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在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方法,探究音乐美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9 00:36
- 提问者网友:富士山上尢
- 2021-04-18 00:16
浅谈怎样在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方法,探究音乐美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安江南
- 2021-04-18 01:39
探究性学习,也称“发现探索法”、“问题解决法”,寓意是:“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己质疑、自己发现问题,极大地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走近贝多芬》的前一课时,先问学生关于贝多芬,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们提了很多的问题,教师当场罗列出三大问题:①为什么他被称为“乐圣”?②关于贝多芬的故事?③贝多芬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课后学生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在第二节课上,我也向他们发了一份我收集的资料,一对比,有些还没学生整理得完全。就在他们格外兴奋的时候,我及时告之:“同学们的研究精神实在可嘉,老师要向大家学习。但是,这么多的资料,你们都进行过信息处理和思考吗?”于是在师生共同梳理和交流下,同学们了解了贝多芬贫苦的童年时代、坎坷的青年时代、孤独的老年时代,虽然耳朵失聪,但他的音乐却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的奋臂呐喊,为人类和平的全力向往。他的交响乐《命运》、《英雄》、《田园》、《合唱》,就穿插在这中间,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贝多芬作品的个性鲜明,充满激情的特点。就在学习《命运》一曲的经典片段时,我的学生提出:在“命运敲门”的音乐响起时,大家以敲桌子来做节奏模仿;而在音乐进行层层推进时,大家可以跟着做“声势”练习。你看我的学生,时而伏身倾听,时而振臂挥舞;时而圆睁双眼,时而闭目养神,此时音乐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激情地流淌。有学生总结说:“我真的感受到‘命运’就在敲我的门,这让我感到兴奋”。同学们学得有滋有味,课后还有许多学生自发学习音乐家作品。我想,学生们自己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学习的探索,这样即丰富了音乐知识,开拓了音乐视野,又挖掘了音乐内涵,提高了学生鉴赏音乐的审美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关注课堂新生成的学习资源”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教学环节,这不仅需要教师有很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教师具备课堂即兴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判断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出现最多的现象就是教师随着学生的思维路线走,当然这里面不露痕迹的引导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同时,时刻感受到颇有成就感。下面就让我用一组事例做说明吧:
例一:在一次欣赏海浪音乐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了两遍,于是有人说了:老师,这首曲子把我们带到了辽阔的大海边,海浪层层叠叠向海边涌来,打湿了我的双脚,但是我却觉得格外的轻松和惬意……在学生们用文字语言浪漫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象,接着话锋一转,“请你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再来谈谈为何你会有这种感受?”学生陷入沉思。一位学生试探地问:“老师,这首曲子的旋律轻柔、缓慢,就让人产生这种感觉。”我故意大睁双眼:“你真了不起,一下就说到了重点,那么轻柔和缓慢是音乐要素中的哪种呢?”另一位学生说:“好像是力度和速度?”“不是好像,你说的很对。”又有学生说了:“我知道要素还有呢,节奏、节拍也是。”“我觉得这首曲子应该是四拍子,节奏也不是很紧张的,再加上力度和速度都还好,就有抒情的感觉了。”我立刻纠正:“节奏不叫紧张,而是有宽疏和紧密之分。”看到这些六年级的学生分析起来还真是有模有样的,我又及时抛出议题:“你们说要是把这些要素重新组合一下,会编出哪些情绪的音乐呢?”这一下可炸了锅,学生们三两成组,好一通讨论,汇报时有:三拍子、慢速、轻柔这种音乐可作《摇篮曲》;三拍子、快速、轻柔或中强可作《圆舞曲》;二拍子或四拍子、中速、中强或强可作《进行曲》,其中还说到了迪斯科音乐、葬礼音乐、婚礼音乐、摇滚乐等,学生们说得好不得意,仿佛他们就是一个个小作曲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音乐真是一种奇妙又美妙的东西,七个音符在音乐要素的变换下,随作者有意的排列,竟然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美经典的旋律来,真是有趣。而让我高兴的是,现在他们在分析乐曲和歌曲时思考的更多的是音乐要告诉我们什么?
