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唐诗急!急!急!
- 提问者网友:了了无期
- 2021-04-20 22:28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鸦
- 2021-04-20 23:23
望月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解:泰山凝聚着天地间的神奇与秀美,山中的云雾层层叠叠,观之令人胸怀激荡。
诗的开头即用了“夫如何”、“青未了”这两句散文式开端,造成了突兀崎岖的效
果。在尾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总有一天我会登上泰山的顶峰,环视周围低
矮而渺小的群山!全诗围绕着一个“望”字抒发自己的感受,极其形象地勾画出泰
山雄伟壮观的气势,充分显示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和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豁达情
怀。
- 1楼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4-20 23:37
原文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今译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