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地球的結構啊、、還有地球的變化 啊、、、
等等 、、(希望簡短一點的)謝謝大家啦!
要地球的結構啊、、還有地球的變化 啊、、、
等等 、、(希望簡短一點的)謝謝大家啦!
公转周期:约365.2422天
回归年长度: 366.2422 天。
公转轨道:呈梨形。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
自转周期: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04秒。太阳日为24小时。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卫星(天然)——1颗(月球)
大气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 0.037%)水蒸气(0.03%)稀有气体(0.933%)
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
表面大气压——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赤道半径 = 6378.140 公里
极半径 = 6356.755 公里
平均半径 = 6371.004 公里
赤道周长 = 40075.13 公里
体积=10832亿立方公里。
质量=5.9742×10^21 吨。
平均密度=5.518 g/cm^3
地球
表面积=5.11亿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3.617453亿平方公里。(占总表面积的70.8%)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总表面积的29.2%)
纬度1°长度 = 111.133-0.559cos2φ 公里 (纬度φ处)
经度1°长度 = 111.413cosφ-0.094cos3φ 公里
大气中的声速(0度) V = 331.36 米/秒
大气中的声速(常温) V = 340米/秒
地球表面磁场强度 ~ 5×10-5 特斯拉
北磁极:76°N, 101°W;
南磁极:66°S, 140°E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φ = 45°) : g = 9.8061 米/秒2
地球表面脱离速度 = 11.2 公里/秒
光行差常数(J2000) k = 20.49552"
黄赤交角(J2000) ε = 23°26'21".448
黄径总岁差(J2000) P = 5029”.0966 (每世纪)
岁差周期 = 25800 年
平均轨道速度 = 29.79 公里/秒
卡文迪许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6×10^24千克
地球的赤道半径ra=6378137m≈6.378×10^6m,极半径rb=6356752m≈6.357×10^6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对称,平均半径r=6.371×10^6m。在赤道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极某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即T=8.616×10^4s。
如果把地球看成质量均匀,并且忽略其它天体的影响,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计算地球的质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对质量为m的物体的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与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之和,则为5.984*10^24 kg
方法二、在北极,不考虑地球自转,则计算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质量均匀的球体,忽略自转影响,半径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标准值。则为5.965*10^24kg
月地距离r月地=3.884×10^8m,月球公转周期为27天7小时43分11秒(恒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质点,设月球质量为m月。
方法四、为6.220*10^24kg
[编辑本段]地球的主要成分
直到十六世纪时,人类才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而已。
地球不需太空探测船即可认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我们才真正勾勒出地球的全貌。 当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响对天气预测,尤其是台风 (飓风)的预报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从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丽、可爱、壮观。
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
0~40地壳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内地核
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 地函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 ,其上的地函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 ;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 这些不同的层圈都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壳与地函之间的莫氏不连续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幔占有地球的主要质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们生存的空间则只是整个地球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质量,单位为10的24次方千克: 大气层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内地核 = 0.09675,)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 (或铁镍质),不过也可能有一些较轻的物质存在,地心的温度约有7,500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下部地函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镁、氧,再加上一些铁、钙及铝;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则是橄榄石及辉石 (铁镁矽酸盐岩石),也有钙和铝。 以上这些了解都是来自于地震震测资料,虽然上部地幔的物质有时会因著火山喷出熔岩而被带到地表来,但是我们仍无法到达固体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钻探行动连地壳都尚未挖穿。 地壳的成分则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及硅酸盐类如长石。 整体估算,地球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 铁34.6% ,氧29.5% ,硅15.2% ,镁12.7% ,镍2.4% ,硫1.9% ,0.05% 钛 。
地球磁场及其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伦辐射带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环绕著地球的成对环状带,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气体离子 (电浆) 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内圈则介于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间。
[编辑本段]地球的温度地核的温度大约是4700℃,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6000℃)略低。地球上最高温度发生在闪电中。一次闪电能释放100亿焦耳的能量,达到30000℃,这温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5倍,但比太阳核心的温度(1400万摄氏度)低多了。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北半球的“冷极”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奥伊米亚康,1961年1月的最低温度是–71℃。南半球的“冷极”在南极大陆,1960年8月24日气温为–88.3℃。
[编辑本段]地球的运动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这个时间称为恒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们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时,这是因为我们选取的参照物是太阳。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这4分钟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天文学上把我们感受到的这1天的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昼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适合人类生存。
地球公转示意图
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转来计量时间的。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还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每年1月3日,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7月4日,地球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轨道长度是9.4亿千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约365.25天。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约为每日1度,平均线速度每秒钟约为30千米。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34',或者说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间的黄赤交角为23°26',由此可见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的。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地球的运动变化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