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什么是般若空观,如何修炼

答案:6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6 07:40
什么是般若空观,如何修炼
最佳答案
般若空观就是看看自己一念接一念的来来去去,不追不舍。观到不观自观也即思维心一断,真如就向前。头脑这块绝缘胶布一脱落,自然进入一种万里无云了了分明的状态,这是一种境界。境界是路标,不是故乡。如果住在里面出不来古人叫坠在圣巢。当然没有境界不算起步。境界出现唯一的态度就是不惊不喜。
  如果还是不能观,就请借用一句佛号,阿弥陀佛,出气的时候念一声,吸气的时候别念,去体会一句念完了,下一句还没上来的那一段空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本来面目。
  修行第一步一定要把本有的觉知性找出来。找到了才可以好好培养,对治一切烦恼全靠它。觉知性一起,一切烦恼销声匿迹。嬉笑怒骂都是妙用。
  参禅:
  一,要放下一切妄念。
  二,要提起一切真念。
  三,要放无所放,提无所提,妄念真念,一切皆不可得。方为究竟。
  修行之次第
  一,上阵杀敌。打压念头,死守无念,是笨办法。一般蛮夫喜欢用蛮力者喜欢用此办法。
  二,天空白云。此时念如浮云,心如天空,念来念去皆无妨碍,此用功法不需用力,然天空与浮云两不相关,真妄两分,仍不究竟。
  三,镜影一体。此时念如影子,心如镜子,即妄即真,随影随照,到此方入不二之门也。
  四,镜破影亡。此时如人饮水,话之不得。

  在佛法修证中,般若与禅定相辅相成,同摄于五乘共法之戒、定、慧三学;又是菩萨“六度”之二要;同时又通于止观、念佛三昧、般角三昧、一行三昧等;在定慧等持的层面上,又与祖师禅有一定关联。在讨论空观与行持之关系时,以“空观”与“禅定”对谈,我认为是一个好角度。
  这里只从初禅到九次第定来观察,有人把这一段称为“如来次第禅”,由于灭尽定已通达于无为法,因而此处可视为世、出世禅兼谈了。炼禅(熏禅)与狮子奋迅三昧是九次第定后的功用加行,不单列讨论;祖师禅之顿悟门(参禅)不论禅定解脱与定慧生起次第,也不与此并谈,留待后论。

  一、禅修初始莫错路 在“再续‘空谈’”一帖中,曾预先说到“慧心所” ,我们已经知道其依定而生。虽然此“慧”有分别事理、决断疑念的作用,但还不能从初始就认定其等于般若空慧。因为“慧心所”属无记性,随善为善、随烦恼为恶,而般若唯与善相应。比如外道与邪教,它们也会修定、也能与定中起慧,但此“慧”终与般若大慧相悖;只有圣道(如阿罗汉、菩萨道)的行者,才可于定中起般若慧。同时,慧与定相辅相成,慧由定生、定因慧深,所以修定时倡导定慧并重,外道因限于世间四禅八定,所以终不可得出世之般若慧,又因缺灭般若空慧,而终不能证得灭尽定、漏尽通;而阿罗汉等圣者,因为修定起首就以般若空慧为旨、以出世无为法为归,所以才能证得不共外道之灭尽定、漏尽通。由此可以明见:即使是在世间四禅八定的范畴之内,外道之定法与圣道之定法亦有根本的不同,前者以有漏之“慧心所”为旨、以有所得之有漏定为足;后者以般若无漏慧为旨、以出世大解脱为归。因此,我想提醒诸位同修:至今大多学人、学者还认为,既然佛门八正道之“正定” 四禅,是在四禅八定之内,那就是共于外道的定法,定中之慧无别,这是多么危险的误区!
