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回应当代社会挑战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6 05:27
- 提问者网友:献世佛
- 2021-04-15 17:13
传统文化如何回应当代社会挑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城痞子
- 2021-04-15 18:13
传承是复兴而不是复古
主持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厚重积淀,但近代以来却遭遇各种挑战,今天想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赋予其与这个时代同步的持续生命力呢?
毛佩琦:文化是一个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事,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近几年传统文化走红,可以扭转其长期受到冷落的局面,但不能立即改变传统文化的断层和缺失,也不能马上治愈因长期打压而造成的内伤。必须采取措施,使对传统文化的“补课”和继承弘扬坚持下去。前不久,中央颁布了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规划,其中有许多具体的规定,很细致很有可操作性。认真推动落实这个规划,肯定会推动传统文化传播教育的长期进行。
问永宁:有人担心儒家文化无法融入现代的生活,因为我们的根基变了——过去是农耕文明时代,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这个想法好像看起来是对的,现代社会好像很少人有儒学信仰。但其实两千年来儒学变化很大,从先秦的孔孟,到宋代的陆九渊、朱熹。所以我们应该把它看得稍微宽泛一点,不要把儒学套死在拿着竹简穿长衫里,讲的它的基本价值或者基本的问题方式,比如关注忠孝仁义、关注家族相互的人际关爱等等,这样看儒学其实是“活”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徐圻: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再用以前那种方式来传播、传承道德礼仪文学艺术包括哲学思想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古典时代的那些价值观和一部分生活方式,比如忠孝侠义、扶老携幼这样的价值观念是永恒的。它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呢?一定要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式来表达。如果有人要想要一味地复制过去,是注定不会成功的。我们在贵州这样一个地方来建设孔学堂,是为了弘扬传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这种传承是复兴而不是复古。
张新民:重建文化一定要有相应的形式,比如办书院、办报纸、开办国学班,包括电视上的诗词竞赛。首先还是要肯定的,像这一个长期的文化自建,现在开始发出自己的光亮,总的来说是好事情。但一个文明本来就是一个民族的作品,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歌唱,在外化以后,也要有对内的熏陶,内在外在打通,然后使我们心性自然流淌出来,就像山上的泉水“叮叮叮”的流,自然发声,好听得不得了。文化是拿来表演的吗?我小的时候,家父吟诗,我也吟诗,情感来了就吟一首诗,心情很舒畅。这才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家和万事兴”任何时代都不会变
主持人:中国人素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请问这个传统在今天对于当代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毛佩琦:“耕读传家久”是农业社会留下的传统。“耕”是本分,农是立家之本,也是立国之本。“读”是文化教育,是道德文化修养,也是立身之本。现在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但是,“耕读”的精神还是可以延续,或说有必要继承延续的。在现时代,我们可以把“耕”理解为本职,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不投机取巧,不用非正当手段谋取利益,保持本分,正直正派。“读”,当然主要是读书,但应该引申为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提高文化修养,通过学习提高、丰富自己。当前提倡“慢生活”,提倡回归自然,我们应该从“耕读”二字中得到启示。
李宽定:“耕读传家”是农耕社会里面的,随着农耕社会的解体,科举制度被取消,耕读传家、诗书传家也就过去了。“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头,它必须是让民众认同接收,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之后,才能够构成一种文化。所以,真正的文化在哪里?就在老百姓的嘴头,因为这是老百姓接收过后认可了,又拿来教他自己的孩子,一代代的传下去的。比方说,家和万事兴,随便到任何时代都不会变,因为这是大家共同的希望。
张新民:“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时代变了,但这种情怀还会保留下来。中国诗歌从古代开始,就不断地变化风格,从唐宋到明清,我们曾是诗歌大国,乡下老太太能背诗,小孩子都有诗意。如今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诗词大会,感到新鲜、感到振奋,会感叹这个诗怎么还有那么多意义,但是新鲜的原因是和我们生命相关的那些古代世界,一步步这么走过来的。《诗经》里的“风”都是整理的,少数民族现在还有歌谣,民间有的还会唱诗,这些慢慢都回到我们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觉得新鲜了,这是我们存在的一种方式。
推动儒学发展 适应当代生活
主持人:以传统文化中的儒学为代表,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被继承吗?在漫长的历史中,传统文化是否曾阻碍中国的社会科学发展?
