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作文可得满分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7 19:16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03-27 04:40
什么样的作文可得满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03-27 05:42
高考作文备考:满分作文必备的十大技巧
【博主按语】写出满分作文不仅得分高,也是写作者的一次难忘的快乐之旅。高考,时间紧,压力大,要写出一篇满分文实属不易。但不可否认的是,每年总有那么些孩子写出来了,又有那么些孩子留下了本可得满分却未得的遗憾。下面的十大技巧其实都是从过往的满分作文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从考生中来,到考生中去,相信更能给后来的考生以启示。
一、找最佳角度
1.准确审题。
首先要仔细研究作文命题,反复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进而明确写作的各种要求。
(1)分解试题:对作文试题作适当分解,以求对作文要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不致因遗漏而偏离题意。一般来说,一篇作文试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个组成部分。当然,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组成的各个部分作准确、细致、全面的审理。只有这样,考生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找关键词:在上面三个部分中寻找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就像人的眼睛,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样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同时在寻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试题的各种要求都会变得简单明显,容易让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中把握。
(3)变隐为显:将试题中的隐含信息说破,使其变为明示信息。
(4)化大为小:在高考作文时,要选一条思路、一个角度,一旦选好了,就要一心一意走到底。也就是说,文章角度要小,就其一点,纵深开掘,把一人、一事、一物、一理写得深刻有力。
如北京一考生的《包容(三)》包容很大,需从小处落笔,包容很宽,需从巧妙处切入。本文从金鱼的老住户和新朋友的相互默认,红黄两色调和之后的温柔鲜丽说起,提出“生活中需要包容”,然后扩展升华。从而使主题深化。恰当的角度使得行文自然流畅,如泉水自然涌出,处处妙趣横生。广东一考生的《沟通隔膜的桥梁——语言》能准确审题,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通过记叙母女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使用语言去加强沟通,两代人之间就容易出现隔膜,产生矛盾;使用语言去沟通,这些隔膜与矛盾就容易消除。全文是切合题意的。
2.巧妙联想。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当代着名作家秦牧曾说:“联想的构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电才能通过,知识贫乏,线路就不能畅通了。”
东晋丞相谢安喜爱文学,善于清谈。一天,窗外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谢安与侄儿侄女一道欣赏雪景,不由诗兴大发,他想考一考侄辈的诗才,便指着窗外的大雪笑问:“白雪纷飞何所似?”侄子谢朗略一凝思说:“撒盐空中皆可拟”,侄女谢道韫从容不迫的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了谢朗的话说:“不好,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盐撒得满天都是?盐在空中马上就要落下来。用撒盐做比喻,能准确的表现大雪飞舞的动态吗?”而谢安听了侄女的话后,拍手大笑说:“好!好!风吹柳絮上云霄,正象雪花漫天舞,絮白似雪,雪轻若絮,这个比喻真是又形象又贴切。”这里谢朗把飘飘而落的雪花比作盐粒,谢道韫则把它比作柳絮。无论是盐粒还是柳絮,都是他们因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这就是联想。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以某一事物作为触发点,由此任意联想出与之有关的事物。在进行多向联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想的广度、深度和新颖度。
江苏一考生的《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我们不必猜测命题人在命这道题的时候,是否想到了沈从文先生;但是,我们可以说,用“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来比况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是最恰当不过了。本文作者联想到沈从文先生作为叙写的对象,本身就是一种眼光,一种睿智,一种对人与山水的独特感悟。江苏一考生的《人间四月天》,作者由话题“水的灵动”,联想到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水一般灵动的人生”、执着的爱以及富有独特色彩的生命永恒,对题意的理解自然、准确。
二、彰显个性魅力
考生在作文时应该凸现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泯灭自己的个性特征,只有讲究个性化,你的作文才是生动的,亲切的,引人入胜的。避免空洞的口号术语,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
“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意:
一、是要独具慧眼,在立意上求新,即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言他人所未言,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福建一考生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是一篇激情飞扬的为曹操“平反”之作,众人眼中的“白脸奸臣”,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一位才华盖世,无人能比的“治世能臣”,用什么方法为他昭雪呢?引人入胜。湖南一考生的《给孟母的一封信》寓言于谐,用反讽的方法揭示了触目惊心的家庭教育问题,虚拟“一个未来的母亲”站在世俗的角度,对孟母教导的种种行为给予“反驳”,读来让人发笑,但这笑绝不是轻松的笑,而是“含泪的笑”,它启示着我们不能仅仅去为了一点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家庭教育,从学习孟母开始。文章揭示了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些弊端。
二、是要独辟蹊径,在文章的结构和表达上求新。
比如以全新的形式组合全篇,以晓畅、鲜活的语言表达思想。福建一考生的《忠与义的交织——走近宋江》。好像一篇评书,对人物分析准确、独到。篇末又再次引用宋江的人生信条“生死至交一碗酒……”寄予了自己对人物的期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江留给后人无尽的深思。福建一考生的《春天的觉醒》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将我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了宋代,以故事的形式表面上记叙了一次战胜懈怠的春天之旅,实则写了苏轼由苦闷到觉醒,由寄情山水找回自我,摆脱枷锁的心情飞跃。这里的春天可谓一语双关。
三、可写出学生生活的“鲜味”来。
当今中学生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不要怕触及这些东西。不要把多彩多姿的当代学生生活“净化”掉。不要把年轻人的洒脱劲儿舍弃掉。只要机智地加以审视,灵活地进行张扬,就会有出乎意外的审美效果。如江苏一考生的《水的成长》,本文通过“水,就像孩子”和“山,就像父母”的比喻,予以了话题极富生活化的鲜活,而亲情、血缘关系的自然生发、联想,又使得话题思辨思想有了生命化色彩。全文以明快、活泼的语言,既完整地记叙了在父母关爱、呵护下儿女成长的过程,又极其形象地点出溪流渐渐汇入大海,有了“大山的沉稳,海水水色深蓝”的题意。
四、要注意书写标点规范。