  对于圣道行者而言,“慧心所”与般若空慧是相应不二的。在什么情形下,慧心所与般若相应呢?大致有三个条件:
  其一是,由何种境起观?因为“慧”是一种可以起用的功能(简别、抉择、断疑),慧的生起与起用须依赖于一定的“所观境” ,所谓无境不起观、无观不成慧,所以有人将“止”对应于“定”;将“观”对应于“慧”,止观又名定慧。与外道邪教不同的是,圣道行者修“慧”时,所缘之“境”终究是与解脱、圣果有关的,如诸法体性、生死根本、苦集之相,或直截从法性、法体上起观等等,而不象外道邪魔执有漏、有为之“事相”或“神我”不舍。
  其二是,缘境时如何观?圣道行者必当以“空”观一切法,因为唯有通达我空与法空,才能破我法二执、断烦恼所知二障、证菩提涅盘二胜果,因而不同与外道邪教执境为实、贪境为乐之观;同时,般若空慧终以“缘起性空”的中道理谛为依,而不象外道邪魔或偏于空(断灭)、或偏于有(我执)、或陷入戏论。
  其三是,与何种定相应?随着定境、层次的不同,观慧的重心与层面也不同,如四禅有四禅的空观;空定有空定的空观;出世灭尽、炼禅、狮子奋迅大定又各有不同的空观。由于以上层面不同,空观的层次与深度亦不同,所才有《楞伽经》所述之“七种空”,其中彼彼空是外道常有的“空”观;小乘道局限于析空法与相空,而大乘空观以“缘起”观空,相、体二空并观。这些空观层面的差别,也体现于禅修过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如下禅修要领:一是定中起慧,圣道、外道、世出世间皆依同一“慧心所”起步,只是所缘境、观法与层次不同,因此修道伊始,好比行在“三岔”路口,行者当慎防落入外道邪魔之邪“慧”;二是圣道所修之慧,其实就是般若空慧,也就是“缘起性空”的中道空观,反过来说,次第禅是由“空”观起修、因“空”观而成就,因此起修之前从理上深谙大乘空理(缘起性空),必然会对修道大有助益;三是次第禅定可成就次第“般若空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般若大慧是有“次第”或等级分别的,般若是平等不二的中道理体,无所谓层次分别,这里所说的次第,是指行者对这一理体的悟解、了达及运用(对治起用)纯熟程度——因此,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从次第上讨论“空观与禅定”,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二、定与慧的关系 “老王”同修在上帖后提出一个问题:“空慧一定要在定中生起吗”?如站在祖师禅的立场回答,答案并不确定。但从次第禅来观察,答案是肯定的。
  何为定?定指心念止于一境(如色、受、想、行、识、无常、苦、空等等)、专注而不散乱。但有人认为,定,当是“境转心不转”,只能守住一境,这是个误区!应注意:所言“专注一境”,并非说守住一境而不让其迁移变化,因为法法无常性,守之奈何?应是一心安定不乱而境任往来,如古德所云:“如缘色定,不缘余声;色灭声临,即缘声定、不随色转;如镜对像,像自往来,光不随转,故说专注,非唯一境”。这就是说,虽在专注中,若境变了,随入新境而专注;若不能随转,便是被前境(已去)境所困、所转,前境灭了、而心念依然缘之,就不是“现量”了,而是妄想了。
  定与禅是有区别的,广义的“定”包括禅在内。但通常说的禅定又将“定”与“禅”并列,此处的禅指在定中的正审、思虑,所以又名“静虑” ;又由于禅是定中起观——制心虑于一处而恒审思量,因此常将其与观联系起来而有“禅观” 。
  由禅观,就可以联系到“慧”了。慧本是定中所得,但慧本身又与定同属心所,虽有简别抉择的体性,但必须借“观”而起“断疑证真”的作用。由此可知:与定相依的“禅观”,是“慧”心起用的过程;而慧心一旦起用了,就能助推“心一境性”的深入。可见,定与慧相辅相成;而二者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就是“禅观”。

  三、止观与禅定 由禅观,我们又要联系到“止观”。通常说法,多将止观与定慧等谈,这只是粗别。如细论起来,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为后面论述方便,这里还是细分别一下为好。关于止观的概念,《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广论》及大小《止观》已备述,此略。这里只想辨明一下:1、止与定内涵何别?简明表示,即:定——身心轻安——止。有无轻安是止的标志,而轻安又是欲界以上定地(初禅以上)才能有,因此可以说“定”是“止”的前提,定是因、止是果,所以《广论》说:“依定住心说名为止”,止与定还是有少分区别的;但从另一面说,有定必得轻安、而同时又必为止,由此看来二者又无大区别。但往后看,轻安之体性含有喜、乐二受,而入第四禅时,喜、乐俱舍,身心轻安缺如(转化),应该说是定而非止了,而此时之“定”,已是定、慧等持(其实三禅之中定慧已同起)。2、观与慧的区别与联系:观是定生轻安中思择、寻伺、觉观、善择法慧,包括以有分别慧明了境相和深细的真实观。