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山东城市体系发展的对策是什么
- 提问者网友:骑士
- 2021-05-07 17:41
谁能说说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罪歌
- 2021-05-07 18:19
1.促进特大、大城市发展,强化济南、青岛的中心
带动作用
大城市超先发展规律(包括大城市人口数量的增长,及大城市数目的增长) 是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究其原因,一是大城市有较强的技术、经济优势,能够积聚更多的资源、人才、企业,容易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大城市具有比中小城市更强有力的带动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中小城市越来越受到大城市发展的影响与制约;第三,大城市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和良好的集聚功能,能够达到最终收益(收入减成本) 最大化.到2004 年,山东拥有特大、大城市10 座,分别是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枣庄、东营、潍坊、济宁、泰安、临沂.这些城市都是地区的经济中心,也是地区经济的增长极点,重视发展它们有利于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全省经济的发展.其中,济南、青岛是山东省的特大城市,居于山东省双核心空间布局的核心位置,前者是山东的省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后者是山东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头城市”,山东省经济中心,国际性港口城市.但研究表明,济南、青岛两市的城市规模、城市竞争力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作用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内地城市相差悬殊,与发达国家的区域中心更是不可比拟.因此,强化济南、青岛的中心带动作用对整个山东省的城市化发展来说是当务之急.
2.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注重其“内涵式”发展
中小城市处于城镇体系金字塔结构的中部,上
接大城市,下联小城镇,往往是传统县域的区域中
心,具有大城市和小城镇不可替代的功能.中小城市
城市化的成本较低,具有比较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公
用设施,基于对交通、通讯和市场等基础条件要求的
工商业发展往往也依靠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产业
基础具有一定规模,已形成所在区域的工商业中心.
中小城市由于处在城镇体系的中间环节,市场机制
发挥作用比较充分,农民进城的“门槛”较低,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和风险也较小,中小城市对合理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控制农村人口盲目流向大城市起到
了“蓄水池”和“截流闸”的积极作用.中小城市把城市先进的思想观念、管理经验、技术信息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我国亿万农民接触现代文明的媒介,既加强了城乡联系,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又避免重蹈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膨胀、农村不断衰落的“发展的陷阱”.山东省中小城市数目多,到2004 年,共38 座,一般为地级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县级城市,它们最具有发展活力,是整个城市体系中发展空间最大的城市群体,对于这类城市未来应重点发展其主导
产业,提高其职能专业性,增强经济实力,培育成区
域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其中菏泽、德州、聊城、滨
州、日照等地级城市建设成为大城市,带动周围县级
市和县的发展.
3.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城市体系的网络
发展
如前所述,山东省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意味着城市系统的演化是一种自组织过程,是在客观规律的支配下形成与发育的,政府过多地干预不利于形成合理、有序的结构.在城市化过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致力于良好投资环境的营造,同时在既有的政策框架下大胆改革,扫除阻碍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制度障碍,而不是过分的扶持、强化某一类城市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既定城市发展规律政策进行重新反思.大、中、小城市相结合,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使城市化发展模式由“据点”式转变为“网络”式才是山东省城市体系发展的正确道路.培育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并且扶植一些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城市,使它们快速升格为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