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是什么,道家的"真人"是什么概念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4 20:25
- 提问者网友:却不属于对方
- 2021-05-04 03:36
道家思想是什么,道家的"真人"是什么概念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05-04 04:11
真人:指古代道家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真正正觉醒,觉悟的人称之为真人。
常用作称号,如关尹子、文子、列子、庄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道德经与四子真经所代表的玄学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历史上天师改为真人封号,明朝洪武时,正一张宇初天师来朝,洪武帝大喝:“妄甚!天岂有师乎?改号真人。”
真人一词最早出于春秋战国《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1.天尊的别名,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
春秋战国《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鬼谷子》:“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汉 淮南王《淮南子·本经训》:“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贾谊《鹏鸟赋》:“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汉王逸《九思·守志》:“随真人兮翱翔,食元气兮长存。”
三国阮籍《大人先生传》曰:“太初真人,唯大之根.专气一志,万物以存.退不见后,进不睹先,发西北而造制,启东南以为门.微道德以久娱,跨天地而处尊.夫然成吾体也.是以不避物而处,所赌则宁;不以物为累,所逌则成.彷徉是以舒其意,浮腾足以逞其情.故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若夫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忿激以争求,贵志而贱身,伊禽生而兽死,尚何显而获荣?悲夫!子之用心也!薄安利以忘生,要求名以丧体,诚与彼其无诡,何枯槁而逌死?子之所好,何足言哉?吾将去子矣.”
魏晋《太上经》曰:“混茫之气,变化为真人,与时翱翔,有名无体。”
魏晋《洞元自然经诀》曰:道言: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於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南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曰:天尊:道性无隐无显,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现在,非未来,非过去;非因所作,非缘所生。是故名常。道性即是天尊,天尊即是真人。真人是常,道性是常。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虚空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道性;道性者,即是天尊;天尊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乐。
道性、天尊、真人、无为、虚空等等,都是同体异名的概念。如同佛性是佛、真如、如来法身一样,这是道教继承先秦两汉道家思想对天尊问题探......余下全文>>
常用作称号,如关尹子、文子、列子、庄子在唐代皆封为真人。道德经与四子真经所代表的玄学是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的学问。
历史上天师改为真人封号,明朝洪武时,正一张宇初天师来朝,洪武帝大喝:“妄甚!天岂有师乎?改号真人。”
真人一词最早出于春秋战国《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1.天尊的别名,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亦泛称“成仙”之人。
春秋战国《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鬼谷子》:“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篇》: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汉 淮南王《淮南子·本经训》:“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贾谊《鹏鸟赋》:“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汉王逸《九思·守志》:“随真人兮翱翔,食元气兮长存。”
三国阮籍《大人先生传》曰:“太初真人,唯大之根.专气一志,万物以存.退不见后,进不睹先,发西北而造制,启东南以为门.微道德以久娱,跨天地而处尊.夫然成吾体也.是以不避物而处,所赌则宁;不以物为累,所逌则成.彷徉是以舒其意,浮腾足以逞其情.故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若夫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忿激以争求,贵志而贱身,伊禽生而兽死,尚何显而获荣?悲夫!子之用心也!薄安利以忘生,要求名以丧体,诚与彼其无诡,何枯槁而逌死?子之所好,何足言哉?吾将去子矣.”
魏晋《太上经》曰:“混茫之气,变化为真人,与时翱翔,有名无体。”
魏晋《洞元自然经诀》曰:道言: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於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南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曰:天尊:道性无隐无显,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现在,非未来,非过去;非因所作,非缘所生。是故名常。道性即是天尊,天尊即是真人。真人是常,道性是常。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虚空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道性;道性者,即是天尊;天尊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乐。
道性、天尊、真人、无为、虚空等等,都是同体异名的概念。如同佛性是佛、真如、如来法身一样,这是道教继承先秦两汉道家思想对天尊问题探......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