因此,观可视为一种“作意思虑”过程,而此过程又离不开“慧”;同时由“观”中思择真实,又可深入大慧。因此,观与慧,相辅相成、相依相托。3、止观双运与“禅”: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是大乘止观、禅定的高层次要求。照通理,修定不修慧、有止而无观,至多只能在世间四禅八定之内,不能超三界了生死。而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则可视为中国佛教所言之“禅”,这和禅的原始定义——静虑,也是有相通之处的。由此可知,上述所谓“禅观”,其实就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也就是中国的“禅”。

  四、空观与禅定
  在明确了定、慧、观、禅(等持)等内涵及相互关系后,我们可方便地进入九次第定中来看大乘“空观”的运用了。
  禅定之九次第,从色界初禅始。初禅以上才称“定地”,初禅以下虽也能修定心,但只能称“散地”定,或称初禅未到地定。四禅四空定属“有心”定,九次第定——灭尽定为“无心”定。
  为什么色界四定称为“四禅”、而无色界定名“四空定”呢?禅,意为“静虑”,即定中生静用,及依慧心而审虑(如实了知) 。色界四定止观均行,静虑性明显,故以“禅”名之;无色界四空定中,虽也有静用及能审虑,但细微不胜,所以立“空定”名。
  (1)初禅:初禅是净除五欲杂染及不善念而起喜乐轻安之定,具备寻、伺、喜、乐、定五种功德。初禅前的加行,就是欲界散地定,是禅修的起步阶段,由这一阶段入初禅靠什么?靠觉观——寻与伺,所以初禅是“有寻有伺” 。我在“离文字言说,仅对祖宗而言吗?”一帖中,曾专门论及寻伺与思心、慧心的关系;而在“再续空谈”一帖中,更谈了般若空观(缘起性空、中道)与慧心的关系——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慧心”是 广义的“智慧” ,通于善、恶二性,随定而有次第优劣之别,既可落于世间杂染法,又能通达于出世法;既可含容世间智,又可通达般若大慧;而般若大慧亦即空慧。因此,“慧心”只有与般若空观相应时,才能说是即世而出世的清净智慧,才能说是般若大慧。所以圣道行者初禅未到地定时就从“ 观空”入手,以空慧与正思(念)结合而成正观,趋入正定。此时五蕴尚在,但每一蕴并不全俱,比如:初禅之色蕴,唯剩“法处所摄色”,而与除意根外五根相应之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大色法已不起用,平时常说定中八触或十六触,应是初禅未到地定中所摄,但也有说初禅时有细微四大作用而生八触;受蕴只余乐、喜、舍三受,苦、忧二受已舍;想蕴已限于一境一相;行蕴唯余行舍(不同于舍受,前者是无记性,行舍是不执著之意,属善性);而识蕴,六识中唯与定中独头意识相应。
  (2)二禅:二禅的体性,是在初禅的基础上,舍去“寻”与“伺”,代之以“内净”。因此,初禅之后,是否得内净,是衡量是否入二禅的标准。什么是内净?“内”即心;“净”就是信。即由信力舍灭寻、伺二法,息灭扰动,内心清净,可见,在禅定次第中,“信”是很重要的。“信”是善心所之一,指因为胜解理谛而得到的崇信、仰慕、好乐、无疑之心,如佛法修学信解行证之信、净土三要门信愿行之信。“信”依何而起?——依实(实事、实谛)、依德(如佛、法、僧三宝的真净德)、依能(有漏或无漏善法善行)。而此实、德、能三位又可统一于对大乘“缘起性空”的胜解、观用上。在此次第上,依与初禅空慧相应之信力,助以行蕴之“行舍”,先灭粗思(寻),再灭细察(伺),由此深入内净,由此除却扰乱定心之缘,入深定,并由此定得喜、乐。此处之“喜”已经与初禅之喜不同,非是依触而生,而是依内心明净而起。
  (3)、三禅:在二禅之上,再舍去“喜”受的扰动,此时受蕴唯余“舍”与“乐”;而此时因二禅所得空慧、信力所成就的“念”心的常照,善护定、慧等持,此禅中具有舍、念、慧、乐、定五种功德。
  (4)、四禅:于三禅之上,再舍“乐”受,此时受蕴中只剩不苦不乐的“舍”受;此时的“念”心唯有清净,无憎无爱、一念平等。而至此“慧”心不用,只有与清净正念相应之“定”,此定心如明镜止水,即使对境随缘,定心不乱,无所谓空慧起用不起用,尽能任运自如。所以有人将四禅称为“世间真实禅定”或“不动定”。四禅可可通达“不动无为法”。
  (5)、空处定:四禅之上,更复精进,灭色缘空,除去“法”处所摄的“色”,灭一切色相,心入无边虚空,进入无色界。此时唯有受蕴之“舍”、想蕴之“空”相、行蕴之“舍”、六识之定独识,而定独识已与清静“念”心所相应不二。
  (6)、识处定:空处定中,复灭“空”相,转心缘识,此时想蕴与识蕴相应不二;此外惟余受蕴中“舍”与行蕴中“舍”。
  (7)、无所有处定:复更灭定独识,惟余行舍与清净“念”心所,住于“无所有”中,怡然寂静,诸“想”亦随之不起。
  ——这里要讨论一下“无想定”的问题:无想定与灭尽定同属于“无心定”,同在“厌心”种上,但二者有根本区别:无想定仅灭前六识,是凡夫外道有漏定,只能感得“无想天”别报果;而灭尽定为圣人得,并灭第七识俱生我执及其心所,是出世的无漏定,不感三界业果。那么无想定与无所有处定又有何不同呢?