“书写规范”不是指字体优美,而是指不写错别字和潦草字,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试卷中字形端正清楚很重要,书写时最好是笔尖不粗不细,颜色不深不浅,字体不大不小,全篇的字只要一笔一画写清楚即可。错别字也不可小看,虽然扣分有限,但多了会影响全篇。因此,拿不准的字尽量避开,书写时要小心谨慎。“标点正确”是指标点的使用要正确,合乎其表意功能,使语言更符合语法和修辞的习惯,因此标点的使用不能错、不能滥,不能少,尤其禁止一逗到底的现象发生。要做到这两点,平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至关重要,工整清晰美观的卷面会令阅卷老师爽心悦目,将使你的作文大大升值,助你高考取胜,反之,潦草脏乱的卷面会影响你的成绩。尤其是部分省份采用网上阅卷更应注意卷面整洁。
三、展现创新之美
清代诗人、画家郑板桥有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十九世纪英国诗人王尔德说:第一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是个天才,第二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是个庸才,第三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则是个蠢才。要激活自己的创新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变,变中求新。”黑格尔也说过:“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即由于它包括成熟的形式在内。”
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设立“有创新”的条目,目的正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或是见解新颖,或是材料新鲜,或是构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有个性特征。这些方面都是可能蕴涵“创新”因素的地方,在高考作文中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思路解析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给予重视和鼓励。
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这样说过:“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也是如此。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意识贯彻到写作中,才有可能写出内容和形式俱佳的作文。
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呢?重要的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步深化、文章渐次深刻的一个过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精心打造首尾。你精心设计的有个性的“亮点”,你的精彩之笔,要尽量在文章的前头展示出来,不可遮遮掩掩,直到文章的末尾才露出姿容。要一“亮相”便获“满堂彩”,不能搞“图穷匕现”。河南一考生的《一把生锈的锁》,文章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自信随岁月逝去。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实实在在的锁,另一方面指心灵上的锁,生动形象。重庆一考生的《菊花飘香的时节》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想象丰富,文情并茂,引人入胜。结尾两段升华主题,前后照应,行文自然流畅。
2.紧跟时代步伐。北京高职一考生的《时尚流行我心定》作者首先用“时尚”作为文章的开篇之语,继而用现实生活中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时尚”来阐述所谓的时尚。然后,旁征博引,列举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时尚生活。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有时代特色。江西一考生的《把“意见”刻录成光盘》,好就好在不落窠臼,采取网络搜索的形式,从而似乎出现了一个个画面感,历史和现实的例子就自自然然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搜索结果”就成了作者简短的点评,最后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本文的内容没有过人之处,出彩的就是它的形式。
3.敢于逆向思维。北京一考生的《包容(七)》中,大对小,厚对薄的包容容易理解,但微小对广博的包容,静止对流动的包容,沉默对喧嚣的包容,此种创意实在是独辟蹊径,非同一般。江苏一考生的《项王项王若奈何》,作者进行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历史之中,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对历史人物——项王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与诠释,也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主题:灵动的水可保持一片蔚蓝,灵动的智慧,可以造就一个英雄。
四、语言妙笔生花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锤炼语言的创作经验;“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指词语华丽,意荡神驰,而且还应指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一种“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境界。
王国维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在锤炼语言的道路上,必须历经艰难,方能迎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考察满分作文,其语言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富有个性。福建一考生的《照海倚天》描述一位“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国藩。”以别样的笔调写下了历史任务别样的平生,角度独特,所见不同俗人。重庆一考生的《独上高楼》主题集中,不枝不蔓,充满想象。一唱三叹,诗意浓郁,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用词生动,语言畅达。最后画龙点睛,真是文采斐然。
2.整散结合。俗话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北京一考生的《包容(六)》一文句式变幻多姿,长短句、问句、陈述句相映成趣,表现出作者不凡的写作技能。重庆一考生的《诗人·明月·黄花》以两位诗人诗中的意象拟就两个小标题,统领全篇,串缀成文,使文章韵味十足,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感情哀婉缠绵。
3.蕴含哲理。河南一考生的《煮咖啡》用上好的咖啡粉比喻自我价值,用滚烫的热水比喻别人的忠告,主张两者结合,让咖啡杯散发出人性的芳香,论证周严,富于哲思。甘肃一考生的《走在你我他的世界……》不仅紧扣话题,而且具有哲思,引人遐想。词汇丰富,语言华丽,对话题主旨进行了富有诗情和哲理的阐述是这篇作文的突出特点。
4.旁征博引。福建一考生的《苏轼的赤壁》中,既有“洛阳朋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牵念,又有“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姿,文学色彩浓厚,体现出作者丰厚的古文功底。河南一考生的《信他,抑或信己?》一文中既有对唐太宗、齐王、孙中山的精道评说,又有“坐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展云舒。”“坎坷人生道,多一份坦荡情怀。”援引得当,彰显流溢文采。
五、行文展现才情
或是词语生动善于引用名言,或是句式灵活摇曳多姿,或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描写形象,或是文句有意蕴富含哲理,或是构思有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这些都是有文采的表现。可以这样理解,考生在行文中,只要有某一点闪光耀彩的地方,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以使他们在通顺的基础上所展示的各种语言风采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
如福建一考生的《至圣》中,“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至圣。”我们不得叹服小作者对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作的准确评论。试想如果平时作者不饱读文章,不对孔子生平事迹了如指掌,能写出这么精美的文字吗?
