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之河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30 13:58
- 提问者网友:爱了却不能说
- 2021-12-30 00:1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散文之河孙远刚 我该怎样来描述散文呢?散文是一种很平民化的美。 散文应该是条河,可以是黄河长江那样的,也可以是你门前屋后那条小溪样的。婉约时,娓娓而来,缓缓而去,波澜不惊;豪放时,汪洋恣肆,洒洒脱脱,如烈马脱缰。 它的源头在哪里?《左传》、《国语》、《战国策》,还是先秦诸子?总之,它裹挟着文、史、哲,从先秦流过两汉,流过魏晋南北朝,一直流到唐宋元明清,流在“子曰诗云”、蛮音俚语的古中国的大地上。 五四以来,散文的血液里接纳了一支来自西洋的支流,纯正的血浆里混入了别人的血,而长出来的东西竟也如此丰腴艳丽。周氏兄弟、梁实秋、林语堂、钱钟书,这些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深厚的国学土壤里,绽放出嫣红的散文之花。看林语堂的东西,不是要带一本英汉字典吗? 上古时期,和散文并行的还有一条河,也曾经喧嚣阵阵,也曾经盛极一时,但如今有如沙漠中的塔里木河,越流越窄。中国古诗词的断流,因为其血统太纯,因为其无支流可接纳,因为其在沙漠中穿行。 散文之美,美不待言。散文会干涸么?90年代,人们从大散文的理念中,看到了散文的燥热、干涸之忧,并非多余。 创作和选材上的随意、松散、沙化,使散文无章无法、无棱无角、无边无际。酸瓜烂枣,拾进筐里,都叫散文。这种观念下,你的书信、日记甚至假条,都要妥善保存,日后,一不留神,出了名,这些东西拿出来都是散文。 散文写在成名之后,不管你原来是干什么的。名人的呼噜,也赛过凡人的歌喉。散文成了名人们生猛海鲜之后的一道素心甜点,或者干脆把残羹剩饭搅和搅和送上去算作散文。这样的题材,只是精神的副产品,文化的边角料。如此下去,散文亦有如今演不上戏的老演员们的悲哀。 散文之河,应该设网,滤伪存真,它不应该是庸俗的滋生场,文明的垃圾站,不应该是名人的“耀武”场,应该是许许多多平凡人汇成的海洋。否则散文将迷失自我,失去青年,否则在精神文化的餐桌上,永远当配角,永远做小。 多么希望有韩柳一样的人物,站在高处,振臂一呼:请跟我来。 (摘自《散文》1999年6期) 1.文中第8段说“散文成了名人们生猛海鲜之后的一道素心甜点,或者干脆把残羹剩饭搅和搅和送上去算作散文”,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看到了散文的燥热、干涸之忧,作者究竟“忧”的是什么? 3.作者对现今的散文创作有哪些期望?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三项为( ) A.作者认为中国散文与中国古诗词相比,后者日渐衰落,是因其太纯正,没有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渐染,没有学习它的文化氛围。 B.文中说:“看林语堂的东西,不是要带一本英汉字典吗”,是为了突出林语堂的学识渊博,学贯中西。 C.文中第8段写道“名人的呼噜,也赛过凡人的歌喉”,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含蓄地讽刺了名人们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D.文中“如此下去,散文亦有如今演不上戏的老演员的悲哀”深切表达了作者对散文创作现状的担忧。 E.“……但如今有如沙漠中的塔里木河,越流越窄”,该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示中国古诗词的衰落。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像个废品
- 2021-12-30 01:37
答案:见详解解析:1.生猛海鲜比喻名人们耗尽心力的“宏篇巨制”;素心甜点比喻名人们闲暇中随意创作的短小的文章;残羹剩饭比喻名人们粗制滥造的文字。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关键词语理解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抓住本体与喻体。 2.作者“忧”得是散文创作和选材上的随意、松散、沙化,使散文无章无法、无棱无角、无边无际。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顺藤摸瓜”,捕捉答题要点。 3.期望散文朝着高雅、文明、健康、大众化的方向发展。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先找出相关的一些语句,再进行概括。 4.A、D、E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其实为第5段末句的变式句。D、E两项在整体把握了全文、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后很容易选出。B项中写那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五四以来,散文的血液里接纳了一支来自西洋的支流”。C项中使用的不是夸张,而是比喻。 提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十鸦
- 2021-12-30 02:05
和我的回答一样,看来我也对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