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本记中写项羽行为有何作用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6 13:31
- 提问者网友:孤凫
- 2021-01-16 01:27
刘邦本记中写项羽行为有何作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1-16 02:30
正统论者认为项羽没有当皇帝,而司马迁却将项羽入本纪,“充分显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和救世济民的热情.”(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中国文学史》)笔者则不以为然.司马迁写《史记》要成一家之言即自成体系,如果他也像《汉书》那样,把项羽降入列传,那么项羽三年灭秦之后,“政由羽出”的时期该怎么记事呢?还用秦纪年吗?秦已被项羽所灭了.用汉王年号吗?要知道“汉王”本身都是项羽分封的,那样作岂不是颠倒历史,自乱体系?司马迁《秦楚之际月表第四》云: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捩灭秦,自项氏.拨乱除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今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所谓“号令三嬗”即政权由秦--楚--汉三易其主.因为陈涉虽首难,但不久便失败了,天下仍以秦称.自项羽才灭秦,自号西楚霸王,“政由羽出”,分封诸侯,当然包括分封刘邦为“汉王”在内.秦汉之间“受命”的当然是楚即项羽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用的是“受命”二字,即“受命于天,既受永昌”之“受命”二字,放在秦汉之间,说明这一阶段项羽乃实际上为“受命”之主.如果不把项羽纳入本纪,灭秦之后,“成于汉家”之前这一段历史空白就无法交代.由此观之,司马迁将项羽纳入本纪,乃是事所使然,势所必然,自成体系之所必需,根本不存在有意扬项抑刘的问题.也就是说,王允的“谤书论”以及当今所谓的歌颂论,都与司马迁的本意毫无关.
如果认为项羽没有当皇帝,司马迁将其入本纪,就“充分显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和救世济民的热情”,那么,司马迁在《高祖本纪第八》之后,紧接着写《吕太后本纪第九》又怎么解释呢?反过来说,孝惠帝“自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至“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当了七年皇帝,司马迁却并没有写《孝惠帝本纪》.孝惠帝之后、文帝之前,还有几个非孝惠帝嫡子的皇帝也都没有入本纪.这又怎么解释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司马迁看重历史事实,看重他自立的体系.即当时实际是谁主政、谁就应该入本纪.刘邦之后名义上曾经历了孝惠等几个皇帝,但实际主政的都是吕太后,故安排吕太后入本纪.同理,灭秦之后,实际上“政由羽出”,故理应安排项羽入本纪.可见把项羽入本纪认定为司马迁有意扬项抑刘,“显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云云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另外还要说明的一点是:不要误以为写入本纪就是赞扬,还要看作者所选取的材料是什么.比如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而刘邦最后攻鲁久攻不下,直到刘邦将项羽之首传示于鲁,鲁才下.这说明项羽平时对鲁一定相当不错,否则不可能出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高祖本纪》)如果司马迁将项羽如何有恩于鲁的事迹写出来,恐怕项羽的形象就又有所不同.然而司马迁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材料,致使读者读完《项羽本纪》之后,只知道项羽是一个残暴而愚蠢的人物.这样的本纪不仅不能提升主人的整体形象,相反,还有损主人的形象.
2009-8-4 13:09 回复 千秋悠客 102位粉丝 8楼(二)对主要情节理解有误
正统论者对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有关项羽的几个最典型的情节如鸿门宴不杀刘邦,及垓下别姬、乌江自刎等都作了错误的理解,因而以为司马迁是欲通过这几个情节表明项羽虽然失致了仍不失为一个英雄;刘邦虽然成功了,但本质上仍是一个流氓无赖.于是得出了《项羽本纪》扬项抑刘的错误结论.笔者以为上述这些典型事例的确存在于《项羽本纪》中,关健是应如何看待这些事例的问题.首先说司马迁总体上是怎样看待这些事例的.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称他写《史记》的目的是“网罗天下放失旧文,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上述事例的几个基本看法:这些事例都是经过司马迁收集整理并进行过粗略考证的,基本上是事实,此其一.其二,写作目的是为了考查项羽和刘邦是怎么“成效兴坏”的.因而,这些典型事例是项羽终被刘邦战胜、“卒亡其国,身死东城”的确凿见证.
这一点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君臣有详细的说明: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赞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否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抢也.”
显然,司马迁在此是借刘邦之口指出“成败兴坏”的关健是怎样用人,其意并不在衰贬.有,显然也只是扬刘抑项,而丝毫没有扬项抑刘之意.
如果认为项羽没有当皇帝,司马迁将其入本纪,就“充分显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和救世济民的热情”,那么,司马迁在《高祖本纪第八》之后,紧接着写《吕太后本纪第九》又怎么解释呢?反过来说,孝惠帝“自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至“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当了七年皇帝,司马迁却并没有写《孝惠帝本纪》.孝惠帝之后、文帝之前,还有几个非孝惠帝嫡子的皇帝也都没有入本纪.这又怎么解释呢?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司马迁看重历史事实,看重他自立的体系.即当时实际是谁主政、谁就应该入本纪.刘邦之后名义上曾经历了孝惠等几个皇帝,但实际主政的都是吕太后,故安排吕太后入本纪.同理,灭秦之后,实际上“政由羽出”,故理应安排项羽入本纪.可见把项羽入本纪认定为司马迁有意扬项抑刘,“显露了他卓越的思想见解”云云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另外还要说明的一点是:不要误以为写入本纪就是赞扬,还要看作者所选取的材料是什么.比如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而刘邦最后攻鲁久攻不下,直到刘邦将项羽之首传示于鲁,鲁才下.这说明项羽平时对鲁一定相当不错,否则不可能出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高祖本纪》)如果司马迁将项羽如何有恩于鲁的事迹写出来,恐怕项羽的形象就又有所不同.然而司马迁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材料,致使读者读完《项羽本纪》之后,只知道项羽是一个残暴而愚蠢的人物.这样的本纪不仅不能提升主人的整体形象,相反,还有损主人的形象.
2009-8-4 13:09 回复 千秋悠客 102位粉丝 8楼(二)对主要情节理解有误
正统论者对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有关项羽的几个最典型的情节如鸿门宴不杀刘邦,及垓下别姬、乌江自刎等都作了错误的理解,因而以为司马迁是欲通过这几个情节表明项羽虽然失致了仍不失为一个英雄;刘邦虽然成功了,但本质上仍是一个流氓无赖.于是得出了《项羽本纪》扬项抑刘的错误结论.笔者以为上述这些典型事例的确存在于《项羽本纪》中,关健是应如何看待这些事例的问题.首先说司马迁总体上是怎样看待这些事例的.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称他写《史记》的目的是“网罗天下放失旧文,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上述事例的几个基本看法:这些事例都是经过司马迁收集整理并进行过粗略考证的,基本上是事实,此其一.其二,写作目的是为了考查项羽和刘邦是怎么“成效兴坏”的.因而,这些典型事例是项羽终被刘邦战胜、“卒亡其国,身死东城”的确凿见证.
这一点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君臣有详细的说明: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赞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否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抢也.”
显然,司马迁在此是借刘邦之口指出“成败兴坏”的关健是怎样用人,其意并不在衰贬.有,显然也只是扬刘抑项,而丝毫没有扬项抑刘之意.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
阴历怎么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