考生可将对生活的思考,读书的修养,写作的本领全面展示给阅卷老师。如将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主旨,将课外读到的名言名句、名人故事作为论据写入文章,将某文独到的构思“移植”到自己的作文里,将生动活泼、形象风趣的语言模仿到家,等等
如江苏一考生的《鱼的泪·水的心》他用朴素的、似乎不加修饰的笔触,叙写了爷爷奶奶“一生的吵骂生活”。但在这吵骂生活中,我们却看到了潜藏其中的浓浓的爱意。可以这样说,韩剧、言情小说中的那种“爱”,只是水面上灵动的波纹;而爷爷奶奶之间的那种“爱”,却是灵动的波纹所凝结成的深邃的蔚蓝。也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感悟。江苏一考生的《灵动与沉稳》全文语言直白,不加褒贬,在原汁原味的描述中诠释着作者对“灵动与沉稳”的感悟,表露着作者对这个敏感话题的鲜明态度。
六、文体不拘一格
高考作文,“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给予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形式上的创新也是“构思新巧”的较好体现,同时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也能得到展示张扬。有许多考生选择写散文、诗歌、小小说、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等等实话实说、实验报告、会议记录与名人对话、戏剧剧本、日记、医药说明等文体赢得了满分。一般要慎用,不会用的不要弄巧成拙,有的省份不提倡的不要撞枪口,有的阅卷老师也不太喜欢。这些不能不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应注意不要写成四不像。从具体的操作过程看要求考生:
考虑该话题最适合哪种体裁。河北一考生的《奔腾吧,黑马》以诗歌的形式,富有哲理的语言,阐述一匹黑马由平庸到一鸣惊人的成长历程,句式灵活,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甘肃一考生的《致和珅的一封信》这位考生选择了自由度较高的书信体,直接和人“对话”,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应该说,颇有几分胆识。用第一人称可以直抒胸臆,有利于真实感受的表述。文章内容也正好切合了话题。
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体裁。福建一考生的《上帝是公平的》运用诗文这中华五千年的精华,又注入现代人的活力,不拘不束,内容与时代接轨,有个性。江苏一考生的《我的自述》以童话的体裁,采用了独特的叙述角度,写的是“狗眼看人”,把一个虚伪、奸诈、贪婪的张局长,说成了沉稳、敦厚、廉洁的好干部;把他的贪污、腐化,说成是“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适合作者的写作风格。
河南一考生的《成长的历程》作者化己为鹰,以鹰的口吻讲述了一系列有关成长的小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阐述道理清楚,又新颖别致。河南一考生的《你就是一道风景》用散文化的形式,容纳了诗一般的语言,给人一种散文诗的感觉,清新自然。写出了新意。
七、立意务求深刻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思想深刻。高考作文鼓励见解深刻,并且是鼓励多种多样,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诗词如此,文章亦是如此。好的文章应有所兴寄,否则一望到底,则清如开水,淡而无味。
要善于感悟。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同学在观看同一个景物时,有的灵感顿生,有的却一片茫然;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中;在面临同一个题目时,有的思如泉涌,有的却木然无知:这就是感悟的差异。感悟能力强的人,耳聪目明,时时留心,处处在意,遇事敏感,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激发心中的情,写作富有“灵性”;感悟能力弱的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万事不感兴趣,一切无所用心,遇事迟钝,没有感慨,没有激情,没有见解,自然就会视写作为畏途。
如果想写出认识深刻的的文章来,就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要做到深思,就必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辩证分析,自己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如河南一考生的《自信和倾听》中,诠释自信与倾听,字字珠玑,描写深刻,让人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文词优美,分析透彻,刻画深入,笔风有力,让人心悦诚服。结尾更是点明主旨,耐人寻味。飘逸的行文中,却收获到了深刻的道理。河南一考生的《第四回》运用陡转、对比、照应等艺术手法,精心构筑情节,揭示主题。对待别人议论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两个有着相同遭遇的小人物的苦乐人生,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八、材料意象丰富
丰富即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是指内容丰富,这应当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高考作文内容往往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议论性说明性文章的,材料丰富就是旁征博引,理论引证、事实例子、类比事例、数字资料等等都比较多而确切有力。形象丰满主要是指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形象丰满或是人物形象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意境深远主要是针对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河北一考生的《到底是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别人呢?》,作者思路开阔以法拉第发现电磁波、哥白尼的“日心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齐桓公的“战胜于朝廷”,以及我国的四化建设等等为依据,材料丰富,说服力强,又具有时代特色,末段具有鼓舞性。海南一考生的《作家们的故事》文章用作家们多姿多彩的故事,对幸福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诠释。材料丰富典型,且没有堆砌之感,详略有致,叙议结合,文采涌动,是本文突出的特征。
九、标题引人入胜
高考满分作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阅卷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因此,考生一定要在文题上多下工夫,切不可将话题直接作为标题,简捷醒目有文采的题目方能快速攫住阅卷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题目应力求简洁凝炼,形象生动,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能展示文采,先声夺人。
