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企业将上市当作一门生意来做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09 05:56
- 提问者网友:王者佥
- 2021-11-08 17:07
为什么有些企业将上市当作一门生意来做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举杯邀酒敬孤独
- 2021-11-08 17:29
(一)
上市的好处是什么?从公司角度看,可以获得几乎没有成本的资金,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与影响力;从个人角度讲,上市可以让企业创始股东财富实现裂变式增长。所以,不少在“战略眼光”的企业将上市当作一门生意来做!
将上市当作一门生意来做的公司,在上市前一般会大量虚构收益,先借别人的钱来买自己的东西,再造假购入原材料进行配比,产生虚假收入、成本以及利润。然后,交几千万元的税,国家增加了GDP与税收,事务所拿到了不菲的审计费,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市后利用预付账款、在建工程等项目套取公司资金,去还借别人的钱。
有些企业为了达到上市目的,有组织、有预谋地进行了大规模、系统性财务造假,通过虚构业务、虚设客户、虚签合同、虚减成本、虚构存款等手段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我国新股发行有相当部分是包装造假上市,而且造假上市的手法还非常低劣,在我眼里,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公司没什么业务,就是搞一个三方协议把钱倒出去再转手,变成营业额,也就是拿钱垫资虚构利润上市。因此,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利润质量都很差,可是一旦包装造假上市成功,除了股民是待宰的羔羊外,其他所有的参与方都可以一夜暴富。
通常方法有:1.实际控制人直接将钱给客户,客户再通过购买产品将钱回流上市公司,虚增收入;2.上市公司直接通过虚增资产的方式将钱洗出来给客户,客户再将这些钱回流上市公司。
我们不妨还原一下方法2的大致会计分录:(1)将钱洗出来,借:在建工程、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银行存款。(2)用"真实"的交易虚增收入,借:现金、银行存款等,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存货。方法1的造假过程的会计核算只需第2步分录即可。
财务造假最好的科目为“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非流动性资产科目,因为它们比在流动性科目上造假更隐蔽、更难以发现。比如应收账款是流动资产,利用应收账款造假,会造成利润和现金流严重脱节的现象,容易引起关注,容易暴露。如果一开始就在长期资产上做假,只要做假的当年蒙过去了,以后基本就没问题了,比如对于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上的造假套取现金,进行体外循环,以后可以通过折旧、减值的方式自然而然将黑洞化解于无形。
现在对财务造假顶格60万元的这点罚款额,相当于变相鼓励财务造假,这就是财务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
西方欧美国家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财务造假的惩罚非常严格,有的直接挂钩退市处理,还有严厉的问责和赔偿机制。世通和安然事件曝光后,不仅公司和相关责任人支付巨额赔偿,还要被追究刑事责任,中介机构也承担赔偿责任。
(二)
【如何判断企业上市前业绩是否注水!】通过对比上市前后的“销售利润率”,可以简单地判断企业上市前是否存在业绩注水的情况。
通常企业上市后,由于股权融资,ROE(净资产收益率)是下降的。了解杜邦分析法的童鞋都知道,净资产收益率是由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决定的,即:ROE=销售利润率(净利润/总收入)×总资产周转率(总收入/总资产) ×权益乘数 (总资产/总权益资本),那么企业上市后ROE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总资产周转率下降(融资后总资产扩大,但营业收入增长不多)和权益乘数下降【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1/(1-资产负债率),融资后资产负债率下降】,而销售利润率应该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小幅上升,因为上市后股权融资节省了大量的财务费用,从而增加了净利润。所以,如果发现企业上市后销售利润率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形,特别是降幅在4个百分点以上,那么基本上可以确定企业上市前的财务报表存在业绩注水的情形。
(三)
劳动力成为商品后,就不存在剥削了。如果你认为自己挣得少,要么是你这个劳动力的商品不值钱,那你必须再努力充电;要么是你的议价能力比较差,那你可以再与雇主谈判调整。劳动力不能成为商品而被无偿占有或者劳动力创造的财富被超级税收占有,这才是真正的剥削。剩余价值是创新的结果,是进步的源泉。
剩余价值实质上就是企业的利润。没有剩余价值的企业是挣不到钱的企业,如果沦为负剩余价值,就是行将破产倒闭的亏损企业。因此,要鼓励企业创造剩余价值,也就是创造利润,而不是批判。
华为、腾讯为什么这么值钱,就是因为它们创造了巨额的剩余价值。正是因为它们能够创造出巨额的剩余价值,企业所在的职工也相应能够获得极高的报酬。剩余价值与职工报酬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而不是相反!有爱好实证模型的书呆子经济学家可以去论证一下,反正我就喜欢凭直觉和良知说话。
上市的好处是什么?从公司角度看,可以获得几乎没有成本的资金,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与影响力;从个人角度讲,上市可以让企业创始股东财富实现裂变式增长。所以,不少在“战略眼光”的企业将上市当作一门生意来做!