例二:《生长在祖国的怀抱里》是一首激情昂扬的曲子,特点就在中间一段的许多修饰符号上,比如:连音线、跳音记号、十六分音符的运用,我想要让学生将这些在歌唱时完全表现出来,那只有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用装饰符号。于是我将这一环节设计成自学形式,问题是:“请你在演唱时感受出本曲的精彩段落,并说出为什么?”同学们在细细琢磨后,一致认为中间一段是精彩之处。可“为什么”呢?有学生说:连音线让情绪得到了充分的抒展;跳音记号增加了歌曲活泼的感觉;十六分音符的运用更是让曲子听上去跌荡起伏,充满了童真。有一位学生提问了:“那要是不用这些歌曲会是什么样呢?”于是大家又一次陷入了讨论的激情中。通过运用与不运用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了曲子中的装饰符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美”也是由于它们的加入而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当然,在这之后的演唱让大家再一次被自己的歌声所征服,全班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关注课堂新生成的学习资源”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教学环节,这不仅需要教师有很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教师具备课堂即兴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判断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出现最多的现象就是教师随着学生的思维路线走,当然这里面不露痕迹的引导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同时,时刻感受到颇有成就感。下面就让我用一组事例做说明吧:
例一:在一次欣赏海浪音乐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了两遍,于是有人说了:老师,这首曲子把我们带到了辽阔的大海边,海浪层层叠叠向海边涌来,打湿了我的双脚,但是我却觉得格外的轻松和惬意……在学生们用文字语言浪漫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象,接着话锋一转,“请你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再来谈谈为何你会有这种感受?”学生陷入沉思。一位学生试探地问:“老师,这首曲子的旋律轻柔、缓慢,就让人产生这种感觉。”我故意大睁双眼:“你真了不起,一下就说到了重点,那么轻柔和缓慢是音乐要素中的哪种呢?”另一位学生说:“好像是力度和速度?”“不是好像,你说的很对。”又有学生说了:“我知道要素还有呢,节奏、节拍也是。”“我觉得这首曲子应该是四拍子,节奏也不是很紧张的,再加上力度和速度都还好,就有抒情的感觉了。”我立刻纠正:“节奏不叫紧张,而是有宽疏和紧密之分。”看到这些六年级的学生分析起来还真是有模有样的,我又及时抛出议题:“你们说要是把这些要素重新组合一下,会编出哪些情绪的音乐呢?”这一下可炸了锅,学生们三两成组,好一通讨论,汇报时有:三拍子、慢速、轻柔这种音乐可作《摇篮曲》;三拍子、快速、轻柔或中强可作《圆舞曲》;二拍子或四拍子、中速、中强或强可作《进行曲》,其中还说到了迪斯科音乐、葬礼音乐、婚礼音乐、摇滚乐等,学生们说得好不得意,仿佛他们就是一个个小作曲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音乐真是一种奇妙又美妙的东西,七个音符在音乐要素的变换下,随作者有意的排列,竟然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美经典的旋律来,真是有趣。而让我高兴的是,现在他们在分析乐曲和歌曲时思考的更多的是音乐要告诉我们什么?
例二:《生长在祖国的怀抱里》是一首激情昂扬的曲子,特点就在中间一段的许多修饰符号上,比如:连音线、跳音记号、十六分音符的运用,我想要让学生将这些在歌唱时完全表现出来,那只有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用装饰符号。于是我将这一环节设计成自学形式,问题是:“请你在演唱时感受出本曲的精彩段落,并说出为什么?”同学们在细细琢磨后,一致认为中间一段是精彩之处。可“为什么”呢?有学生说:连音线让情绪得到了充分的抒展;跳音记号增加了歌曲活泼的感觉;十六分音符的运用更是让曲子听上去跌荡起伏,充满了童真。有一位学生提问了:“那要是不用这些歌曲会是什么样呢?”于是大家又一次陷入了讨论的激情中。通过运用与不运用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了曲子中的装饰符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美”也是由于它们的加入而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当然,在这之后的演唱让大家再一次被自己的歌声所征服,全班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