可以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广东省的《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喻心灵为星空,语言为桥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生动形象。河南一考生的《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以青藤喻良言,新奇而贴切,形象地昭示了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高考满分作文。
化用古诗文。古文是中华五千年的精华所在,上海考生的《忙兮忙兮奈若何》标题由项羽的《垓下歌》中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典化翻新而来,给人一种幽默调侃的怪味感觉。文题所透露出的几丝茫然与无奈,正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强大磁力所在。河南一考生的《以人为鉴知得失》,化用古语,观点明确,意味深远,典雅而富有内涵。
有地方乡土气息。“爹”和“亲家公”两个词似乎从创造之日起就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河南一考生的《爹和亲家公的生意》却很有新意,两位老亲家之间还会有什么生意?标题新颖,引人入胜。
化用历史、文学素材。古有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今有江苏考生的《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论金陵十二钗之钗黛,以《红楼梦》两主人公为素材,分析了自己所追求的“山”“水”关系。见解独到,有不同寻常之处。《红楼梦》乃四大名着之一,福建一考生以《魂断大观园》为题目,格外引人注目。薛宝钗本来命运比林黛玉好得多,她为什么还魂断大观园呢?不同常人的观点,就是本文的亮点。
高考满分作文,揭示哲理。甘肃一考生的《我不是人》先目夺人,以故事的形式揭示出“看到别人,为了别人,我的生活才有了意义,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深刻道理。人人都知道“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河南一考生的《带上自信上路》对自信与成功的辩证关系做了更深一步的阐述,读来受益匪浅。
高考满分作文,此类作文标题新颖、别致,富有内涵当然技高一筹,足以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这就启发我们平时拟题时要多推敲,多润色,让题目首先成为亮点。
十、真情自然流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问世间“情”为何物?“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情”是生命之“真”,是爱、仁慈、悲悯……是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线,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
写文章也要想做到“感情真挚”,抒发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具体地说考生要注意以
下两“真”:一是“事真”:这点主要指记叙。事情中往往流露出感情,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要依照题意大胆想像),只要符合来源于生活就可以视为“真”。二是“理真”:这里主要指议论。人们常将“情”与“理”连在一起,称为“情理”。文章阐述的道理若想说服人、打动人,非有“情”的加入不可。因此,道理“真”有助于感情“真”。只有这样,“真挚”才能始终“真挚”。
如云南一考生的《父亲,我爱你!》字字情,声声泪,这是一篇饱含着父女深情的优秀散文,读来令人感叹嘘唏,热泪盈眶。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尤其是文中那些对父亲深情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福建一考生的《壮哉,猛士!》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为人、处世、人格魅力深深折服,钦佩不已,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溢着感人至深的情愫,自然而然,恰如其分地把真情实感流诸笔端。真实的情感深邃如海洋,广阔如天空,强烈地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博主按语】写出满分作文不仅得分高,也是写作者的一次难忘的快乐之旅。高考,时间紧,压力大,要写出一篇满分文实属不易。但不可否认的是,每年总有那么些孩子写出来了,又有那么些孩子留下了本可得满分却未得的遗憾。下面的十大技巧其实都是从过往的满分作文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从考生中来,到考生中去,相信更能给后来的考生以启示。
一、找最佳角度
1.准确审题。
首先要仔细研究作文命题,反复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进而明确写作的各种要求。
(1)分解试题:对作文试题作适当分解,以求对作文要求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不致因遗漏而偏离题意。一般来说,一篇作文试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个组成部分。当然,不是每年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组成的各个部分作准确、细致、全面的审理。只有这样,考生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找关键词:在上面三个部分中寻找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就像人的眼睛,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样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同时在寻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试题的各种要求都会变得简单明显,容易让考生在紧张的考试中把握。
(3)变隐为显:将试题中的隐含信息说破,使其变为明示信息。
(4)化大为小:在高考作文时,要选一条思路、一个角度,一旦选好了,就要一心一意走到底。也就是说,文章角度要小,就其一点,纵深开掘,把一人、一事、一物、一理写得深刻有力。
如北京一考生的《包容(三)》包容很大,需从小处落笔,包容很宽,需从巧妙处切入。本文从金鱼的老住户和新朋友的相互默认,红黄两色调和之后的温柔鲜丽说起,提出“生活中需要包容”,然后扩展升华。从而使主题深化。恰当的角度使得行文自然流畅,如泉水自然涌出,处处妙趣横生。广东一考生的《沟通隔膜的桥梁——语言》能准确审题,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通过记叙母女间发生的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道理:不使用语言去加强沟通,两代人之间就容易出现隔膜,产生矛盾;使用语言去沟通,这些隔膜与矛盾就容易消除。全文是切合题意的。
