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为什么特明显?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4 12:45
- 提问者网友:你独家记忆
- 2021-01-04 02:19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喀斯特地貌为什么特明显?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玩世
- 2021-01-04 03:27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高大雄伟,险峻陡峭的山脉,同时也有一些风光绮丽、造型独特、千姿百态的小型山林。这些小型山林往往有地下“曲径通幽处”的神秘岩洞相伴,吸引了大批登山旅游,探险考查的人们。这就是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我国广西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云南路南石林就属此类。
喀斯特的形成与特色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伊斯的利亚半岛北部与意大利交界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典型,于是,人们便用“喀斯特”一词来代表岩溶地貌。1966年我国正式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岩溶是岩溶作用和岩溶地貌的总称。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易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过程(溶蚀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以及重力崩塌、陷落)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由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下形态称为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由于岩溶地貌在石灰岩地层中分布最广、发育最典型,所以有的教科书上也称之为石灰岩地形。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有石芽、石沟、石林、溶斗、落水洞、地下河、溶洞、溶蚀洼地、盲谷和峰林等。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首要条件是要有易溶性岩石,如石灰岩(主要成份是(CaCO3)、白云岩(MgCO3)等等。其次,水流对喀斯特的形成与发育着主导作用。水流是喀斯特发育的动力,它在发生喀斯特作用的初期以脉状裂隙水流、中期以树枝状管道水流、成熟期以梳状管孔水流和层状孔洞水流分割、切割石灰岩式层,使得峰、洼地貌出现,然后再演化成丘状、塔峰为主的宽谷地貌,且发育地下喀斯特溶洞。再者,喀斯特地貌与本地区的整体升降及其速度息息相关,如我国华南的喀斯特发育区都属于隆升区或强烈隆升区。据测算,湖南部分地区、四川东部、湖北西南、贵州及云南的梯级面高程约为1200米,年均相对上升速度达15毫米以上。这种相对快速的抬升,使该区山岳高耸、峡谷深切、地下水流坡度不断增加,各种水流在较大的落差状态下又加速了喀斯特的发育。
此外,区域性气候变化,降水量的差别,地址构造,石灰岩的产状、成分和结构乃至地面梯度、植被等因素也都会对喀斯特地貌的特征造成影响。例如,在降水量相对较少、喀斯特水流不太活跃的华北地区,同样是石灰岩,地表的漏斗、洼地、塔峰等形态极少见到,而且地下喀斯特是以溶孔为主,很少发育有大型地下溶洞。在桂林地区,不论是挺拔陡峭的弧峰石山还是大型的喀斯特岩洞,都分布在一套距今约380万年左右的壳晶石灰岩中,这是一种形成于古海洋近岸部分的石灰岩,它曾受到过较强烈的海水冲刷、淘洗作用,岩石孔隙和渗透率都较小,抗溶蚀力和力学强度都大于含泥质较多的石灰岩,所以往往可以形成陡峭的石峰和大型洞穴。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
我国的石灰岩地区的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均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喀斯特地貌。
除了桂林和云南这些举世闻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我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仅占本区总面积的4.06%(27900平方公里),但仍然发育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在苏北、皖北地区发育着相对高度100-150米左右,顶部浑圆的喀斯特丘陵;江西萍乡-宜春一带出现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锥状峰丛;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赣北则为有少量溶洞的喀斯特化山地;喀斯特发育最为强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龙岩、三名地区,不光有类峰林、峰丘、溶斗等还有长达数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
[NextPage]
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十五个省及自治区内,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其它地区。湖北宜昌以西发育的喀斯特分布广、形态齐全,且景观绚丽。在云贵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东北以喀斯特谷(盆)地为主。高山喀斯特则主要分布在川西、藏东高原及河源地区的横断山脉,在寒冻风化和冰源冰川的影响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弱,地表景观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多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缘,即秦岭、岷山、龙门山、大凉山、锦屏山、五莲峰一带,大多为3500米以上的常态山地地貌,喀斯特景观仅出现在岩性有利的部位,为峰丛、峡谷的组合形态;在山间洼地处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喀斯特的平均海拔为1000-1500米,分布在黔东北、鄂西、湘西、川东等地,长期的湿热气候和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这一带的喀斯特发育得范围广、形态齐全,既有峰林喀斯特景观,又有峰丛峡谷和岭脊槽谷;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喀斯特广泛分布于湘南、桂东北一带,位于南岭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区的峰林地貌为代表。那里的群峰挺拔,峰丛林立,丰姿多态的喀斯特星罗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琳琅满目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与地表的秀丽山林交相辉映,构成了祖国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葩。