  无想定通灭前六识及其心所,并以此为究竟、以感生无想天为终的;而无所有处虽离定独识,但仍存“念”心所及相应之“定”心所,只是念无所依、念无所想罢了,而此后仍将次第进入他定,直到灭尽定止。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将无想定,与无所有处定混淆,也不能将其于阿罗汉所谓“灰身灭智”等混。当然,若于无所有处无念进取,陷入无想定也是有可能的。
  (8)、非想非非想处定:上定中,无所有是“非想”,进观“无所有”亦空,离无所有,而尚有“非有非无”、“离有离无”之一念在,曰“非非想”。
  (9)、灭尽定:于第八定中,伏灭有漏有为之细微空观,复观寂灭无生之“真无我”,证入缘起空性,脱离三界之顶——有顶天,证入中道无漏智慧。此定中,灭前六识及心所,并灭第七识之俱生我执。此时受蕴之“舍”亦舍;行蕴之“行舍”亦不起。
  ——这里我想来回答一下圣猛师兄在我的“续‘空谈’——空观与般若空慧”一帖后提出的“阿罗汉‘灰身灭智’、证无余涅盘,是否断灭”的问题:三果以上阿罗汉,想止息受、想劳虑,依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游观无漏作加行,以趋入灭尽定的过程,称为“灰身灭智”;也有将阿罗汉舍报入无余涅盘称为“灰身灭智”。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灭尽定后,是否“心识断灭”?——肯定不是!因为,灭尽定中,虽证无漏空慧,已灭前六识及第七识的俱生我执,阿罗汉至此可以证得涅盘果;但是,在此定中第七识的俱生法执尚在、第八识还在!因此,灭尽定位,虽说已灭爱诤根本——受蕴;已断见诤根本——想蕴,但识蕴中仍藏着俱生法执;虽说灭尽定通达想受灭无为,但却是“有为无漏”之法,是道谛所摄,非灭谛所摄,所以不是“涅盘”,而因其有涅盘寂静之微妙相,才被称为“似涅盘”。
  所以,灭尽定仍非究竟,即便证入灭定尽的三果以上阿罗汉,也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行上说,不是还有“炼禅”、“狮子奋迅三昧”、菩萨行么;从理上说,不是还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之中道观么;从果上说,不是有本性涅盘(即本来自性清静,非修而得,只是借修而显)、有余依涅盘(指烦恼障已断、但仍有色身可依之涅盘)、无余依涅盘(指烦恼障断尽、一并将所依之色身也解脱了的涅盘)、无住涅盘(指诸佛所证之已断烦恼障、并断所知障的真如理体,唯此涅盘二障俱空、四德圆满)等等差别么。况且,涅盘虽云寂灭、灭度,体性却是不生亦不灭,具常、乐、我、净四德,非可以“断灭”论之,唯依“缘起性空”般若中观方能契明之!
全部回答
在和正常人一样正常生活的时候,就离般若空观不远了,呵呵
禅定一样的道理吧
忽悠忽悠
有善根者一点即通!点(指示的意思)
无善根者该渐进修行。
你看书还不够,认为空是实体!还需要渐修。多听讲座也可以!
别怕不开悟!时间到了自然开悟!历史上又有那位能预测自己开悟时间的?
