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下血肿的形成机制及临床特点是什么?
- 提问者网友:沦陷
- 2021-04-11 19:41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4-11 20:36
机制;脑血管解剖上具有管壁薄 分叉处内弹力层和肌纤维层中断的特点。若血管发生病变 在血流的冲击下致使动脉薄弱部分渐向外突出 形成动脉瘤 在一定条件下破裂出血。
临床表现 ;发病突然,可有情绪激动,用力,排便,咳嗽等诱因。 最常见的症状是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汗。 半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以一过性意识障碍为多部分病人出现抽搐,精神症状。头昏眩晕,颈背或下肢疼痛等
- 1楼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4-11 21:30
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者,常呈多发性或与别种血肿合并发生
发病机制
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根据其是否伴有脑挫裂伤而分为复合性血肿和单纯性血肿。复合性血肿的出血来源可为脑挫裂伤所致的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也可由脑内血肿穿破皮层流到硬脑膜下腔。此类血肿大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单纯性血肿较少见,为桥静脉损伤所致,此类血肿可不伴有脑挫裂伤,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可能为相对独立于颅脑损伤之外的疾病,其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报告,好发于岁以上老人,仅有轻微头部外伤或没有业务外伤史,有的结合病人本身是尚患有血管性或出血性疾病。
临床表现
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早期临床表现与脑挫裂伤相似,伤后多呈持续昏迷,且因血肿增大而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常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脑受压和脑疝表现。及时手术减压虽能挽救部分伤员的生命,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其原因不仅由于出血,更主要是因为严重的多发性脑挫裂伤和继发性脑水肿所致。
2、慢性慢性硬膜下血肿
由于这类病人的头部损伤往往轻微,出血缓慢,加以老年人颅腔容积的代偿间隙较大,故常有短至数周、长至数月的中间缓解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之后,当血肿增大引起脑压迫及颅内压升高症状时,病人早已忘记头伤的历史或因已有精神症状,痴呆或理解能力下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所以容易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