我国东北地区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那里分布面积达70920平方公里的石灰岩是喀斯特发育的基础。在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由于气温、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条件,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滨还喀斯特地貌景观。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滨地区,还可见到约10米高的成群丛状分布的石芽,也是喀斯特作用的产物。
横亘我国西部的昆仑山东西绵延2500公里,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东昆仑山西段中支的阿尔喀山发现了现代高山寒冻风化作用无法形成的大面积古喀斯特地貌。据考证,这是当年随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而产生增热效应和印度洋季风对这一地区影响的产物。虽然后期强烈的地址构造运动和严寒冰冻气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坏了这些古喀斯特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两期的古喀斯特峰林、石芽、溶洞、溶蚀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见,它们与本区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喀斯特地貌遥相呼应,成为大地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巨变的历史见证。
喀斯特地貌与人类
人类从古就与喀斯特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古时代、喀斯特溶洞往往是原始人类栖息之所。著名的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化石及用火遗迹就是在溶洞中发现的。广西地区的甑皮岩先人也曾长期在洞穴中生活,留下了内容丰富的“洞穴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喀斯特研究的国家。“石钟乳”一词在西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一书中便已提出,并有详细的划分。以后的三国、宋、明时代的研究都有过很大的发展,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不畏艰险,曾以连续三年(公元1637-1639年)的时间对华南广大的石灰岩分布区作了系统的考察,探查喀斯特洞穴300余处,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洞穴探险家。
我国已经发现的喀斯特溶洞中常藏有丰富的矿产和地下水,可供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这些洞穴也会使建筑物、道路悬空,这突然的大量涌水、涌泥沙往往给工程造成危害,这都是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引起注意的。
喀斯特地貌无论地表和地下都具有奇特的形态。在平原上和盆地中的石峰、石芽给人犹如树林和竹笋林立之感。溶蚀和化学沉积作用使各个山峰的形态更为奇特多变,既有连绵的峰丛和山高而尖圆的弧峰,也有分峙的峰林和亭亭直立的圆筒状弧峰,给人以奇异想象,使它们又有“变幻造型地貌”之称。正是喀斯特的可观性强、独特性鲜明的特征使它成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育于喀斯特高原边缘的黄果树那66米长、50米宽的大瀑布令人神往,宽阔的地下洞使观赏者感到神秘和惊异,产生高深莫测的神奇意境,被誉为‘神奇的地下宫殿“。
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限制,我国目前还有大量深长溶洞的研究尚未开展,或尚未被发现,这些都可以开发作为探险、考察的场所,以满足中外探险家的需要,而且陡峭耸立的峰林更是从事攀岩运动的理想场所。
喀斯特的形成与特色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伊斯的利亚半岛北部与意大利交界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典型,于是,人们便用“喀斯特”一词来代表岩溶地貌。1966年我国正式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岩溶是岩溶作用和岩溶地貌的总称。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等易溶性岩石进行的以化学过程(溶蚀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以及重力崩塌、陷落)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总称为岩溶作用。由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下形态称为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由于岩溶地貌在石灰岩地层中分布最广、发育最典型,所以有的教科书上也称之为石灰岩地形。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有石芽、石沟、石林、溶斗、落水洞、地下河、溶洞、溶蚀洼地、盲谷和峰林等。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首要条件是要有易溶性岩石,如石灰岩(主要成份是(CaCO3)、白云岩(MgCO3)等等。其次,水流对喀斯特的形成与发育着主导作用。水流是喀斯特发育的动力,它在发生喀斯特作用的初期以脉状裂隙水流、中期以树枝状管道水流、成熟期以梳状管孔水流和层状孔洞水流分割、切割石灰岩式层,使得峰、洼地貌出现,然后再演化成丘状、塔峰为主的宽谷地貌,且发育地下喀斯特溶洞。再者,喀斯特地貌与本地区的整体升降及其速度息息相关,如我国华南的喀斯特发育区都属于隆升区或强烈隆升区。据测算,湖南部分地区、四川东部、湖北西南、贵州及云南的梯级面高程约为1200米,年均相对上升速度达15毫米以上。这种相对快速的抬升,使该区山岳高耸、峡谷深切、地下水流坡度不断增加,各种水流在较大的落差状态下又加速了喀斯特的发育。
