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这个姓氏怎么来的、有什么故事要详细的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8 00:29
- 提问者网友:临风不自傲
- 2021-05-17 18:35
“寻”这个姓氏怎么来的、有什么故事要详细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5-17 18:54
寻氏 [编辑本段]1.源流 斟鄩氏,以国为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寻,出自姒姓。夏后(氏)同姓诸侯,曰:斟鄩氏,后为寒浞所灭,子孙因为寻氏”。正因亡国,便去邑为寻氏。《寻氏族谱》记载:“自羿、浞相继为乱,子孙失官。有以斟为氏者,有以灌为氏者,有以鄩为氏者。后去邑为寻氏。参之乐府于音叶征”。夏朝从“太康失国”,“羿、浞代夏”到“少康中兴”的四十多年中,斟鄩氏曾两度失国。先是在河南洛阳被后羿所灭;后是在山东潍坊被寒浞之子浇所灭。其后代有以斟为氏者;有以灌为氏者;有以鄩为氏者,后去邑为寻氏。《史记·集解》徐广曰:“斟鄩氏,一作斟氏,鄩氏”。西周有大夫鄩肸、鄩罗。钦定《四库全书·姓氏谱纂》记载:“斟,斟鄩氏后。汉朝有斟尚,下邽人,四门博士,斟鄩氏后也”。嘉庆七年《元和姓纂》记载:“斟,夏诸侯,斟灌、斟寻氏后,以国为姓”。《世本》云:“斟氏,夏同姓诸侯斟鄩氏之后,以国为氏;鄩氏,斟鄩氏之后;寻氏古斟鄩氏之后”。《万姓统谱》记载:“寻,河南古斟鄩之后,封于寻,与夏同姓。”西晋有御史大夫寻曾。斟鄩国灭亡后,后人将鄩氏的“鄩”字去掉“邑”旁后变成 “寻”,以氏为姓,作为本族新的血缘徽志。“邑”字,据《说文解字》讲:“邑即’ 阝’(今也叫右耳旁)”,在汉字结构理论中,代表着国都、城市、土地、国家。“去邑为寻氏”即表示他们是失去了国家的“寻国人”。从此寻姓便脱颖而出,形成独立姓而流传至今。寻氏源流为:
2.寻氏源流
轩辕(黄帝)——昌意——高阳(颛顼)——鲧——禹(姒姓)——斟鄩氏——寻氏 [编辑本段]3.历史名人 寻祥甫:诰封荣禄大夫,后唐同光二年甲申二月初二日,由江右吉安府吉水县新江乡十字路枫梓神,徙居湖南长沙府浏阳县北乡玉田湾。为湖南寻姓祖先,迁浏始祖。
寻銮炜:号管香。山西人,清咸丰壬子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国使馆协修,功臣馆纂修。咸丰八年戊午科湖南乡试正考官,(接谱注:既撤棘,我先辈晋谒行辕,殷勤接洽,欣作谱序。赠百氏其昌匾额,领去族谱一册)为浏阳《寻氏四修族谱》谱序。寻掌江南道监察御使,贵州道监察御使,山东道监察御使,礼科给事中任陕西潼关道。著作有《荣河县志》(1--2)共800页。
寻淮洲:红军第7军团军团长。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寻先仰:浏阳社港人,长征老干部。曾任“四野”后勤部长。湖南省高等法院院长。摘自《寻氏索源》
2.寻氏源流
轩辕(黄帝)——昌意——高阳(颛顼)——鲧——禹(姒姓)——斟鄩氏——寻氏 [编辑本段]3.历史名人 寻祥甫:诰封荣禄大夫,后唐同光二年甲申二月初二日,由江右吉安府吉水县新江乡十字路枫梓神,徙居湖南长沙府浏阳县北乡玉田湾。为湖南寻姓祖先,迁浏始祖。
寻銮炜:号管香。山西人,清咸丰壬子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国使馆协修,功臣馆纂修。咸丰八年戊午科湖南乡试正考官,(接谱注:既撤棘,我先辈晋谒行辕,殷勤接洽,欣作谱序。赠百氏其昌匾额,领去族谱一册)为浏阳《寻氏四修族谱》谱序。寻掌江南道监察御使,贵州道监察御使,山东道监察御使,礼科给事中任陕西潼关道。著作有《荣河县志》(1--2)共800页。
寻淮洲:红军第7军团军团长。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寻先仰:浏阳社港人,长征老干部。曾任“四野”后勤部长。湖南省高等法院院长。摘自《寻氏索源》
- 扩展阅读:
- 1.《寻氏索源》可以实地考察 山东省粱山县黑户庙乡 寻那里村一支迁往山东省粱山县黑户庙寻那里
- 开放分类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