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的形成与温度有关吗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5 14:01
- 提问者网友:最美的风景
- 2021-03-14 18:04
叶绿素的形成与温度有关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3-14 18:32
(1)光 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条件.从原叶绿素酸酯转变为叶绿酸酯需要光,而光过强,叶绿素又会受光氧化而破坏.黑暗中生长的幼苗呈黄白色,遮光或埋在土中的茎叶也呈黄白色.这种因缺乏某些条件而影响叶绿素形成,使叶子发黄的现象,称为黄化现象也有例外情况,例如藻类、苔藓、蕨类和松柏科植物在黑暗中可以合成叶绿素,其数量当然不如在光下形成的多;柑橘种子的子叶及莲子的胚芽在无光照的条件下也能形成叶绿素,推测其中含有可代替可见光的生物物质的存在.
(2)温度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受温度影响.叶绿素形成的最低温度约2℃,最适温度约30℃,最高温度约40℃.秋天叶子变黄和早春寒潮过后秧苗变白,都与低温抑制叶绿素形成有关.高温下叶绿素分解大于合成,因而夏天绿叶蔬菜存放不到一天就变黄;相反,温度较低时,叶绿素解体慢,这也是低温保鲜的原因之一.
(3) 营养元素 叶绿素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营养元素.氮和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铁、锰、铜、锌等则在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有催化功能或其它间接作用.因此,缺少这些元素时都会引起缺绿症(chlorosis),其中尤以氮的影响最大,因而叶色的深浅可作为衡量植株体内氮素水平高低的标志.
(4) 氧 缺氧能引起Mg-原卟啉IX或Mg-原卟啉甲酯的积累,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5) 水 缺水不但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而且还促使原有叶绿素加速分解,所以干旱时叶片呈黄褐色.
此外,叶绿素的形成还受遗传因素控制,如水稻、玉米的白化苗以及花卉中的花叶不能合成叶绿素.有些病毒也能引起花叶病.
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在代谢过程中一方面合成,一方面分解,在不断地更新.如环境不适宜,叶绿素的形成就受到影响,而分解过程仍然进行,因而茎叶发黄,光合速率下降
(2)温度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受温度影响.叶绿素形成的最低温度约2℃,最适温度约30℃,最高温度约40℃.秋天叶子变黄和早春寒潮过后秧苗变白,都与低温抑制叶绿素形成有关.高温下叶绿素分解大于合成,因而夏天绿叶蔬菜存放不到一天就变黄;相反,温度较低时,叶绿素解体慢,这也是低温保鲜的原因之一.
(3) 营养元素 叶绿素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营养元素.氮和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铁、锰、铜、锌等则在叶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有催化功能或其它间接作用.因此,缺少这些元素时都会引起缺绿症(chlorosis),其中尤以氮的影响最大,因而叶色的深浅可作为衡量植株体内氮素水平高低的标志.
(4) 氧 缺氧能引起Mg-原卟啉IX或Mg-原卟啉甲酯的积累,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5) 水 缺水不但影响叶绿素生物合成,而且还促使原有叶绿素加速分解,所以干旱时叶片呈黄褐色.
此外,叶绿素的形成还受遗传因素控制,如水稻、玉米的白化苗以及花卉中的花叶不能合成叶绿素.有些病毒也能引起花叶病.
植物体内的叶绿素在代谢过程中一方面合成,一方面分解,在不断地更新.如环境不适宜,叶绿素的形成就受到影响,而分解过程仍然进行,因而茎叶发黄,光合速率下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3-14 19:17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因此受温度影响很大。
最适温度是20~30℃,最低温度约为2~4℃,最高温度为40℃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均降低合成速率,加速叶绿素降解。
秋天叶子变黄和早春寒潮过后秧苗变白等现象,都与低温抑制叶绿素形成有关.
所以有关.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