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庸》举例写一篇“问天下‘诚’为何物”的文章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1 17:00
- 提问者网友:遁入空寂
- 2021-11-21 12:33
据《中庸》举例写一篇“问天下‘诚’为何物”的文章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平生事
- 2021-11-21 13:41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庸》当中重要的一句话的解析,有关的材料如下,请你个人参考后自行写作: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解读:这里选自《中庸》下篇。主要思想围绕中心概念“诚”而展开。“诚”这个在孟子和荀子那理得到重视的概念,在《中庸》里得到了较全面的论述。“诚“者,实也,“诚”是具有本原性、创生性的实体,故为“天之道”;“诚之”是“人之道”。“诚”的关键是发自内心自然毫不勉强而中道,不假思虑而得道,从容中道,是圣人品格。诚之,则是择善而固执的有思虑参与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均是讲“诚之”。
第二段从“诚明”与“明诚”的分别来讲“性”与“教”的分别。“性”者本性自然,“教”者教化而显。接着再从天德体现的角度论述“至诚”者能“尽其性”。能尽其性意味着能尽人的性;能尽人的性必然能尽物的性;能尽物的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这说明,一人之性并非仅是某一人之性,而同时是千千万万人之性,乃至万物万事之性,故可以与天地参。其次致曲,即从小节入手,相对次要。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诚如神”,是说至诚可以达到对未来的预见。
第四段将“诚”进一步说成是“成己”、“成物”、仁知统一的”合外内之道“。“诚”是一切的根据,可以说是对第二段的概括。
最后。将天下至诚说成是治理天下的“大经”,确立天下的“大本”,通晓天地的化育。其所以如此,乃是依赖诚恳的仁,如水一样深沉的圣人的品格和广大无边的天。所以,若不能聪明圣知通达天德,怎能知道呢?
这一部分可说是一篇论“诚”的论文的提纲。难点是诚的涵义。我们认为,“诚”作为创生性的实体,接近道家的“道”;但提出“诚”的概念应该是基于儒家所强调的礼文伪饰而言的。这里,重点在于把握儒家所谓“尽人”“尽己”、“成己”“成物”的一体性。它是一种生命的实践感悟而非单纯的抽象观念。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解读:这里选自《中庸》下篇。主要思想围绕中心概念“诚”而展开。“诚”这个在孟子和荀子那理得到重视的概念,在《中庸》里得到了较全面的论述。“诚“者,实也,“诚”是具有本原性、创生性的实体,故为“天之道”;“诚之”是“人之道”。“诚”的关键是发自内心自然毫不勉强而中道,不假思虑而得道,从容中道,是圣人品格。诚之,则是择善而固执的有思虑参与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均是讲“诚之”。
第二段从“诚明”与“明诚”的分别来讲“性”与“教”的分别。“性”者本性自然,“教”者教化而显。接着再从天德体现的角度论述“至诚”者能“尽其性”。能尽其性意味着能尽人的性;能尽人的性必然能尽物的性;能尽物的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并立为三。这说明,一人之性并非仅是某一人之性,而同时是千千万万人之性,乃至万物万事之性,故可以与天地参。其次致曲,即从小节入手,相对次要。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至诚如神”,是说至诚可以达到对未来的预见。
第四段将“诚”进一步说成是“成己”、“成物”、仁知统一的”合外内之道“。“诚”是一切的根据,可以说是对第二段的概括。
最后。将天下至诚说成是治理天下的“大经”,确立天下的“大本”,通晓天地的化育。其所以如此,乃是依赖诚恳的仁,如水一样深沉的圣人的品格和广大无边的天。所以,若不能聪明圣知通达天德,怎能知道呢?
这一部分可说是一篇论“诚”的论文的提纲。难点是诚的涵义。我们认为,“诚”作为创生性的实体,接近道家的“道”;但提出“诚”的概念应该是基于儒家所强调的礼文伪饰而言的。这里,重点在于把握儒家所谓“尽人”“尽己”、“成己”“成物”的一体性。它是一种生命的实践感悟而非单纯的抽象观念。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