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兰亭集序里边的21个“之”的意思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19 11:24
我要原文的!
最佳答案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原文:岂不痛哉!
翻译:怎能不悲痛呢?


第三段: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希望能帮到你。

全部回答
之”的所有用法: 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 ⑴“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如: 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②“填然鼓之。”在这里,“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 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护理健康评估试题,健康评估的内容简介
临沂哪里有学叉车培训的
一道物理题,急急急!给50分
永中贵都有没有包时段,一个小时是多少钱?
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是减数的1.4倍,差是0
求助寝室网线卡死了
DNF万剑之王短剑.不知道好不好.大家对此有什
哈市哪个药房货真价格便宜
家庭情感生活
恋爱是甜的还是苦的呢?
从广州到新会在哪里坐车
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
怎样使程序一点都不装在C盘里
梦幻怎么跑商:还有多数价钱可以买多少价钱可
求!!!急急急急!!!
推荐资讯
如果一个女孩喜欢你,她会如何表现出来?
如图是一个养鸡舍,一面靠墙,另一没用竹篱笆围
一条925大概要多少钱?
南京的德克士
用do,don’t,does’does’t填空
学习怎么学好呢
无线路由器的LAN灯在没接网线的情况下灯长亮
DNF20传承法杖多少钱
dnf剑魂只为破霸体的技能
最浪漫爱情诗词英文,推荐几句煽情,唯美,浪
钢铁神兵第一部有多少集?
这个冬季流行什么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