,隋炀帝正式进军,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隋朝国内开始发生百姓农民起义。第二年正月,隋炀帝就开始筹划第二次东征,但因杨玄感叛乱最终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四月,隋炀帝第三次发动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投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班师还朝。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 ,还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时,还看到大量当年被高句丽俘获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鸠书
- 2021-11-10 20:00
修运河和征高句丽
- 2楼网友:狂恋
- 2021-11-10 18:59
他做过很多,主要是完善科举和修大运河
1、开进士。
开进士是科举制度画龙点睛之笔,其制度的先进性、平衡性、效率性胜过九品中正制很多。后面的巨臂鸿儒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等都是通过科举上来的。
2、倡文化。
隋炀帝从做扬州总管开始便着手编订书籍,三十年不间断,成书三十一部,包括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蒱博、鹰狗,皆为新书,无不精洽。
3、兴教育。
登基之始,就下诏说"君民建国,教学为先。不论在家、在学,只要"学行优敏,堪膺时务"者,皆以任用。数年间,"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
4、平江南。
南陈灭亡后,江南地区仍然散落着很多地方势力,隋朝著名人物杨素采取的是攻战,杨广采取的是攻心,南北数百年的民族隔阂、政权分治的局面很快得以改变。
5、略四方。
征伐高丽只是隋炀帝经略四方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他对林邑、突厥、契丹和吐谷浑很多民族或者政权都有过经略,出彩的地方也很多。隋炀帝曾派出一个叫韦云起的人去突厥借了两万兵,大破契丹十多万。亲征青海吐谷浑,取其地置西海等四郡,西域高昌等近三十个国家皆至河西朝觐。尤其是纳整个青海为中原版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对于再造中华文明有一定的作用。大业五六年间,炀帝在东都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周边民族、藩国多遣使前来贸易,
“所至之处,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之国。”
6、凿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7、建东都。
隋朝承西魏、北周旧制,都于长安,但关中 经济难以供应,遇荒年君臣即须到洛阳“就食”。故炀帝建东都,除因
洛阳居天下之中、便于控制全国外,也有解决经济消费的意义。
8、大文豪。
隋炀帝是南朝萧梁、萧齐文学到初唐、盛唐文学之间的杰出代表,可谓领袖江南。现存诗歌43首,有述志的,有写景的,有写人的,其风格清奇澄净,洒脱俊爽,充分体现了南北诗风融合的趋势,将北方的慷慨激昂和南方的柔情似水结合在一起,显得自然、开阔、有意境。
1、开进士。
开进士是科举制度画龙点睛之笔,其制度的先进性、平衡性、效率性胜过九品中正制很多。后面的巨臂鸿儒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等都是通过科举上来的。
2、倡文化。
隋炀帝从做扬州总管开始便着手编订书籍,三十年不间断,成书三十一部,包括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蒱博、鹰狗,皆为新书,无不精洽。
3、兴教育。
登基之始,就下诏说"君民建国,教学为先。不论在家、在学,只要"学行优敏,堪膺时务"者,皆以任用。数年间,"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
4、平江南。
南陈灭亡后,江南地区仍然散落着很多地方势力,隋朝著名人物杨素采取的是攻战,杨广采取的是攻心,南北数百年的民族隔阂、政权分治的局面很快得以改变。
5、略四方。
征伐高丽只是隋炀帝经略四方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他对林邑、突厥、契丹和吐谷浑很多民族或者政权都有过经略,出彩的地方也很多。隋炀帝曾派出一个叫韦云起的人去突厥借了两万兵,大破契丹十多万。亲征青海吐谷浑,取其地置西海等四郡,西域高昌等近三十个国家皆至河西朝觐。尤其是纳整个青海为中原版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对于再造中华文明有一定的作用。大业五六年间,炀帝在东都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周边民族、藩国多遣使前来贸易,
“所至之处,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蛮夷嗟叹,谓中国为神仙之国。”
6、凿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7、建东都。
隋朝承西魏、北周旧制,都于长安,但关中 经济难以供应,遇荒年君臣即须到洛阳“就食”。故炀帝建东都,除因
洛阳居天下之中、便于控制全国外,也有解决经济消费的意义。
8、大文豪。
隋炀帝是南朝萧梁、萧齐文学到初唐、盛唐文学之间的杰出代表,可谓领袖江南。现存诗歌43首,有述志的,有写景的,有写人的,其风格清奇澄净,洒脱俊爽,充分体现了南北诗风融合的趋势,将北方的慷慨激昂和南方的柔情似水结合在一起,显得自然、开阔、有意境。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