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材料三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司马光的观点。(4分)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3 19:35
- 提问者网友:星軌
- 2021-03-03 01:48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我住北渡口
- 2021-03-03 02:58
(答案→) 解析:问题一:分析材料1,范仲淹主张考试要根据国家需要考治理国家的内容,材料2中苏轼认为以诗赋考取功名而成的栋梁之才不可胜数,主张不要废除诗赋。从材料2中“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可认识到王安石主张考经义及实事。从“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可知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等。问题二:联系教材,王安石曾编纂《三经新义》为教科书。使科举考试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问题三:联系所学,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改革家,其在科举考试方面的改革是为其政治改革服务的。问题四:首先要认识到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什么,再联系史实,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辩证地评价司马光的观点。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3-03 03:25
我也是这个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