欧阳祯人:儒学里到底有没有缺点?有没有负能量?这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这些思想在孔子之前,历史的长河慢慢积淀起来。在孔孟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孔子孟子,是被人们打扮的孔子孟子。因此我们要正本清源,从而找寻我们这个时代的孔子孟子,这才是最重要的。长江滚滚向前,我们需要真正能够坐下来的学者去研究儒学,发展儒学,进一步把它推向当代生活并适应这种生活。
丁为祥:作为儒学研究者,我也反对,对宋明理学当中强行做出科学解释。但是儒学有没有指向并且发展到科学的精神?这个是有的。凭着一腔人文的情怀,凭借解救天下苍生的愿望,必然会有指向科学的精神。问题是,古代中国人一直把这种精神运用在人伦文明建设当中,并由人伦文明指向对整个客观自然界的认知。
安靖如:以儒学为代表,其实传统一直在进步,因为社会在变化,所以需要有恰当的回应。儒学本身的进步性,赋予了它几千年来的生命力,从春秋战国到宋明,因为经济基础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儒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朱熹、王阳明这样的代表人物。但是十九世纪以来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变化,传统文化的很多支柱,比如科举制、君臣制、王朝等都放弃了,所以儒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批判性的承认,这样传统的明天才会更好。
李宽定:讲文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是最浅层次的、大家看到的就是语言文字,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但是语言文字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和形式;第二个就是民众的生活习惯,从穿衣吃饭到生产劳动,包括民俗民风;第三个是最深层次的,就是这个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就是文化的核心。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主持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最重要的是什么?您认为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途径?
毛佩琦: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几本书、几部经典,它应该是融入中国人血脉的不可分割的精神。因此,除了读书和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外,还要注重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到生活中。过去讲“一言动、一洒扫”理都在其中,生活的每个领域、每个细节,都应该是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只有坚持了又深入了,才能谈得到继承弘扬,才能逐步改变近百年来激进主义所造成的破坏。但是注意,一要反对倒退,二要反对迷信,三要反对极端化。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要高举进步、理性的旗帜,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服务于当代,也服务于未来。
徐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肯定是它的价值内涵。传播方式是一个必要条件,内涵才是真正重要的——从过去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时,有个“两创”方针,即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这两句话相当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还有3句话我觉得概括的非常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想我们搞任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要坚持这三句话。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几千年来不间断的传到今天,就是因为我们开放包容的心态,什么是好的,我们都可以要。所以文化不能成为一个盾牌,而应成为一座桥梁。我们做这一切不是为了走回头路。
安靖如:近十年来,美国所有大学的哲学系每年只有一两个人在教中国哲学,但今年有所增加,这说明美国学界已经认识到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和中国哲学的必要性。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美国哲学界当前的研究倾向,是将哲学与社会科学结合,比如伦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哲学家也常常关心一些规范性的准则。相较而言,中国儒学界则更倾向于对经典的解读,很少考虑儒学在当下的应用,没有被作为人生观来指导人的行为。相信将来随着研究的发展,会有更好的效果。
主持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厚重积淀,但近代以来却遭遇各种挑战,今天想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赋予其与这个时代同步的持续生命力呢?
毛佩琦:文化是一个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事,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近几年传统文化走红,可以扭转其长期受到冷落的局面,但不能立即改变传统文化的断层和缺失,也不能马上治愈因长期打压而造成的内伤。必须采取措施,使对传统文化的“补课”和继承弘扬坚持下去。前不久,中央颁布了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规划,其中有许多具体的规定,很细致很有可操作性。认真推动落实这个规划,肯定会推动传统文化传播教育的长期进行。
问永宁:有人担心儒家文化无法融入现代的生活,因为我们的根基变了——过去是农耕文明时代,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这个想法好像看起来是对的,现代社会好像很少人有儒学信仰。但其实两千年来儒学变化很大,从先秦的孔孟,到宋代的陆九渊、朱熹。所以我们应该把它看得稍微宽泛一点,不要把儒学套死在拿着竹简穿长衫里,讲的它的基本价值或者基本的问题方式,比如关注忠孝仁义、关注家族相互的人际关爱等等,这样看儒学其实是“活”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徐圻: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再用以前那种方式来传播、传承道德礼仪文学艺术包括哲学思想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古典时代的那些价值观和一部分生活方式,比如忠孝侠义、扶老携幼这样的价值观念是永恒的。它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呢?一定要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式来表达。如果有人要想要一味地复制过去,是注定不会成功的。我们在贵州这样一个地方来建设孔学堂,是为了弘扬传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这种传承是复兴而不是复古。
张新民:重建文化一定要有相应的形式,比如办书院、办报纸、开办国学班,包括电视上的诗词竞赛。首先还是要肯定的,像这一个长期的文化自建,现在开始发出自己的光亮,总的来说是好事情。但一个文明本来就是一个民族的作品,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歌唱,在外化以后,也要有对内的熏陶,内在外在打通,然后使我们心性自然流淌出来,就像山上的泉水“叮叮叮”的流,自然发声,好听得不得了。文化是拿来表演的吗?我小的时候,家父吟诗,我也吟诗,情感来了就吟一首诗,心情很舒畅。这才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家和万事兴”任何时代都不会变