2.巧妙联想。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当代着名作家秦牧曾说:“联想的构成,在某一点上如同电路,有了电路,电才能通过,知识贫乏,线路就不能畅通了。”
东晋丞相谢安喜爱文学,善于清谈。一天,窗外纷纷扬扬地下着大雪,谢安与侄儿侄女一道欣赏雪景,不由诗兴大发,他想考一考侄辈的诗才,便指着窗外的大雪笑问:“白雪纷飞何所似?”侄子谢朗略一凝思说:“撒盐空中皆可拟”,侄女谢道韫从容不迫的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了谢朗的话说:“不好,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盐撒得满天都是?盐在空中马上就要落下来。用撒盐做比喻,能准确的表现大雪飞舞的动态吗?”而谢安听了侄女的话后,拍手大笑说:“好!好!风吹柳絮上云霄,正象雪花漫天舞,絮白似雪,雪轻若絮,这个比喻真是又形象又贴切。”这里谢朗把飘飘而落的雪花比作盐粒,谢道韫则把它比作柳絮。无论是盐粒还是柳絮,都是他们因看到眼前的雪花而想到的。这就是联想。
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以某一事物作为触发点,由此任意联想出与之有关的事物。在进行多向联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想的广度、深度和新颖度。
江苏一考生的《山水中走来的沈从文》我们不必猜测命题人在命这道题的时候,是否想到了沈从文先生;但是,我们可以说,用“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来比况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是最恰当不过了。本文作者联想到沈从文先生作为叙写的对象,本身就是一种眼光,一种睿智,一种对人与山水的独特感悟。江苏一考生的《人间四月天》,作者由话题“水的灵动”,联想到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水一般灵动的人生”、执着的爱以及富有独特色彩的生命永恒,对题意的理解自然、准确。
二、彰显个性魅力
考生在作文时应该凸现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泯灭自己的个性特征,只有讲究个性化,你的作文才是生动的,亲切的,引人入胜的。避免空洞的口号术语,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
“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意:
一、是要独具慧眼,在立意上求新,即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言他人所未言,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福建一考生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是一篇激情飞扬的为曹操“平反”之作,众人眼中的“白脸奸臣”,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一位才华盖世,无人能比的“治世能臣”,用什么方法为他昭雪呢?引人入胜。湖南一考生的《给孟母的一封信》寓言于谐,用反讽的方法揭示了触目惊心的家庭教育问题,虚拟“一个未来的母亲”站在世俗的角度,对孟母教导的种种行为给予“反驳”,读来让人发笑,但这笑绝不是轻松的笑,而是“含泪的笑”,它启示着我们不能仅仅去为了一点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家庭教育,从学习孟母开始。文章揭示了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些弊端。
二、是要独辟蹊径,在文章的结构和表达上求新。
比如以全新的形式组合全篇,以晓畅、鲜活的语言表达思想。福建一考生的《忠与义的交织——走近宋江》。好像一篇评书,对人物分析准确、独到。篇末又再次引用宋江的人生信条“生死至交一碗酒……”寄予了自己对人物的期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江留给后人无尽的深思。福建一考生的《春天的觉醒》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将我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了宋代,以故事的形式表面上记叙了一次战胜懈怠的春天之旅,实则写了苏轼由苦闷到觉醒,由寄情山水找回自我,摆脱枷锁的心情飞跃。这里的春天可谓一语双关。
三、可写出学生生活的“鲜味”来。
当今中学生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不要怕触及这些东西。不要把多彩多姿的当代学生生活“净化”掉。不要把年轻人的洒脱劲儿舍弃掉。只要机智地加以审视,灵活地进行张扬,就会有出乎意外的审美效果。如江苏一考生的《水的成长》,本文通过“水,就像孩子”和“山,就像父母”的比喻,予以了话题极富生活化的鲜活,而亲情、血缘关系的自然生发、联想,又使得话题思辨思想有了生命化色彩。全文以明快、活泼的语言,既完整地记叙了在父母关爱、呵护下儿女成长的过程,又极其形象地点出溪流渐渐汇入大海,有了“大山的沉稳,海水水色深蓝”的题意。
四、要注意书写标点规范。
“书写规范”不是指字体优美,而是指不写错别字和潦草字,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试卷中字形端正清楚很重要,书写时最好是笔尖不粗不细,颜色不深不浅,字体不大不小,全篇的字只要一笔一画写清楚即可。错别字也不可小看,虽然扣分有限,但多了会影响全篇。因此,拿不准的字尽量避开,书写时要小心谨慎。“标点正确”是指标点的使用要正确,合乎其表意功能,使语言更符合语法和修辞的习惯,因此标点的使用不能错、不能滥,不能少,尤其禁止一逗到底的现象发生。要做到这两点,平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至关重要,工整清晰美观的卷面会令阅卷老师爽心悦目,将使你的作文大大升值,助你高考取胜,反之,潦草脏乱的卷面会影响你的成绩。尤其是部分省份采用网上阅卷更应注意卷面整洁。
三、展现创新之美
清代诗人、画家郑板桥有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十九世纪英国诗人王尔德说:第一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是个天才,第二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是个庸才,第三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则是个蠢才。要激活自己的创新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变,变中求新。”黑格尔也说过:“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即由于它包括成熟的形式在内。”
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设立“有创新”的条目,目的正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或是见解新颖,或是材料新鲜,或是构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有个性特征。这些方面都是可能蕴涵“创新”因素的地方,在高考作文中凡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思路解析的地方,我们就必须给予重视和鼓励。
