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2 03:39
- 提问者网友:辞取
- 2021-02-01 23:23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袍清酒付
- 2021-02-02 00:55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出自《资治通鉴》。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2-02 01:57
一、关于原文中的语法
原文“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分析其中的主语和谓语。
1、从整个句子来看,原文是一句主谓句,其中:主语由体词性词语“臣光”充当,而谓语则分类动词“曰”充当。而后的原文“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则同属于谓语“曰”的引语内容。
2、从引语的内容来看,原文“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也是一句主谓句,其中:主语由谓语短语“臣闻天子之职”充当,而谓语则由复句形式的主谓短语“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充当。
3、从原文中的主谓短语来看,原文“臣闻天子之职”的主语由名词“臣”充当,而谓语则由述宾短语“闻天子之职”充当,其中:定中短语“天子之职”则充当述词“闻”的宾语。原文“莫大于礼”中的主语则由承前省略的“天子之职”充当,而谓语则由谓词性短语“莫大于礼”充当;原文“礼莫大于分”中的主语由名词“礼”充当,而谓语则由谓词性短语“莫大于分”充当;原文“分莫大于名”中的主语由名词“分”充当,而谓语则由谓词性短语“莫大于名”充当。
二、关于原文中的词义
1、闻:动词,可译为:听说。例如:《孟子·滕文公上》:闻君行仁政。
2、职: 名词:可译为:职责。例如:《孟子》: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3、莫:否定副词,可译为:不,没有。例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莫能得。
4、“大于”既不是复音词,也不是短语,只是词素的临时组合,其中:大,是形容词;而于是表比较的介词,但“大于”的意思无解。
5、介宾短语“于礼”“于分”“于名”表比较,分别充当述词“大”的补语。
6、礼:名词,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例如:《论语·为政》: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7、分:名词,职分,也就是君臣间的纲纪。
8、名:名词,名份,各王宫大臣间的身份及地位。
所以,原文的大意是:臣下司马光说:“我听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礼法更大的了,礼法没有比(君臣间的)职分更大的了,职分没有比(王宫大臣的)名份更大的了。”追问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礼法更大的了是什么意思呢?
原文“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分析其中的主语和谓语。
1、从整个句子来看,原文是一句主谓句,其中:主语由体词性词语“臣光”充当,而谓语则分类动词“曰”充当。而后的原文“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则同属于谓语“曰”的引语内容。
2、从引语的内容来看,原文“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也是一句主谓句,其中:主语由谓语短语“臣闻天子之职”充当,而谓语则由复句形式的主谓短语“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充当。
3、从原文中的主谓短语来看,原文“臣闻天子之职”的主语由名词“臣”充当,而谓语则由述宾短语“闻天子之职”充当,其中:定中短语“天子之职”则充当述词“闻”的宾语。原文“莫大于礼”中的主语则由承前省略的“天子之职”充当,而谓语则由谓词性短语“莫大于礼”充当;原文“礼莫大于分”中的主语由名词“礼”充当,而谓语则由谓词性短语“莫大于分”充当;原文“分莫大于名”中的主语由名词“分”充当,而谓语则由谓词性短语“莫大于名”充当。
二、关于原文中的词义
1、闻:动词,可译为:听说。例如:《孟子·滕文公上》:闻君行仁政。
2、职: 名词:可译为:职责。例如:《孟子》: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3、莫:否定副词,可译为:不,没有。例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莫能得。
4、“大于”既不是复音词,也不是短语,只是词素的临时组合,其中:大,是形容词;而于是表比较的介词,但“大于”的意思无解。
5、介宾短语“于礼”“于分”“于名”表比较,分别充当述词“大”的补语。
6、礼:名词,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例如:《论语·为政》: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7、分:名词,职分,也就是君臣间的纲纪。
8、名:名词,名份,各王宫大臣间的身份及地位。
所以,原文的大意是:臣下司马光说:“我听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礼法更大的了,礼法没有比(君臣间的)职分更大的了,职分没有比(王宫大臣的)名份更大的了。”追问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礼法更大的了是什么意思呢?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