此外,区域性气候变化,降水量的差别,地址构造,石灰岩的产状、成分和结构乃至地面梯度、植被等因素也都会对喀斯特地貌的特征造成影响。例如,在降水量相对较少、喀斯特水流不太活跃的华北地区,同样是石灰岩,地表的漏斗、洼地、塔峰等形态极少见到,而且地下喀斯特是以溶孔为主,很少发育有大型地下溶洞。在桂林地区,不论是挺拔陡峭的弧峰石山还是大型的喀斯特岩洞,都分布在一套距今约380万年左右的壳晶石灰岩中,这是一种形成于古海洋近岸部分的石灰岩,它曾受到过较强烈的海水冲刷、淘洗作用,岩石孔隙和渗透率都较小,抗溶蚀力和力学强度都大于含泥质较多的石灰岩,所以往往可以形成陡峭的石峰和大型洞穴。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
我国的石灰岩地区的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均发育有不同程度的喀斯特地貌。
除了桂林和云南这些举世闻名的喀斯特地貌以外,在我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仅占本区总面积的4.06%(27900平方公里),但仍然发育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在苏北、皖北地区发育着相对高度100-150米左右,顶部浑圆的喀斯特丘陵;江西萍乡-宜春一带出现了具共同基座的短锥状峰丛;浙江天目山及皖南、赣北则为有少量溶洞的喀斯特化山地;喀斯特发育最为强烈的是福建西南部的龙岩、三名地区,不光有类峰林、峰丘、溶斗等还有长达数百米的喀斯特地下河。
[NextPage]
在我国长江流域的十五个省及自治区内,四川省的石灰岩出露面积达128062平方公里,远远大于其它地区。湖北宜昌以西发育的喀斯特分布广、形态齐全,且景观绚丽。在云贵高原、鄂西、湘中、湘西及桂东北以喀斯特谷(盆)地为主。高山喀斯特则主要分布在川西、藏东高原及河源地区的横断山脉,在寒冻风化和冰源冰川的影响下,石灰岩的喀斯特作用微弱,地表景观乃呈高山地貌特征,多为海拔4000-6000米的高山地,喀斯特多分布在四川盆地的周缘,即秦岭、岷山、龙门山、大凉山、锦屏山、五莲峰一带,大多为3500米以上的常态山地地貌,喀斯特景观仅出现在岩性有利的部位,为峰丛、峡谷的组合形态;在山间洼地处有大型洞穴和地下暗河出露;山原喀斯特的平均海拔为1000-1500米,分布在黔东北、鄂西、湘西、川东等地,长期的湿热气候和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这一带的喀斯特发育得范围广、形态齐全,既有峰林喀斯特景观,又有峰丛峡谷和岭脊槽谷;海拔300-800米的峰林喀斯特广泛分布于湘南、桂东北一带,位于南岭山地西部,尤以桂林地区的峰林地貌为代表。那里的群峰挺拔,峰丛林立,丰姿多态的喀斯特星罗棋布,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琳琅满目的石钟乳、石笋、石帘、石幔、石瀑布、石葡萄、石花和流水潺潺与地表的秀丽山林交相辉映,构成了祖国大地上“奇峰、奇洞、美石”的奇葩。
我国东北地区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不利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但那里分布面积达70920平方公里的石灰岩是喀斯特发育的基础。在东北南部一些地区,由于气温、降雨、岩性、海平面的升降及海浪作用等条件,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滨还喀斯特地貌景观。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海滨地区,还可见到约10米高的成群丛状分布的石芽,也是喀斯特作用的产物。
横亘我国西部的昆仑山东西绵延2500公里,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多年考察,在东昆仑山西段中支的阿尔喀山发现了现代高山寒冻风化作用无法形成的大面积古喀斯特地貌。据考证,这是当年随青藏高原强烈抬升而产生增热效应和印度洋季风对这一地区影响的产物。虽然后期强烈的地址构造运动和严寒冰冻气候大大地改造和破坏了这些古喀斯特地貌,但在海拔4700-5300米的山地上部和4300-4800米的下部,早,晚两期的古喀斯特峰林、石芽、溶洞、溶蚀裂隙等依然清晰可见,它们与本区南部藏被唐古拉山的古喀斯特地貌遥相呼应,成为大地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巨变的历史见证。
喀斯特地貌与人类
人类从古就与喀斯特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古时代、喀斯特溶洞往往是原始人类栖息之所。著名的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化石及用火遗迹就是在溶洞中发现的。广西地区的甑皮岩先人也曾长期在洞穴中生活,留下了内容丰富的“洞穴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喀斯特研究的国家。“石钟乳”一词在西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一书中便已提出,并有详细的划分。以后的三国、宋、明时代的研究都有过很大的发展,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不畏艰险,曾以连续三年(公元1637-1639年)的时间对华南广大的石灰岩分布区作了系统的考察,探查喀斯特洞穴300余处,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位洞穴探险家。
我国已经发现的喀斯特溶洞中常藏有丰富的矿产和地下水,可供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时,这些洞穴也会使建筑物、道路悬空,这突然的大量涌水、涌泥沙往往给工程造成危害,这都是日常工作、生活中应引起注意的。
喀斯特地貌无论地表和地下都具有奇特的形态。在平原上和盆地中的石峰、石芽给人犹如树林和竹笋林立之感。溶蚀和化学沉积作用使各个山峰的形态更为奇特多变,既有连绵的峰丛和山高而尖圆的弧峰,也有分峙的峰林和亭亭直立的圆筒状弧峰,给人以奇异想象,使它们又有“变幻造型地貌”之称。正是喀斯特的可观性强、独特性鲜明的特征使它成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发育于喀斯特高原边缘的黄果树那66米长、50米宽的大瀑布令人神往,宽阔的地下洞使观赏者感到神秘和惊异,产生高深莫测的神奇意境,被誉为‘神奇的地下宫殿“。
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限制,我国目前还有大量深长溶洞的研究尚未开展,或尚未被发现,这些都可以开发作为探险、考察的场所,以满足中外探险家的需要,而且陡峭耸立的峰林更是从事攀岩运动的理想场所。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