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为什么会成功?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8 19:44
- 提问者网友:遁入空寂
- 2021-02-08 03:53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过活
- 2021-02-08 04:23
厚积薄发最能说明李安
李安先生,这位普通的华人导演,他的电影生涯并不是全部都是辉煌的。他出自书香门第,家教是极为严格的。因此李安的父亲一直希望儿子能够考上大学,成为诗礼传家的楷模,可是李安却心怀电影梦,最终考入艺专。父子俩的冲突由此埋下根。
在冲突没有结束时,李安作出了令其父亲既愤怒又无奈的决定:报考了美国的戏剧电影学校,从此走上了电影不归路。当李安来到美国的时候,他经历了一场天翻地覆的文化冲击,这跟他所接触的西方戏剧经典中有太多的性话题有关,通过长期的观察他得出结论:性是西方戏剧的一个重要渊源。后来他转读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因为他在学校的优秀表现,很多人劝他留在美国发展。没想到。这一留就是6年。这6年,他一直隐忍在纽约的郊区,无所事事、寂寞难耐。直到37岁他才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电影《推手》,初尝成功滋味的他便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李安推出了自己的“父亲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喜宴》和《饮食男女》,两部影片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多年的积淀与磨砺,使得李安最终一鸣惊人。李安的成功正如他一直所喜欢的道家文化所提倡的一样,是需要岁月的打磨,思想的斗争才能最终大放异彩,厚积薄发四字最能说明李安。
比美国人做的还到位
香港资深的影评人林沛理认为,李安身为一个在好莱坞挣扎求生存的华人导演,李安在美国人眼中有其无法掩饰的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所谓“他者”就是“非我”、“异类”,是社会歧视、边缘化的对象。然而社会排斥他者的同时也需要他者。“他者”的存在给美国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或者对照,使得美国人更加认识自己。
没有人比李安对美国社会的这种自我与他者的爱恨关系更心领神会了。从1997年他拍的第二部好莱坞主流电影《冰风暴》开始,李安就致力于作好莱坞乃至美国社会的一个“理想的他者”。他不断地以自己的独特的视角来审视美国社会的文化特质。《冰风暴》将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他者化”,李安把片中两代的沉沦归咎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反叛浪潮、性解放、享乐主义;1999年的《与魔鬼同骑》则以局外人的眼光看美国的南北战争,写平凡人参加战争的卑微动机。
只有旁观者才能纵观全局。《卧虎藏龙》和《断背山》是李安将其他者性发挥到了极致。如果说《卧虎藏龙》是从美国人的自我来看中国的武侠,那么《断背山》则是从美国社会的他者来解构美国社会的权力关系。
在这部影片中,李安对同性恋者在美国社会流露出极大的敏感和关注。通过对同性恋这种“异文化”和“异类”的描写,李安令美国人重新反省了自己的文化模式,迫使他们重新检视一下想当然的所谓的常识。这大概就是《断背山》在美国大受好评的主要原因。
由此李安在美国本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就不言而喻了。没有一个人能像李安那样成功地利用自己的他者身份,帮助美国人更深刻、更批判性地认识自己。在这一点上,他甚至比美国人做的还要到位。
奥斯卡不是终极目标
中国进军好莱坞的导演不少,为什么到最后,好莱坞选择了李安,而不是张艺谋、陈凯歌、侯孝贤、王颖或者吴宇森。香港资深的影评人林沛理倒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所有试图在好莱坞占有一席之地的华人导演中,只有李安一人真正做到‘进得去’和‘出得来’。李安在好莱坞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
吴宇森比李安在好莱坞成名更早,但是令他难堪的是他从来就不属于好莱坞。吴宇森10年在好莱坞拍了6部电影,丝毫没有一点性格,他只是一味地向好莱坞投其所好,因此他比大部分的好莱坞导演更加好莱坞化。
李安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要在美国扬名,不一定要认同东方美学标准。一直以来,中国的导演一直在美国文化之镜前揽镜自照,总是将自己破落的、受伤害的形象拿给美国人看,让人家以为中国人就是这样;李安反其道而行之,他把镜子递给了美国人,让他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这就是李安的过人之处。这也是《断背山》对全球华人艺术工作的革命性意义。
问题是,他的这番用心让那些一心要冲进好莱坞的“国师级”导演体会了多少?陈凯歌曾放豪言《无极》是他对加速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贡献,但我们都看到了,这部投资上亿的影片竟不敌一个馒头带来的轰动,不仅丢了大师的脸面,更掉了大师的身价。今天的《无极》还能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话题,但这个话题带给观众的只会是它在全球化的热潮下,中国电影妄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一个笑话。
