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的儿子季承是个什么东西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6 08:09
- 提问者网友:绫月
- 2021-02-05 20:06
季老的儿子季承是个什么东西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西岸风
- 2021-02-05 20:48
读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有感 □南南 一得之言 YIDEZHIYAN Y 季承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突然间有了知名度。起初是为了一些家事,表现出一种受委屈、受了很多苦,摆出一副逆来顺受、孝子贤孙的模样。现在不是这样,写下了《我和父亲季羡林》,像一位“斗士”一样,是一位“口述家史”的权威。在他的书里,他对父亲季羡林进行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对那些芝麻绿豆般的家庭琐事无限放大,小至一株兰花,或父亲的猫,或保姆说了句什么,全部用季承式的思维,进行深刻无情的分析与批判,令人“耳目一新”。季承的“专著”、访谈、所谓“补充”不断见于报端期刊,想必是觅到了某些知音,或是一种季承式的另类思维,不得而知。总之,寒心得很。 从《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的行文来看,是有预先布局的。否则,不可能在季羡林尸骨未寒的时候,即可以抛出“专著”。从“补充”的每件事来看,是有“准确”记录的。他就像一位旧时代的账房先生,习惯从眼镜框之外的余光看人看事,记录着季羡林先生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等待有那么一次,要来一次季承式的革命,来一次秋后算账。 季承专著通篇行文,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一个季承式的心在急剧地“扑通、扑通”地跳动,他以极端的心态看事物,看人,几乎每一件都是极端的。季羡林先生喜欢的每样东西,他都不能容忍,诸如像“兰花”,像季老心爱的猫,像季老的为人处世。这一切,季承都要从另外一面找出理由,大胆假设,大胆求证,去印证父亲是错的,是幼稚的,是不懂用人、不懂处世。然后进行点评,使其还原一个没有爱情,没有亲情,没有友情的干枯的老人季羡林。其文笔的短长不必多说,其世界观、价值观、人品如何,却全部彰露无遗。 本来,别人的家事往往是旁人很难理得清的,但季羡林先生的家事,通过季承的这本“专著”,倒让我们看得清清楚楚。这是有了巨人季羡林和季承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季羡林的贡献是什么,爱的是什么,思考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恨的又是什么。这些人们多年前已经知道。有的是通过这本书得知了。然而,季承说的又是什么,想的是什么,爱的恨的是什么,大作反映得清清楚楚,不必再提。这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已经超出家事范围,属于道德观、价值观的大问题,请季承先生不要另设一套价值观的标准。 为何放大抓小,喋喋不休?为何总想令自己高大而贬低父亲?为何将家庭琐事,抖出来公开示众?为何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抛出这么一种另类的价值取向?一般人,包括笔者,恐怕不会太明白。或许要请心理专家或精神分析专家才能找到这种心态的根源。当然,季羡林在巨大的光环下,也会有常人一样的缺点、错失。这些,以今人的水平,今人的觉悟,已是常识之一,不必季承过多提示。他的所谓家庭杂忆,如果要模仿,天下伦理或被颠覆。试问,哪一个家庭没有这样那样的误解、争吵以及意见不同呢?你想把人们对季老的崇敬,学习他的治学精神,学习他的风骨,引向哪一方呢? 季承先生的名字是谁起的,不得而知。从结构到用意,估计是季羡林先生,用谐音寄托了希望,希望儿子“继承”什么。但季承先生又到底怎样“继承”的呢?如若这名字是季羡林先生起的,那真始料不及吧。既然季承先生没有“继承”父亲做人、做事、做学问、做大写的人的出色表现,更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好传统上令人慨叹,所以,我们只好大胆假设,千万不要继承了另类非主流的德行。 父亲节刚过,祝天下父亲们幸福,家有贤妻,家有孝顺儿。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