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 提问者网友:嘚啵嘚啵
- 2021-07-25 17:57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醉吻情书
- 2021-07-25 19:14
(一)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让人联想到风华正茂的牡丹忽地被踩在脚下,满是无情。“绝望”,这是脑海中首先想到的词。史铁生最初的日子也却是如此。幸而他在某个午后邂逅了地坛,这有些宿命的味道的相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又或者,是扶正了他的轨迹。
作者用了“荒芜但并不衰败”来形容这个园子。有的时候想,若它不是个有着斑驳的琉璃、颓圮的老墙、飘摇的树叶,还有那“摇头晃脑”的蚂蚁、“一朵小雾般的”蜂儿、“会忽悠一下升空的”瓢虫的荒芜园子,换作欣欣向荣的大花园或是金碧辉煌的宫殿,或许他就不会有那样细腻的思绪与略带沧桑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史铁生和地坛有着共同之处——他“身残但并不颓废”,“落寞但并不逃避”。他的内心许是和那些缠绕在褪了漆的柱子上的青藤一样,是生生不息的吧。
(二)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句话蓦的出现在文中让我着实为之震撼。
在史铁生最为落寞的时候,是母亲细心呵护着他生存的火焰,让它在微风中疲惫地晃动着而不至于熄灭。然而他的母亲是不幸的,她的儿子“被命运击昏了头”,却只能无言地望着儿子的背影,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拥有这份夹杂着辛酸与纠结的母爱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
那时的他对于那些遍布园中沿着他的车辙细细寻觅的脚印,早已刺破“倔强”深深地烙在心里了。然而就在他小有成就,理应回报这份磅礴的爱时,却再也无力和母亲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或许上帝是对的,但也因此让她携带着这苦离开了人世。终究还是会有遗憾与内疚的吧。
(三)
“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会死去?”人总是带着这两个问题降生,然后带着这两个问题离世。
地坛是最适合思考这两个问题的场所,因为它洒满余辉的宁静和万物窃窃私语的生机。恐怕史铁生也是思考这两个问题最合适的人选之一,因为他在那样一个血气方刚的年龄所经历的遭遇。于是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进行着,继而有了他的结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虽然他接受了生的事实,可还没有寻找到生的方式。于是他开始寻找一个活着的理由。
(四)
有这样一对老人,他们一步步从中年走来。妻子从最初的“攀”到了后来的“搀”,仅仅一个细微的动作之差,却见证了爱情从相爱到依存的过程。这是永恒的。
有这样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与作者寥寥几句对话,却使两个陌生人周遭的空气陡然变得柔软了。这是温馨的。
有这样一位饮者,随便的衣着随便的姿态,却在抬头饮酒时透着“醉翁”的气质。这是脱俗的。
有这样一个女工程师,以朴素的妆容优雅地踱过园子,举手投足间带着清幽。这是飘逸的。
有这样一名长跑家,用意志坚定的步伐推开了一扇扇紧锁着的铁门。这是不懈的。
这些是他们活着的理由。
(五)
人一出生,总是带着两件附带品——幸福与苦难。可见苦难本就是归属于生命的,而生命也因为苦难而得以成长。
“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若是没有前方牺牲的战士,就不会有满腔热血的斗志。
若是没有被荆棘划破皮肤的古猿人,就不会有今天灯火通明的高楼。
若是没有黑暗所带来的冰冷,就不会有阳光满地时的幸福。
然而问题又来了: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
于是就有了命运不公所带来的种种差异——脚下传来的声声哀鸣与头顶飘过的盈盈笑语。但是不论是哪一边,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是一个充斥着对比的世界。有美与丑、善与恶、智与愚……正是因为两者的共存才使得美丽、善良、智慧这些东西愈发夺目。换种说法,是绿叶造就了红花。
绿叶是伟大的。受苦难者是伟大的。
伟大地存在着,这就是理由。
在我看来,史铁生自始至终在诠释一句话:先知死,后知生,然后知何以生。
或许这就是人用一生来完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