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亭子的诗句,要有作者和出处。急!!!!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1 15:10
- 提问者网友:刺鸟
- 2021-05-10 14:29
有关亭子的诗句,要有作者和出处。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忧
- 2021-05-10 15:42
亭既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园林艺术中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之地。如清新秀丽的济南大名湖,向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美。湖中的小岛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历下亭,初建于北魏年间,重建于明嘉靖年间。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曾到此一游,题诗曰:“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将此诗句写成楹联,挂于亭上,名亭、名诗、名书法,堪称三绝。
在离绍兴不远的关诸山一带,秀峰环抱,青峦叠翠,在一片开阔的地形中,建有—座精致的小亭,离亭不远,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这就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当年作《兰亭集序》的地方。在兰亭泓池水旁有一块石脾,上书“鹅池”两字。据说那“鹅”字是王羲之亲笔,“池”字是其七子王献之所写,“鹅”字一笔写成,清标拔俗,浑润中藏骨而不族,似得神助。而今人们游兰亭,名字、名题和王羲之传说故事,成为人们仰慕的著名园林景区,而整个兰亭景区,也是以兰亭命名,这不能不说亭于园林中的重要行了。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的陶然亭,在北京先农坛的西面,建于清康熙年间,亭基较高,故有登临眺远之胜。
在杭州孤山北麓赏梅胜地的放鹤亭,是为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而建。林和靖曾在孤山北麓结庐隐居,除吟诗作画,还喜好种梅养鹤。在他一生所写的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特别为人所传颂,人因文传,亭因人建,名人名诗名亭和放鹤亭一带梅林,每到冬天,寒梅怒放,清香四溢的“香雪海”中隐一亭,使得放鹤亭更为名闻遐尔。
在我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在众多类型的亭中,方亭最常见。它简单大方。圆亭更秀丽,但额坊挂落和亭顶都是圆的,施工要比方亭复杂。在亭的类型中还有半亭和独立亭、桥亭等,多与走廊相连,依壁而建。亭的平面形式有方、长方、五角、六角、八角、圆、悔花、扇形等。亭顶除攒尖以外,歇山顶也相当普遍。
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
文征明《水亭图》
突破有限,进入无限,就能够在游览者胸中引发一种对于整个人生、对于整个历史的感受和领悟。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点。一个例子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两句话是很有名的。就是抬头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头一看,世界万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宗白华说,“仰观”“俯察”是中国古代哲人、诗人观照世界的特殊的方式。)接下去说:“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游览者的眼睛是游动的,心胸是敞开的,游目骋怀,因此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这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所以王羲之接下去又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宇宙无限,人生有限,所以孔子在岸边望着滔滔的江水发出感叹:“......余下全文>>
在离绍兴不远的关诸山一带,秀峰环抱,青峦叠翠,在一片开阔的地形中,建有—座精致的小亭,离亭不远,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这就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当年作《兰亭集序》的地方。在兰亭泓池水旁有一块石脾,上书“鹅池”两字。据说那“鹅”字是王羲之亲笔,“池”字是其七子王献之所写,“鹅”字一笔写成,清标拔俗,浑润中藏骨而不族,似得神助。而今人们游兰亭,名字、名题和王羲之传说故事,成为人们仰慕的著名园林景区,而整个兰亭景区,也是以兰亭命名,这不能不说亭于园林中的重要行了。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而命名的陶然亭,在北京先农坛的西面,建于清康熙年间,亭基较高,故有登临眺远之胜。
在杭州孤山北麓赏梅胜地的放鹤亭,是为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而建。林和靖曾在孤山北麓结庐隐居,除吟诗作画,还喜好种梅养鹤。在他一生所写的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特别为人所传颂,人因文传,亭因人建,名人名诗名亭和放鹤亭一带梅林,每到冬天,寒梅怒放,清香四溢的“香雪海”中隐一亭,使得放鹤亭更为名闻遐尔。
在我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在众多类型的亭中,方亭最常见。它简单大方。圆亭更秀丽,但额坊挂落和亭顶都是圆的,施工要比方亭复杂。在亭的类型中还有半亭和独立亭、桥亭等,多与走廊相连,依壁而建。亭的平面形式有方、长方、五角、六角、八角、圆、悔花、扇形等。亭顶除攒尖以外,歇山顶也相当普遍。
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
文征明《水亭图》
突破有限,进入无限,就能够在游览者胸中引发一种对于整个人生、对于整个历史的感受和领悟。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点。一个例子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在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两句话是很有名的。就是抬头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头一看,世界万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宗白华说,“仰观”“俯察”是中国古代哲人、诗人观照世界的特殊的方式。)接下去说:“所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游览者的眼睛是游动的,心胸是敞开的,游目骋怀,因此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这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所以王羲之接下去又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宇宙无限,人生有限,所以孔子在岸边望着滔滔的江水发出感叹:“......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