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11
- 提问者网友:温旧梦泪无声
- 2021-05-13 17:51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煞尾
- 2021-05-13 18:54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的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1楼网友:零点过十分
- 2021-05-13 21:55
不知道呀.是不是四川那的一个地名呀?
- 2楼网友:孤独的牧羊人
- 2021-05-13 21:29
整个都江堰尘土飞扬,到处都在建设,重型货车和推土机来往不息,一座新兴的城市将在废墟上拔地而起。
2009年4月11日,上海市社工协会组织社工督导团来到都江堰,开始了由实务期转入督导期后的首次督导,笔者作为浦东社工服务队的督导,随团重返都江堰。
都江堰社工给我们的启示
——都江堰社工督导考察报告
自2008年6月上海社工服务团进入都江堰,到2009年1月16日撤离,上海社工与都江堰人共度了201个日夜。现在,我们又回来了。
据了解,至今年底,城区永久安置房将建成50%,很多安置点的居民将搬入新居,浦东社工服务的滨河新村安置点,也将于9月份搬空。笔者曾经在那里工作和居住过一个月,听到这个消息,在稍感遗憾的同时,更为居民们感到欣喜。
到达的第一天,汽车载我们去都江堰市民政局,透过车窗向外看,都江堰社工们正三三两两聚向民政局,准备参加稍后举行的督导会。看到他们身上穿的印有“都江堰社工”的黄色工作服,令人心头一热,仿佛又回到了去年那段热火朝天的日子里,那些久违的如亲人般的面孔向我们涌来,让人感觉这次回来不仅仅是督导,更是探亲。
都江堰社工蹒跚学步
2009年1月,都江堰市社工协会正式成立,上海社工留在都江堰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除上海社工带教的17名当地社工骨干外,又新招100多名社工,只是这些人员中,只有1人具备社工专业教育背景,其余都是匆忙上岗,之前的从业经历五花八门,专业培训和从业经验非常缺乏。可以想象,都江堰社工的发展之路才刚开始,将都江堰社工建成“西部社工”典范的目标,仍需长期努力。
与社工的交流中,有这样几个细节值得注意:
一是个案工作。在社工的日常工作中,个案工作似乎占去很多时间,但根据社工的介绍,所谓个案工作更多的是在“探访”。在介入前期,探访自然是必要的途径,但一个有效的个案工作,绝不是探访的累加,对一个家庭或个人的连续探访,并不能构成一个专业意义上的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法、有结果的,目前来看,随机、重复的探访居多,递进性、结构性的个案工作还比较少见,这容易使社工工作沦为简单的串门聊天,应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二是小组工作。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社工开展的小组工作中,社工们组织了很多特殊群体集体活动,如老人、妇女、残疾人等。这些集体活动还无法等同于小组工作,应该多尝试在集体活动中溶入小组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要有事前的设计与事后的总结分享,并在活动中发挥社工作用,培养小组领袖,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助。
三是社工的角色问题。社工在居民中发现困难与问题,如就业难、老人没钱看病、板房安全隐患等,社工们想帮他们解决,心情非常迫切,但又普遍反映凭他们的能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迫切转成了焦虑。这涉及到社工对自身角色的定位,目前看来,他们更多地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在看待这些问题,缺少运用专业手法化解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首先,意识上要明确,社工是助人自助,不是包办一切。提高服务对象的技能、帮助转变案主的认知、抚慰情绪、树立信心等,也是解决之道,不一定都要通过物质救助的形式。对此,社工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能力。其次,个案管理是目前更适合灾区社工的专业角色。整合更多的机构和资源,形成一个团队,社工在这个团队中起到穿针引线、组织协调的作用,而不是所有事情由社工单打独斗。当然,实现个案管理也有前提条件,一是期待更多的公益组织和公益资源出现在都江堰,期待当地政府更加信任社工,对社工委以重任;二是要求社工熟悉这些具备资源的机构和人,学会和他们打交道,在协调关系与整合资源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最后,如果上述方法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在目前阶段,社工们能及时发现社区里的问题,把问题忠实地记录下来、反映上去,就是成功。
滨河社工站的坚守
除去上述共同存在的问题外,滨河社工站的几位社工身上,还表现出了难得的专业坚持,有几个方面格外值得肯定:
对浦东社工形成的工作机制与常规活动的继承与发扬。
对于浦东社工形成的工作机制与常规活动,滨河社工站都予以完整的保留,从周一排至周日,活动内容丰富、有序。龙门阵、唱歌班等已成为滨河居民不可缺少的生活习惯,爱心加油站、火凤凰绒绣等原有品牌项目也基本属地化、常规化、制度化,并取得了新的拓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滨河社工和浦东社工之间,几乎做到了无缝链接。
除此之外,滨河社工站还充分整合资源、凝聚人才,继续与民政局、开发区、管委会、残联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开始与市社工协会、妇联、劳动局等有新的合作;同时,社工身边已凝聚了一批志愿者,如青少年志愿者服务队、助老服务队等,社工在志愿者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头作用。