闻道有先后,开悟无先后之分!初学者也是一样。
祝福你!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观指的是佛法中的慧学。慧学的基础是定,因此必须是具备一定的定力的基础上,才能修慧。
一位禅修者从修习世间慧到出世间慧,次第成就的观智有十六种,称为十六观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
1、「名色分别智」
1、1「色分别智」
对于培育近行定或安止定作为修观禅基础的禅修者,当他的定力已达到足够的程度时,如果他辨明四界就能见到许多极微的「色聚」(rupa kalapa),他必须进而分别这些色聚,依据诸色的相、味(作用)、现起、足处(近因),辨别每粒色聚里的四界及其所造色。这些能够辨别的智慧即名「色分别智」(rupa pariccheda bana)。这时候,他将能亲自透彻地以正见知见究竟色。
1、2「名分别智」
此后,他必须辨别每个生起的识与心所。这些识与心所组合称为「名聚」(nama kalapa)。当他能够依据诸名法的相、味(作用)、现起、足处(近因),辨别每个名聚里的每个名法,这时候的智慧即是「名分别智」(nama pariccheda bana)。因此,若禅修者还不能如此辨别色法与名法,他即未证得「名色分别智」(nama rupa pariccheda bana)。
2、「缘摄受智」
再者,如果禅修者也还不能以智辨别过去与未来的名色法,他是不可能亲自以智知见是什么过去因引生了今世的名色法,或是什么现在因将会引生什么未来名色法。所以对于不知道过去与未来名色及其因的禅修者,是不能说他已证得了「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3、思惟智
第三种观智是思惟智(sammasana-bana),即以分组的方式觉照行法的智能。要培育这种观智,需要将行法分组——分成两组:名与色;或五组:五蕴;或十二组:十二处及十二缘起支;或十八组:十八界。然后需要觉照每一组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4、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Bana)
生灭随观智由两种观智构成:透视行法的因缘生灭(paccayato-udayabbaya)之观智,以及透视行法的刹那生灭(khanato-udayabbaya)之观智。行法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内在与外在的名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圣谛及十二缘起支。
5、坏灭随观智(Bhavga-Bana)
培育生灭随观智之后,你对行法的觉观已经坚定而且纯净,接着你必须培育坏灭随观智。要培育此智,你应不再注意行法的生起,而只注意行法的刹那坏灭:你既不见行法的生时,也不见行法的住时,不见个别行法的相,也不见行法的因缘;由于观智的力量,你只见到行法坏灭。
6、其余的观智
继续如此照见诸法的坏灭时,你那强而有力的观智将会提升,而经历其余的观智,即:怖畏现起智(bhaya-bana)、过患随观智(adinava-bana)、厌离随观智(nibbida-bana)、欲解脱智(mubcitukamyata-bana)、审察随观智(patisavkha-bana)与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等。
般若思想是空,一切事物体性即空,空即无分别,无分别源于空。修行般若必须看大般若经,还有大智度论,都是必须去参修的。关于般若的禅定,即使止观,中国来说,止观最好的一家我认为还是天台。你可以去学习一下大止观和不定止观。
万法归一,哪有不共法。
有法也空,哪有共法。
禅定自然也有可能修成般若空观,不过通常所讲的禅定境界都不是般若空观,而是在这些禅定境界里正确地修行应该可以使妄念休止、得到解脱、而寂灭。
对于不修禅定的门派当然不需要在禅定的基础上修炼了。不打坐也可以在平日生活里修炼自己。不管怎样修炼,首先要知道般若空观修炼的大致目标是寂灭,否则有如盲人摸象就自己都不知道是在修炼什么。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小狗一岁多了眼睛上覆盖一层青蓝色薄膜
魔法花园精灵怎么获得,如何快速得到魔法花园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
经常思念一个人,是爱她吗?,
话题作文:心灵的和谐无
北京高级财务管理专修学院是一个怎样的学校?
女生拒绝男生的潜台词有哪些 解读女生一般怎
问一部微电影名字 大概是一个国外的微电影 好
求一个伤感的qq个性签名。 最好被人拒绝的那
单选题人的呼吸运动中,胸廓容积的变化与膈肌
黑糖玛奇朵还有第2部吗
如果有个4G的U盘,为什么在电脑上显示只有3.7
成语什么释卷,什么残什么卷的成语
pt1/2*1/2h接头这里面的H是代表什么
把眼光放长远一点诗句,“高姿态做人,低姿态
推荐资讯
翼年代记里的羽毛。高清图!
win7系统一键ghost失败,进不了系统,反复开
找朋友买的萨摩耶,他说这只小萨才3、40天。
发传单怎样克服胆小
“皮裤套棉裤必是有缘故”下句是什么?
大话2金丹摄气诀 吸6的那个 ?
平面设计怎么做才能有创意?
描写春天的茂密树林景色的写话
什么是保单现金价值,保险合同中的现金价值是
够换部首是什么,表字的偏旁是什么
卤鸭有腥味怎么办
延津户口和焦作户口去哪儿领结婚证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