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华侨为什么出国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07-31 22:03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7-31 23:32
为了去海外学习
另外,那是的宋朝虽说强大,但是在世界上来讲也并非如此,
有好多别的国家的君主并不知道宋朝,
但是宋代的华侨出国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因为两个,
一个是古代的刑法太严,有些身家好的人,就出去寻求一片净土,
另一个原因是,有些跑商路的人,希望通过寻找境外的发财之道
这是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我想还有一些是宋朝官员专门出国寻求经济繁荣互通有无的就不算了吧,
毕竟是极少数。
- 1楼网友:舊物识亽
- 2021-08-01 00:21
两宋时,长期的西夏、辽、金的对立局面,使得对外陆路交通几近阻绝,海上交通日显特别重要。宋朝的手工业和商业比唐朝更加兴盛,海上交通更为发达。中国船独步于南中国海、印度洋和波斯湾,无论是容量、设备,还是船上组织的严密程度,都远胜于同时代的外国“番舶”。其中福建泉州所造海船品质居全国之首,成为宋元时期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西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宋代海舶已知道利用罗盘辨测方向,“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唯谨,毫厘之失,生死系焉。”这种技术很快就被活跃于以泉州为中心的海上丝路的阿拉伯人所接受,今阿拉伯语中表示罗经方位的dhann,就是闽南方言罗针的“针”字。后来又经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宋朝航海技术的这一突出成就,是对世界航海事业的重大贡献。航海技术的重大进步再加上宋朝政府采取的奖励政策,促使宋代对外贸易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宋代在广州、泉州、杭州设置了市舶司机构,管理繁盛的对外贸易。泉州在南宋时已是非常繁盛的国际贸易港口,“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若有出洋,即从泉州港岱屿门,便可放洋过海,泛往外国也”, 担任近20年的泉州提举市舶使赵汝适从到泉州来交易的外国人的口述中,集成了着名的《诸蕃志》一书。书中记载有东自日本、西至地中海西西里岛的35个国家,略述各国的风土人物,详载其入贡中国的年代,和中国交易的情形,同时又记录了以泉州为出发点,到达各国的航路和航行日程距离、方位等,多以泉州为基准。另有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周致中的《异域志》、赵彦卫的《云麓漫钞》等,都记载来于泉贸易的外国商船,包括大秦、大食、天竺、波斯、三佛齐、占城、渤浪、真腊、蒲甘、高丽、倭国等地。据考,以泉州为起终点的交通航线有六条之多。 宋代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积极发展海外交通的政策,成为“海上丝路”的主要原因,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海上丝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商人及其他人员出国旅居的机会,因而中国人侨居海外的人数和地区也增多了。到南洋各岛进行贸易的中国帆船,冬春之间靠东北信风鼓帆而去,夏秋间又借西南信风之力扬帆归来,中国商人运载出去织品、茶叶、瓷器、五金、杂货,换回来的是香料、药材、檀香木等土特产品。“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 由于要等待季风才能返航,所以逐渐有商人在当地住下来,开始多是季节性的暂住,后来由于贸易的发展,需要大量收购当地货物,所以有人专门从事这些交易,于是出现了长期居住在该地的中国商贾。朱或《萍洲可谈》卷二记述:“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并提到有的中国商人“住蕃虽十年不归”,这是中国商人从“行商”过渡到“住商”的生动记载。据《高丽史》载,大中洋符八年至元佑五年(1015-1090),晋江人远航高丽达19起,近500人次,其中有不少人定居高丽而成为华侨; “王城(今开城)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舶王者; 宋洪迈《夷坚志》卷三记载,泉州人王元懋“遂主舶舡贸易、其富不赀,”“淳熙五年(1178年),使行钱吴大作纲首,凡火长之属,而图帐者三十八人,同舟泛洋,一去十载。”另外,宋朝的文献中,还有“过海入蕃”的中国人在国外居住20年以至“娶妻养子”的记载。 很清楚,宋代已有商人为了经营的需要,而长期居住国外。
宋代华侨的侨居地主要集中在南洋一些地方和日本。《宋史》卷四八九者婆国(爪哇)传记述,当时“中国贾人至者,待以宾馆,饮食丰洁”;渤泥(婆罗洲)则“尤敬爱唐人,醉则扶之以归歇处”,; 苏吉丹(者婆支国)“厚遇商贾,无宿泊饮食之费”,; 可见华侨与当地民族友好融洽的关系。宋代时候,马来半岛也有华侨的足迹,颜斯综《南洋 测》记载:“新忌利坡(新加坡)有唐人坟墓,记梁朝年号及宋代咸淳”,柬埔寨有定居多年的温州人; 中国商人也经常往来于中日之间,北宋时,日本把中国商人安置于鸿胪馆,供给饮食;日本一条帝长德元年(西元995年),中国商人70人到若狭,命移住越前国。 南宋以后,日本奖励中日之间的贸易,在摄津福原筑别庄,招待中国侨商。 除经商而侨居到外国的中国人外,南宋末年,也有部分不愿臣服元朝统治的人到海外政治避难,最后终老在异乡。他们是宋代海外华侨的组成部分。郑所南《心史•大义叙略》记载1279年南宋在涯山惨败后,“曾渊子等诸文武臣流离海外,或仕占城,或婿交趾,或别流远国。”南宋宰相陈宜中也是“别流远国”的中国人,他曾经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求救兵企图复南宋之国,后来又逃到湄南河上游的暹国,一直住到老死;像这样“别流远国”的人还很多,例如广东东莞人李竹隐,在反抗元兵南侵失败后,渡海到日本,教授诗书,“日本人多被其化,称日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