李安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把奥斯卡当作自己的最终目标,他的终极目标是“一直拍出好看的电影”。这是比问鼎奥斯卡更大的野心。
李安先生,这位普通的华人导演,他的电影生涯并不是全部都是辉煌的。他出自书香门第,家教是极为严格的。因此李安的父亲一直希望儿子能够考上大学,成为诗礼传家的楷模,可是李安却心怀电影梦,最终考入艺专。父子俩的冲突由此埋下根。
在冲突没有结束时,李安作出了令其父亲既愤怒又无奈的决定:报考了美国的戏剧电影学校,从此走上了电影不归路。当李安来到美国的时候,他经历了一场天翻地覆的文化冲击,这跟他所接触的西方戏剧经典中有太多的性话题有关,通过长期的观察他得出结论:性是西方戏剧的一个重要渊源。后来他转读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研究所,因为他在学校的优秀表现,很多人劝他留在美国发展。没想到。这一留就是6年。这6年,他一直隐忍在纽约的郊区,无所事事、寂寞难耐。直到37岁他才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电影《推手》,初尝成功滋味的他便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李安推出了自己的“父亲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喜宴》和《饮食男女》,两部影片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多年的积淀与磨砺,使得李安最终一鸣惊人。李安的成功正如他一直所喜欢的道家文化所提倡的一样,是需要岁月的打磨,思想的斗争才能最终大放异彩,厚积薄发四字最能说明李安。
比美国人做的还到位
香港资深的影评人林沛理认为,李安身为一个在好莱坞挣扎求生存的华人导演,李安在美国人眼中有其无法掩饰的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性”。所谓“他者”就是“非我”、“异类”,是社会歧视、边缘化的对象。然而社会排斥他者的同时也需要他者。“他者”的存在给美国社会提供了一面镜子或者对照,使得美国人更加认识自己。
没有人比李安对美国社会的这种自我与他者的爱恨关系更心领神会了。从1997年他拍的第二部好莱坞主流电影《冰风暴》开始,李安就致力于作好莱坞乃至美国社会的一个“理想的他者”。他不断地以自己的独特的视角来审视美国社会的文化特质。《冰风暴》将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他者化”,李安把片中两代的沉沦归咎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反叛浪潮、性解放、享乐主义;1999年的《与魔鬼同骑》则以局外人的眼光看美国的南北战争,写平凡人参加战争的卑微动机。
只有旁观者才能纵观全局。《卧虎藏龙》和《断背山》是李安将其他者性发挥到了极致。如果说《卧虎藏龙》是从美国人的自我来看中国的武侠,那么《断背山》则是从美国社会的他者来解构美国社会的权力关系。
在这部影片中,李安对同性恋者在美国社会流露出极大的敏感和关注。通过对同性恋这种“异文化”和“异类”的描写,李安令美国人重新反省了自己的文化模式,迫使他们重新检视一下想当然的所谓的常识。这大概就是《断背山》在美国大受好评的主要原因。
由此李安在美国本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就不言而喻了。没有一个人能像李安那样成功地利用自己的他者身份,帮助美国人更深刻、更批判性地认识自己。在这一点上,他甚至比美国人做的还要到位。
奥斯卡不是终极目标
中国进军好莱坞的导演不少,为什么到最后,好莱坞选择了李安,而不是张艺谋、陈凯歌、侯孝贤、王颖或者吴宇森。香港资深的影评人林沛理倒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所有试图在好莱坞占有一席之地的华人导演中,只有李安一人真正做到‘进得去’和‘出得来’。李安在好莱坞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
吴宇森比李安在好莱坞成名更早,但是令他难堪的是他从来就不属于好莱坞。吴宇森10年在好莱坞拍了6部电影,丝毫没有一点性格,他只是一味地向好莱坞投其所好,因此他比大部分的好莱坞导演更加好莱坞化。
李安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要在美国扬名,不一定要认同东方美学标准。一直以来,中国的导演一直在美国文化之镜前揽镜自照,总是将自己破落的、受伤害的形象拿给美国人看,让人家以为中国人就是这样;李安反其道而行之,他把镜子递给了美国人,让他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这就是李安的过人之处。这也是《断背山》对全球华人艺术工作的革命性意义。
问题是,他的这番用心让那些一心要冲进好莱坞的“国师级”导演体会了多少?陈凯歌曾放豪言《无极》是他对加速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贡献,但我们都看到了,这部投资上亿的影片竟不敌一个馒头带来的轰动,不仅丢了大师的脸面,更掉了大师的身价。今天的《无极》还能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话题,但这个话题带给观众的只会是它在全球化的热潮下,中国电影妄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一个笑话。
李安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把奥斯卡当作自己的最终目标,他的终极目标是“一直拍出好看的电影”。这是比问鼎奥斯卡更大的野心。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