将上市当作一门生意来做的公司,在上市前一般会大量虚构收益,先借别人的钱来买自己的东西,再造假购入原材料进行配比,产生虚假收入、成本以及利润。然后,交几千万元的税,国家增加了GDP与税收,事务所拿到了不菲的审计费,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市后利用预付账款、在建工程等项目套取公司资金,去还借别人的钱。
有些企业为了达到上市目的,有组织、有预谋地进行了大规模、系统性财务造假,通过虚构业务、虚设客户、虚签合同、虚减成本、虚构存款等手段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我国新股发行有相当部分是包装造假上市,而且造假上市的手法还非常低劣,在我眼里,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公司没什么业务,就是搞一个三方协议把钱倒出去再转手,变成营业额,也就是拿钱垫资虚构利润上市。因此,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利润质量都很差,可是一旦包装造假上市成功,除了股民是待宰的羔羊外,其他所有的参与方都可以一夜暴富。
通常方法有:1.实际控制人直接将钱给客户,客户再通过购买产品将钱回流上市公司,虚增收入;2.上市公司直接通过虚增资产的方式将钱洗出来给客户,客户再将这些钱回流上市公司。
我们不妨还原一下方法2的大致会计分录:(1)将钱洗出来,借:在建工程、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银行存款。(2)用"真实"的交易虚增收入,借:现金、银行存款等,贷:主营业务收入,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存货。方法1的造假过程的会计核算只需第2步分录即可。
财务造假最好的科目为“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非流动性资产科目,因为它们比在流动性科目上造假更隐蔽、更难以发现。比如应收账款是流动资产,利用应收账款造假,会造成利润和现金流严重脱节的现象,容易引起关注,容易暴露。如果一开始就在长期资产上做假,只要做假的当年蒙过去了,以后基本就没问题了,比如对于在建工程、固定资产上的造假套取现金,进行体外循环,以后可以通过折旧、减值的方式自然而然将黑洞化解于无形。
现在对财务造假顶格60万元的这点罚款额,相当于变相鼓励财务造假,这就是财务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
西方欧美国家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财务造假的惩罚非常严格,有的直接挂钩退市处理,还有严厉的问责和赔偿机制。世通和安然事件曝光后,不仅公司和相关责任人支付巨额赔偿,还要被追究刑事责任,中介机构也承担赔偿责任。
(二)
【如何判断企业上市前业绩是否注水!】通过对比上市前后的“销售利润率”,可以简单地判断企业上市前是否存在业绩注水的情况。
通常企业上市后,由于股权融资,ROE(净资产收益率)是下降的。了解杜邦分析法的童鞋都知道,净资产收益率是由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决定的,即:ROE=销售利润率(净利润/总收入)×总资产周转率(总收入/总资产) ×权益乘数 (总资产/总权益资本),那么企业上市后ROE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总资产周转率下降(融资后总资产扩大,但营业收入增长不多)和权益乘数下降【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1/(1-资产负债率),融资后资产负债率下降】,而销售利润率应该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小幅上升,因为上市后股权融资节省了大量的财务费用,从而增加了净利润。所以,如果发现企业上市后销售利润率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形,特别是降幅在4个百分点以上,那么基本上可以确定企业上市前的财务报表存在业绩注水的情形。
(三)
劳动力成为商品后,就不存在剥削了。如果你认为自己挣得少,要么是你这个劳动力的商品不值钱,那你必须再努力充电;要么是你的议价能力比较差,那你可以再与雇主谈判调整。劳动力不能成为商品而被无偿占有或者劳动力创造的财富被超级税收占有,这才是真正的剥削。剩余价值是创新的结果,是进步的源泉。
剩余价值实质上就是企业的利润。没有剩余价值的企业是挣不到钱的企业,如果沦为负剩余价值,就是行将破产倒闭的亏损企业。因此,要鼓励企业创造剩余价值,也就是创造利润,而不是批判。
华为、腾讯为什么这么值钱,就是因为它们创造了巨额的剩余价值。正是因为它们能够创造出巨额的剩余价值,企业所在的职工也相应能够获得极高的报酬。剩余价值与职工报酬是呈现正相关关系的,而不是相反!有爱好实证模型的书呆子经济学家可以去论证一下,反正我就喜欢凭直觉和良知说话。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