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这样说过:“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也是如此。只有时时处处将创新意识贯彻到写作中,才有可能写出内容和形式俱佳的作文。
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呢?重要的就是你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见其本质意义。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步深化、文章渐次深刻的一个过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精心打造首尾。你精心设计的有个性的“亮点”,你的精彩之笔,要尽量在文章的前头展示出来,不可遮遮掩掩,直到文章的末尾才露出姿容。要一“亮相”便获“满堂彩”,不能搞“图穷匕现”。河南一考生的《一把生锈的锁》,文章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自信随岁月逝去。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实实在在的锁,另一方面指心灵上的锁,生动形象。重庆一考生的《菊花飘香的时节》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旷远的画面,想象丰富,文情并茂,引人入胜。结尾两段升华主题,前后照应,行文自然流畅。
2.紧跟时代步伐。北京高职一考生的《时尚流行我心定》作者首先用“时尚”作为文章的开篇之语,继而用现实生活中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时尚”来阐述所谓的时尚。然后,旁征博引,列举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时尚生活。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有时代特色。江西一考生的《把“意见”刻录成光盘》,好就好在不落窠臼,采取网络搜索的形式,从而似乎出现了一个个画面感,历史和现实的例子就自自然然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搜索结果”就成了作者简短的点评,最后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本文的内容没有过人之处,出彩的就是它的形式。
3.敢于逆向思维。北京一考生的《包容(七)》中,大对小,厚对薄的包容容易理解,但微小对广博的包容,静止对流动的包容,沉默对喧嚣的包容,此种创意实在是独辟蹊径,非同一般。江苏一考生的《项王项王若奈何》,作者进行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历史之中,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对历史人物——项王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与诠释,也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主题:灵动的水可保持一片蔚蓝,灵动的智慧,可以造就一个英雄。
四、语言妙笔生花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光亮与否,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得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成为文章的魅力之所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贾岛锤炼语言的创作经验;“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指词语华丽,意荡神驰,而且还应指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一种“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境界。
王国维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在锤炼语言的道路上,必须历经艰难,方能迎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考察满分作文,其语言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富有个性。福建一考生的《照海倚天》描述一位“为人所倚赖,为人所唾弃,为人所敬佩,为人所鄙薄的名字——曾国藩。”以别样的笔调写下了历史任务别样的平生,角度独特,所见不同俗人。重庆一考生的《独上高楼》主题集中,不枝不蔓,充满想象。一唱三叹,诗意浓郁,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用词生动,语言畅达。最后画龙点睛,真是文采斐然。
2.整散结合。俗话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北京一考生的《包容(六)》一文句式变幻多姿,长短句、问句、陈述句相映成趣,表现出作者不凡的写作技能。重庆一考生的《诗人·明月·黄花》以两位诗人诗中的意象拟就两个小标题,统领全篇,串缀成文,使文章韵味十足,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感情哀婉缠绵。
3.蕴含哲理。河南一考生的《煮咖啡》用上好的咖啡粉比喻自我价值,用滚烫的热水比喻别人的忠告,主张两者结合,让咖啡杯散发出人性的芳香,论证周严,富于哲思。甘肃一考生的《走在你我他的世界……》不仅紧扣话题,而且具有哲思,引人遐想。词汇丰富,语言华丽,对话题主旨进行了富有诗情和哲理的阐述是这篇作文的突出特点。
4.旁征博引。福建一考生的《苏轼的赤壁》中,既有“洛阳朋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牵念,又有“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姿,文学色彩浓厚,体现出作者丰厚的古文功底。河南一考生的《信他,抑或信己?》一文中既有对唐太宗、齐王、孙中山的精道评说,又有“坐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展云舒。”“坎坷人生道,多一份坦荡情怀。”援引得当,彰显流溢文采。
五、行文展现才情
或是词语生动善于引用名言,或是句式灵活摇曳多姿,或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描写形象,或是文句有意蕴富含哲理,或是构思有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这些都是有文采的表现。可以这样理解,考生在行文中,只要有某一点闪光耀彩的地方,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以使他们在通顺的基础上所展示的各种语言风采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
如福建一考生的《至圣》中,“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至圣。”我们不得叹服小作者对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作的准确评论。试想如果平时作者不饱读文章,不对孔子生平事迹了如指掌,能写出这么精美的文字吗?
