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乐的著名的桥的介绍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6 09:01
- 提问者网友:皆是孤独
- 2021-11-16 03:56
关于长乐的著名的桥的介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duile
- 2021-11-16 04:55
长乐古桥
一、人行桥
从唐代到清代,长乐境内累计建桥115座,以石平桥、柴桥居多,漫水石桥、石磴桥次之。
(一)石平桥
石平桥用长乐盛产的花岗石建造,现存84座中石桥居首,多架在古道要口。水急者多棱墩,水缓者多方墩;河宽多孔,河窄单孔。主要有:
太平桥(见卷三十三《文物名胜·古桥》)
五竹桥 位于航城镇北部的五竹村,横跨五竹溪上。桥长18米,宽3.5米,高6米,2墩3孔,每墩净跨4米,墩为块石干砌,尖头船型,桥面是五块各长6米、宽0.6米、厚0.3米的花岗石并排铺设,桥栏全石,中间横刻正楷“五竹桥”。桥建于宋元丰二年(1079),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1975年,建吴航至洋屿公路时在原条石桥面加铺钢筋混凝土。
合溪桥 又名宰殿桥,坐落古槐镇井门村,长51.1米,宽5.3米,为5孔棱墩石平桥,旧桥镌有“时至正辛丑主缘沙门永琦缘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又由乡人集资重修。1983年,华侨陈敬修出资1.5万元,协同井门村重修,利用原桥墩,将桥面、桥栏改为钢筋凝土结构。
锦桥 系长乐最长的古桥。位于漳港乡的路顶与仙岐村之间,由里人陈惟大、张渔章建于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桥长150米,宽4米,15孔,为石台方墩多孔石板桥。中间略拱起,昔时桥下可通舟楫,桥栏石雕精细、饰纹如锦,故名锦桥。由于沧桑变化,泥沙淤塞,桥废。
(二)木桥
多架在小河小溪上,河窄两岸砌石为台,以双木为梁,上铺木板,以竹钉或铁钉固定;河宽以木打桩,立双柱架横梁为木墩,中间铺木板,安装木桥栏。木桥结构简单,营造方便,造价低廉,但负载少、跨径小、耐久性差。最长的有东山木桥。随着桥梁建设现代化,木桥已逐渐淘汰。
(三)石磴桥和漫水石桥
石磴桥 多设在溪流上,以方块石或大块石按步间隔排成一线,有的辅以石灰浆砌,石磴间隙流水依然穿行。优点是构筑简单,造价低;缺点是水位高于石磴时,行人受阻。至1994年末只有边远山村保留。
漫水石桥 桥面低于路面,用块石铺成,多建于溪流上,水浅时小流穿涵而过,水位较高时,大水漫桥而过,行人可涉水过桥,遇山洪爆发时则无法通过。漫水桥构造简单,省工省料,既有单孔,又有多孔,有的漫水桥上辅以石磴,于大水漫桥时,行人可踏磴而过,不必涉水。
至1994年,仅存首祉村的祉溪桥为漫水石桥,桥长15米,宽3米,高0.8米。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后被洪水冲毁,乾隆年间(1736~1795)重建,历经整建加固增宽。
(四)树根桥
首占镇珠湖村的山溪南岸,长有一棵古榕,其根跨涧而过,清乾隆五十二年(1887),村民按照树势,砌石台,以榕根为梁,修以石栏,铺上木板粘土,建成长3.3米,宽1.8米,架高2米的树根桥。里人陈永清在桥上题“脉接榕根”。
一、人行桥
从唐代到清代,长乐境内累计建桥115座,以石平桥、柴桥居多,漫水石桥、石磴桥次之。
(一)石平桥
石平桥用长乐盛产的花岗石建造,现存84座中石桥居首,多架在古道要口。水急者多棱墩,水缓者多方墩;河宽多孔,河窄单孔。主要有:
太平桥(见卷三十三《文物名胜·古桥》)
五竹桥 位于航城镇北部的五竹村,横跨五竹溪上。桥长18米,宽3.5米,高6米,2墩3孔,每墩净跨4米,墩为块石干砌,尖头船型,桥面是五块各长6米、宽0.6米、厚0.3米的花岗石并排铺设,桥栏全石,中间横刻正楷“五竹桥”。桥建于宋元丰二年(1079),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1975年,建吴航至洋屿公路时在原条石桥面加铺钢筋混凝土。
合溪桥 又名宰殿桥,坐落古槐镇井门村,长51.1米,宽5.3米,为5孔棱墩石平桥,旧桥镌有“时至正辛丑主缘沙门永琦缘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又由乡人集资重修。1983年,华侨陈敬修出资1.5万元,协同井门村重修,利用原桥墩,将桥面、桥栏改为钢筋凝土结构。
锦桥 系长乐最长的古桥。位于漳港乡的路顶与仙岐村之间,由里人陈惟大、张渔章建于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桥长150米,宽4米,15孔,为石台方墩多孔石板桥。中间略拱起,昔时桥下可通舟楫,桥栏石雕精细、饰纹如锦,故名锦桥。由于沧桑变化,泥沙淤塞,桥废。
(二)木桥
多架在小河小溪上,河窄两岸砌石为台,以双木为梁,上铺木板,以竹钉或铁钉固定;河宽以木打桩,立双柱架横梁为木墩,中间铺木板,安装木桥栏。木桥结构简单,营造方便,造价低廉,但负载少、跨径小、耐久性差。最长的有东山木桥。随着桥梁建设现代化,木桥已逐渐淘汰。
(三)石磴桥和漫水石桥
石磴桥 多设在溪流上,以方块石或大块石按步间隔排成一线,有的辅以石灰浆砌,石磴间隙流水依然穿行。优点是构筑简单,造价低;缺点是水位高于石磴时,行人受阻。至1994年末只有边远山村保留。
漫水石桥 桥面低于路面,用块石铺成,多建于溪流上,水浅时小流穿涵而过,水位较高时,大水漫桥而过,行人可涉水过桥,遇山洪爆发时则无法通过。漫水桥构造简单,省工省料,既有单孔,又有多孔,有的漫水桥上辅以石磴,于大水漫桥时,行人可踏磴而过,不必涉水。
至1994年,仅存首祉村的祉溪桥为漫水石桥,桥长15米,宽3米,高0.8米。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后被洪水冲毁,乾隆年间(1736~1795)重建,历经整建加固增宽。
(四)树根桥
首占镇珠湖村的山溪南岸,长有一棵古榕,其根跨涧而过,清乾隆五十二年(1887),村民按照树势,砌石台,以榕根为梁,修以石栏,铺上木板粘土,建成长3.3米,宽1.8米,架高2米的树根桥。里人陈永清在桥上题“脉接榕根”。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