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芦笙的来源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02 00:38
- 提问者网友:寂寞梧桐
- 2021-12-01 12:09
贵州芦笙的来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轮獄道
- 2021-12-01 12:41
贵州:苗族芦笙的传说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苗家自从有了 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12-01 13:01
一般为六管笙,也有多于六管或少于六管的。芦笙是由吹气管、气斗、音皆管、簧片、共鸣筒等部分组成的民族吹奏音乐。可分为大,中、小与特小等种类。大芦笙高达丈余,吹奏时声音宏亮深沉。中芦笙音色圆和流畅,小芦竺音色明亮纤细。芦笙,古称卢沙。是苗族、侗族、瑶族、水族、仡佬族、傣族、布朗族等民族和克木人等吹奏乐器。流行于黔、桂、滇、湘、川等省、区。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早在西汉初巳出现。南宋范成大在他所著的《桂海虞衡志》中,曾提到他当时在广西所见的瑶族八管芦笙。
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从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的构造,是用六很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有的芦笙,在竹管上端套上竹篦折成的三角形喇叭或套上稍大的竹筒,起共鸣作用。各管音高的次序,随着地域和民族不同而异。吹奏时,以单音奏旋律,同时发出两个以上的和音作伴奏。
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贵州苗族地区,有大小不同的四种芦笙组成的乐队,并且有一整套传统的芦笙曲。
经过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有的将木制笙斗改为金属笙斗,有的加上音键,扩大了音域,能吹奏十二个半音,解决了转调问题,能演奏较复杂的乐曲。
排笙,是解放后根据芦笙的原理改革发展而成的。有二十个管,用键盘弹奏,用脚踏风箱辅助吹气,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成为乐队中的低音管乐器。
芦笙筒,又称大筒,是在苗族单音芦笙筒的原理上发展而成的,有二十九管,用键盘弹奏,成为乐队中的低音管乐器。音色浑厚宏亮。笙管按半音次序排列,可奏十二个调。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早在西汉初巳出现。南宋范成大在他所著的《桂海虞衡志》中,曾提到他当时在广西所见的瑶族八管芦笙。
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从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的构造,是用六很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有的芦笙,在竹管上端套上竹篦折成的三角形喇叭或套上稍大的竹筒,起共鸣作用。各管音高的次序,随着地域和民族不同而异。吹奏时,以单音奏旋律,同时发出两个以上的和音作伴奏。
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贵州苗族地区,有大小不同的四种芦笙组成的乐队,并且有一整套传统的芦笙曲。
经过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有的将木制笙斗改为金属笙斗,有的加上音键,扩大了音域,能吹奏十二个半音,解决了转调问题,能演奏较复杂的乐曲。
排笙,是解放后根据芦笙的原理改革发展而成的。有二十个管,用键盘弹奏,用脚踏风箱辅助吹气,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成为乐队中的低音管乐器。
芦笙筒,又称大筒,是在苗族单音芦笙筒的原理上发展而成的,有二十九管,用键盘弹奏,成为乐队中的低音管乐器。音色浑厚宏亮。笙管按半音次序排列,可奏十二个调。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