考生可将对生活的思考,读书的修养,写作的本领全面展示给阅卷老师。如将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主旨,将课外读到的名言名句、名人故事作为论据写入文章,将某文独到的构思“移植”到自己的作文里,将生动活泼、形象风趣的语言模仿到家,等等
如江苏一考生的《鱼的泪·水的心》他用朴素的、似乎不加修饰的笔触,叙写了爷爷奶奶“一生的吵骂生活”。但在这吵骂生活中,我们却看到了潜藏其中的浓浓的爱意。可以这样说,韩剧、言情小说中的那种“爱”,只是水面上灵动的波纹;而爷爷奶奶之间的那种“爱”,却是灵动的波纹所凝结成的深邃的蔚蓝。也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感悟。江苏一考生的《灵动与沉稳》全文语言直白,不加褒贬,在原汁原味的描述中诠释着作者对“灵动与沉稳”的感悟,表露着作者对这个敏感话题的鲜明态度。
六、文体不拘一格
高考作文,“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给予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形式上的创新也是“构思新巧”的较好体现,同时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个性也能得到展示张扬。有许多考生选择写散文、诗歌、小小说、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等等实话实说、实验报告、会议记录与名人对话、戏剧剧本、日记、医药说明等文体赢得了满分。一般要慎用,不会用的不要弄巧成拙,有的省份不提倡的不要撞枪口,有的阅卷老师也不太喜欢。这些不能不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应注意不要写成四不像。从具体的操作过程看要求考生:
考虑该话题最适合哪种体裁。河北一考生的《奔腾吧,黑马》以诗歌的形式,富有哲理的语言,阐述一匹黑马由平庸到一鸣惊人的成长历程,句式灵活,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甘肃一考生的《致和珅的一封信》这位考生选择了自由度较高的书信体,直接和人“对话”,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应该说,颇有几分胆识。用第一人称可以直抒胸臆,有利于真实感受的表述。文章内容也正好切合了话题。
要选择适合自己发挥的体裁。福建一考生的《上帝是公平的》运用诗文这中华五千年的精华,又注入现代人的活力,不拘不束,内容与时代接轨,有个性。江苏一考生的《我的自述》以童话的体裁,采用了独特的叙述角度,写的是“狗眼看人”,把一个虚伪、奸诈、贪婪的张局长,说成了沉稳、敦厚、廉洁的好干部;把他的贪污、腐化,说成是“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适合作者的写作风格。
河南一考生的《成长的历程》作者化己为鹰,以鹰的口吻讲述了一系列有关成长的小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阐述道理清楚,又新颖别致。河南一考生的《你就是一道风景》用散文化的形式,容纳了诗一般的语言,给人一种散文诗的感觉,清新自然。写出了新意。
七、立意务求深刻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思想深刻。高考作文鼓励见解深刻,并且是鼓励多种多样,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诗词如此,文章亦是如此。好的文章应有所兴寄,否则一望到底,则清如开水,淡而无味。
要善于感悟。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同学在观看同一个景物时,有的灵感顿生,有的却一片茫然;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中;在面临同一个题目时,有的思如泉涌,有的却木然无知:这就是感悟的差异。感悟能力强的人,耳聪目明,时时留心,处处在意,遇事敏感,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激发心中的情,写作富有“灵性”;感悟能力弱的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万事不感兴趣,一切无所用心,遇事迟钝,没有感慨,没有激情,没有见解,自然就会视写作为畏途。
如果想写出认识深刻的的文章来,就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要做到深思,就必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辩证分析,自己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如河南一考生的《自信和倾听》中,诠释自信与倾听,字字珠玑,描写深刻,让人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文词优美,分析透彻,刻画深入,笔风有力,让人心悦诚服。结尾更是点明主旨,耐人寻味。飘逸的行文中,却收获到了深刻的道理。河南一考生的《第四回》运用陡转、对比、照应等艺术手法,精心构筑情节,揭示主题。对待别人议论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两个有着相同遭遇的小人物的苦乐人生,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八、材料意象丰富
丰富即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是指内容丰富,这应当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高考作文内容往往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议论性说明性文章的,材料丰富就是旁征博引,理论引证、事实例子、类比事例、数字资料等等都比较多而确切有力。形象丰满主要是指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形象丰满或是人物形象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意境深远主要是针对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河北一考生的《到底是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别人呢?》,作者思路开阔以法拉第发现电磁波、哥白尼的“日心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齐桓公的“战胜于朝廷”,以及我国的四化建设等等为依据,材料丰富,说服力强,又具有时代特色,末段具有鼓舞性。海南一考生的《作家们的故事》文章用作家们多姿多彩的故事,对幸福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诠释。材料丰富典型,且没有堆砌之感,详略有致,叙议结合,文采涌动,是本文突出的特征。