主持人:中国人素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请问这个传统在今天对于当代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毛佩琦:“耕读传家久”是农业社会留下的传统。“耕”是本分,农是立家之本,也是立国之本。“读”是文化教育,是道德文化修养,也是立身之本。现在已经进入了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但是,“耕读”的精神还是可以延续,或说有必要继承延续的。在现时代,我们可以把“耕”理解为本职,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不投机取巧,不用非正当手段谋取利益,保持本分,正直正派。“读”,当然主要是读书,但应该引申为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提高文化修养,通过学习提高、丰富自己。当前提倡“慢生活”,提倡回归自然,我们应该从“耕读”二字中得到启示。
李宽定:“耕读传家”是农耕社会里面的,随着农耕社会的解体,科举制度被取消,耕读传家、诗书传家也就过去了。“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源头,它必须是让民众认同接收,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之后,才能够构成一种文化。所以,真正的文化在哪里?就在老百姓的嘴头,因为这是老百姓接收过后认可了,又拿来教他自己的孩子,一代代的传下去的。比方说,家和万事兴,随便到任何时代都不会变,因为这是大家共同的希望。
张新民:“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时代变了,但这种情怀还会保留下来。中国诗歌从古代开始,就不断地变化风格,从唐宋到明清,我们曾是诗歌大国,乡下老太太能背诗,小孩子都有诗意。如今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诗词大会,感到新鲜、感到振奋,会感叹这个诗怎么还有那么多意义,但是新鲜的原因是和我们生命相关的那些古代世界,一步步这么走过来的。《诗经》里的“风”都是整理的,少数民族现在还有歌谣,民间有的还会唱诗,这些慢慢都回到我们生活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觉得新鲜了,这是我们存在的一种方式。
推动儒学发展 适应当代生活
主持人:以传统文化中的儒学为代表,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应该被继承吗?在漫长的历史中,传统文化是否曾阻碍中国的社会科学发展?
欧阳祯人:儒学里到底有没有缺点?有没有负能量?这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这些思想在孔子之前,历史的长河慢慢积淀起来。在孔孟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孔子孟子,是被人们打扮的孔子孟子。因此我们要正本清源,从而找寻我们这个时代的孔子孟子,这才是最重要的。长江滚滚向前,我们需要真正能够坐下来的学者去研究儒学,发展儒学,进一步把它推向当代生活并适应这种生活。
丁为祥:作为儒学研究者,我也反对,对宋明理学当中强行做出科学解释。但是儒学有没有指向并且发展到科学的精神?这个是有的。凭着一腔人文的情怀,凭借解救天下苍生的愿望,必然会有指向科学的精神。问题是,古代中国人一直把这种精神运用在人伦文明建设当中,并由人伦文明指向对整个客观自然界的认知。
安靖如:以儒学为代表,其实传统一直在进步,因为社会在变化,所以需要有恰当的回应。儒学本身的进步性,赋予了它几千年来的生命力,从春秋战国到宋明,因为经济基础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儒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朱熹、王阳明这样的代表人物。但是十九世纪以来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变化,传统文化的很多支柱,比如科举制、君臣制、王朝等都放弃了,所以儒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批判性的承认,这样传统的明天才会更好。
李宽定:讲文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是最浅层次的、大家看到的就是语言文字,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但是语言文字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和形式;第二个就是民众的生活习惯,从穿衣吃饭到生产劳动,包括民俗民风;第三个是最深层次的,就是这个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就是文化的核心。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主持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最重要的是什么?您认为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途径?
毛佩琦: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几本书、几部经典,它应该是融入中国人血脉的不可分割的精神。因此,除了读书和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外,还要注重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到生活中。过去讲“一言动、一洒扫”理都在其中,生活的每个领域、每个细节,都应该是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只有坚持了又深入了,才能谈得到继承弘扬,才能逐步改变近百年来激进主义所造成的破坏。但是注意,一要反对倒退,二要反对迷信,三要反对极端化。在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要高举进步、理性的旗帜,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服务于当代,也服务于未来。
徐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肯定是它的价值内涵。传播方式是一个必要条件,内涵才是真正重要的——从过去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到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时,有个“两创”方针,即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这两句话相当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还有3句话我觉得概括的非常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想我们搞任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要坚持这三句话。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几千年来不间断的传到今天,就是因为我们开放包容的心态,什么是好的,我们都可以要。所以文化不能成为一个盾牌,而应成为一座桥梁。我们做这一切不是为了走回头路。
安靖如:近十年来,美国所有大学的哲学系每年只有一两个人在教中国哲学,但今年有所增加,这说明美国学界已经认识到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和中国哲学的必要性。但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美国哲学界当前的研究倾向,是将哲学与社会科学结合,比如伦理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哲学家也常常关心一些规范性的准则。相较而言,中国儒学界则更倾向于对经典的解读,很少考虑儒学在当下的应用,没有被作为人生观来指导人的行为。相信将来随着研究的发展,会有更好的效果。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