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4)题。
材料一: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才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填沟壑,而不知自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以自存,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资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二: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则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谷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
——《宋会要辑稿。良贷》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实际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的观点实质怎样?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
(4)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评论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4)题。材料一: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才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2 02:23
- 提问者网友:兔牙战士
- 2021-03-01 08:26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3-01 08:33
(答案→) 解析:第(1)问第一个原因可以直接引用材料有关内容,第二个原因要结合北宋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回答;第(2)问的实质体现了作者的阶级属性;回答第(3)问要认真理解“态度”的含义,或赞成或反对;材料三作者的观点明显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所以回答第(4)问要从王安石变法的进步性和北宋灭亡的原因两方面来分析回答。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3-01 09:23
这个问题我还想问问老师呢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