九、标题引人入胜
高考满分作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阅卷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因此,考生一定要在文题上多下工夫,切不可将话题直接作为标题,简捷醒目有文采的题目方能快速攫住阅卷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题目应力求简洁凝炼,形象生动,拟题原则是“小”“准”“新”,能展示文采,先声夺人。
可以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广东省的《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喻心灵为星空,语言为桥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生动形象。河南一考生的《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以青藤喻良言,新奇而贴切,形象地昭示了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高考满分作文。
化用古诗文。古文是中华五千年的精华所在,上海考生的《忙兮忙兮奈若何》标题由项羽的《垓下歌》中的“虞兮虞兮奈若何”典化翻新而来,给人一种幽默调侃的怪味感觉。文题所透露出的几丝茫然与无奈,正是吸引读者阅读的强大磁力所在。河南一考生的《以人为鉴知得失》,化用古语,观点明确,意味深远,典雅而富有内涵。
有地方乡土气息。“爹”和“亲家公”两个词似乎从创造之日起就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河南一考生的《爹和亲家公的生意》却很有新意,两位老亲家之间还会有什么生意?标题新颖,引人入胜。
化用历史、文学素材。古有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今有江苏考生的《醉翁之意,不在山水之间也》——论金陵十二钗之钗黛,以《红楼梦》两主人公为素材,分析了自己所追求的“山”“水”关系。见解独到,有不同寻常之处。《红楼梦》乃四大名着之一,福建一考生以《魂断大观园》为题目,格外引人注目。薛宝钗本来命运比林黛玉好得多,她为什么还魂断大观园呢?不同常人的观点,就是本文的亮点。
高考满分作文,揭示哲理。甘肃一考生的《我不是人》先目夺人,以故事的形式揭示出“看到别人,为了别人,我的生活才有了意义,我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深刻道理。人人都知道“自信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河南一考生的《带上自信上路》对自信与成功的辩证关系做了更深一步的阐述,读来受益匪浅。
高考满分作文,此类作文标题新颖、别致,富有内涵当然技高一筹,足以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这就启发我们平时拟题时要多推敲,多润色,让题目首先成为亮点。
十、真情自然流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问世间“情”为何物?“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情”是生命之“真”,是爱、仁慈、悲悯……是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线,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
写文章也要想做到“感情真挚”,抒发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具体地说考生要注意以
下两“真”:一是“事真”:这点主要指记叙。事情中往往流露出感情,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而真实的事情不仅仅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它还包括作者的所想(要依照题意大胆想像),只要符合来源于生活就可以视为“真”。二是“理真”:这里主要指议论。人们常将“情”与“理”连在一起,称为“情理”。文章阐述的道理若想说服人、打动人,非有“情”的加入不可。因此,道理“真”有助于感情“真”。只有这样,“真挚”才能始终“真挚”。
如云南一考生的《父亲,我爱你!》字字情,声声泪,这是一篇饱含着父女深情的优秀散文,读来令人感叹嘘唏,热泪盈眶。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朴实无华,感人肺腑。尤其是文中那些对父亲深情的呼唤,一声声,一句句,重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
福建一考生的《壮哉,猛士!》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为人、处世、人格魅力深深折服,钦佩不已,文章字里行间充分流溢着感人至深的情愫,自然而然,恰如其分地把真情实感流诸笔端。真实的情感深邃如海洋,广阔如天空,强烈地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鸽屿
- 2021-03-27 07:20
是生的欲望和坚强的意志使登山者战胜了风暴,活了下来。从古到今,没有哪一个人能不经历挫折和失败。相反,人们正是在不断地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我记得有一个名人说过如果生活只有晴空丽日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总而言说挫折与人相伴。
而挫折是在于态度,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结果。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三种人,第一种是胆怯、懦弱的人。第二种是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第三种是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向困难发出挑战,不达目的不罢休。我们应该学习第三种态度因为这样可以从而获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而挫折是在于态度,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结果。面对困难和挫折,有三种人,第一种是胆怯、懦弱的人。第二种是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第三种是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们勇敢地面对挫折,向困难发出挑战,不达目的不罢休。我们应该学习第三种态度因为这样可以从而获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