如今,部分社区组织已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例如,由浦东社工协助成立的火凤凰妇女合作社、爱心委员会、老年协会等社区组织,初步具备了自主管理、独立运作的能力,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与政府、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信关系。
而由浦东社工带教的3名滨河社工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其中一人已被抽调到都江堰市社工协会工作,社工站又新增站长一名。社工同时兼任社区管委会职务,为社工站工作带来一定便利,在处理专业身份与行政身份关系上也较为恰当。同时,以绒绣合作社成员为代表的一批具备公益心与号召力的社区领袖也已逐渐成熟,日后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滨河社工站在独立运作中暴露出的不足也很明显,具体包括:日常工作制度化、形式化有余,深入性、专业性不足。缺乏整体观、大局观,尤其缺乏“项目意识”。社工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就事论事,对社会服务项目缺少基本的认识。物质倚赖偏重,潜能激发不足。要使社工清楚,在任何国家和地区,社工都不是手握资源最多、最有钱的那个人,而是使用最小物质代价、获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人。
因此,社工急需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一是社工实务,二是项目策划与管理,三是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社工,管委会、居委会及各社团主要人员,都应进入培训之列。另外,社工普遍反映收入偏低(月收入约650元),心态不够稳定,也应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
向峨乡:
政府和社工未来关注的重点
向峨乡是本次督导考察的一个意外亮点。关注向峨乡,不仅因为它是滨河社工最新拓展的一个点,更因为它代表了未来都江堰社区的一种发展趋势,当地政府对它的寄予厚望,社工也应在将来对这一类社区格外关注。
向峨乡农民过去以煤矿、旅游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日子过得十分惬意,现在煤矿停产,旅游业也受地震破坏,农民收入骤减。永久安置房在这里率先建成,农民在乔迁新居的喜悦过后,很快发现了新的问题:农民突然变成市民,新型楼房社区、新型社区关系让他们无所适从;缺少公共空间意识的他们,不得不面对公用楼梯、一梯多户、物业管理之类的全新问题;家庭收入降低,水电煤费与物业费却使生活成本增加,更让他们忧心忡忡。所有这些问题,都促使社工更多地关注他们。
与农民城市化问题相对应的是,还有一部分市民将变成“农民”:很多安置房建在二环以外,配套生活设施不全,也会引发新的问题。
根据全市规划,农村板房今年全部撤离,搬入楼房;城区永久安置房,今年完成50%。刚刚适应板房的都江堰人,又要搬迁,都江堰社区格局,又将重新洗牌。未来的社区是什么样?向峨乡提供了一个活样本,社工应适应这种变化,为介入永久安置房提前做好准备。
另外,在安置房分配过程中,政府与居民间又将产生新一轮利益博弈,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社工可以做些什么?
不担心社工无用武之地,只担心社工“武力”不够。面对这些新问题,不应该再由上海社工设计项目,当地社工操作;到了当地社工自己提出项目、自己操作的时候了。
都江堰市社工协会:
深孚众望,任重道远
现在的都江堰市社工协会,与早期的浦东社工协会非常像,它将是一个集管理、协调、实务、培训、评估、中介等多项职能于一身的大协会。百废待举,千头万绪,各社工站刚刚起步,社工个人也多是半专业、无专业,政府与社工站、社工之间的关系尚处在“试用期”,直接购买服务的机制还未建成。因此,各方面对都江堰市社工协会的期望都很高,也对他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就是人才管理。包括为社工提供专业归属,防止社工散落在各社区,被行政机构所同化。为社工的流动提供宏观调配与制度保障,包括横向流动(各社工站之间)与纵向流动(社工晋升),目前,这种流动已在社工间实际发生,与其被动、无序地流动,不如主动调配。
其次是项目管理。在社工站和社工尚无项目能力的情况下,社工协会应在项目策划、经费申请、项目委托与监管、项目评估等方面为社工提供支持,并尽可能为社工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
此外还有关系协调、培训等。利用半官方的身份与社团的灵活性,社工协会可以对各方面关系进行协调,搭建政社合作的桥梁,统筹民政以外各政府部门对社工的支持,调配公益资源,促进社工合作交流,处理条块关系,使一线社工可以更专心的从事专业工作。
在培训方面,可以寻求不同合作伙伴,对都江堰社工进行系统培训。例如,与上海社工培训中心、上海各高校社工系合作进行社工师考前培训,与浦东社工协会等合作进行实务能力、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即使协会目前还不具备独立培训别人的能力,也要借助外力,在培训中登场、亮相,以更好地树立威信、凝聚社工。同时,协会本身也需培训。
10年前,香港社工同仁送给浦东社工协会的一个纪念品上,有四个字让人至今印象深刻:任重道远。现在,这四个字同样适合于都江堰市社工协会。稍有不同的是,10年前社工还不为人知,浦东社工协会更多地是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下成长起来,而现在,都江堰市社工协会承载了社工业内、业外更多的信任与期待,深孚众望、任重道远,将是都江堰市社工协会、也是整个都江堰社工在未来很长时间里最好的注脚。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上海社工积十年之力,在都江堰爆发,都江堰为上海社工的成人礼提供了天然舞台。两次来都江堰,两次都感触很深。和很多社工都有同感:自踏上都江堰土地的那一刻起,社工的感官高度发达,触角极端敏感,社工的理念被瞬间激发,社工身份被强力激活,来自自身与外界的身份认同感,远高于上海。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社工应该感谢都江堰。需要进一步考虑的两个问题是:上海社工如何把这种感觉传递给当地社工,以及上海社工如何把这种感觉带回上海,带向更多的地方。
- 3楼网友:夜风逐马
- 2021-05-13 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