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计算入伏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6 11:07
- 提问者网友:绫月
- 2021-03-06 00:29
怎么计算入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冷風如刀
- 2021-03-06 01:33
问题一:入伏怎么算 按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从夏至后算起,共30天--40天。问题二:数伏是怎么算的,它的来历是什么?从哪天开始数伏? 俗语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初伏的第一天,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热耿一段时间。“数九”是从冬至算起,而对于“数伏”来说,每年的初伏起始日却总在变化,其依据“干支纪日法”推算得出。
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问题三:每年入伏入九的开始是怎么算出来的? 因此规定,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为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的时间却不尽相同,当夏至与立秋节气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订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第四个庚日起的中伏到末伏有时10天,有时是20天,去年的中伏就有20天
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问题四:入伏怎么算,一伏几天 ”伏天“ ,是中国人形容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日子。”伏“ 就是 ”潜伏“ 的意思,潜伏着 ”寒冷“ ,伏天一过,天气就开始转凉了。这很符合国人的 ”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 的辩证法。
古书上讲 : ”清明距冬至一百零五日,入伏在夏至第三庚“ 。
从夏至的那一天往后数,到了第三个 ”庚日“ 就是初伏的第一天,初伏一共 10 天。
立秋后的第一个 ”庚日“ 是三伏的第一天,三伏一共 10 天。
初伏和三伏之间的日子,就是 二伏 了。有的年份是 10 天,有的年份是 20 天。2012 年的二伏是 10 天,今年的二伏是 20 天。
怎么知道 ”庚日“ 呢?这就必须查阅 《万年历》 ,一目了然。..问题五:入伏怎么算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什么叫“三庚”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参考资料:二十四节气集锦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问题六:入伏是怎么算 因此规定,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为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的时间却不尽相同,当夏至与立秋节气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第四个庚日起的中伏到末伏有时10天,有时是20天,去年的中伏就有20天
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问题七:冬季进九,夏季入伏一般是怎么算的 农历中数“九”是我国习惯用的杂节。进入冬至就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它以冬至日为起算点,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按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历书上还规定:“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即第三伏)开始的日子。
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
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顶,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像白鹤一样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华北地区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泻水不流;三九四九破冰石臼;五九四十五,飞禽当空舞;六九五十四,篱笆出嫩刺;七九六十三,出门把衣袒;八九七十二,黄狗躺阴地;九九八十一,犁牛一齐出。问题八:天文学家怎样计算入伏日期和伏天的日期 对于偶数年,用21减去年份的后两位数除以4所得商的整数即是入伏日期;对于奇数年,必须在结果中再加5;而所得结果如果在 “入伏区间”之外,则应加10或减10,使其落在11至20区间之内。
一般来说,入伏日在7月18日以后(含18日)的年份伏期为30天,一个中伏;入伏日在7月17日以前 (含17日)的年份,伏期为40天,两个中伏 (今年和去年都是)。这种规律只有极少数年份例外。 周润健
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问题三:每年入伏入九的开始是怎么算出来的? 因此规定,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为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的时间却不尽相同,当夏至与立秋节气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订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第四个庚日起的中伏到末伏有时10天,有时是20天,去年的中伏就有20天
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问题四:入伏怎么算,一伏几天 ”伏天“ ,是中国人形容一年之中最热的一段日子。”伏“ 就是 ”潜伏“ 的意思,潜伏着 ”寒冷“ ,伏天一过,天气就开始转凉了。这很符合国人的 ”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 的辩证法。
古书上讲 : ”清明距冬至一百零五日,入伏在夏至第三庚“ 。
从夏至的那一天往后数,到了第三个 ”庚日“ 就是初伏的第一天,初伏一共 10 天。
立秋后的第一个 ”庚日“ 是三伏的第一天,三伏一共 10 天。
初伏和三伏之间的日子,就是 二伏 了。有的年份是 10 天,有的年份是 20 天。2012 年的二伏是 10 天,今年的二伏是 20 天。
怎么知道 ”庚日“ 呢?这就必须查阅 《万年历》 ,一目了然。..问题五:入伏怎么算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什么叫“三庚”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热的中间潜伏着寒冷的因素,当初起名“伏”是很科学的。
参考资料:二十四节气集锦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问题六:入伏是怎么算 因此规定,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为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的时间却不尽相同,当夏至与立秋节气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第四个庚日起的中伏到末伏有时10天,有时是20天,去年的中伏就有20天
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问题七:冬季进九,夏季入伏一般是怎么算的 农历中数“九”是我国习惯用的杂节。进入冬至就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它以冬至日为起算点,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按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历书上还规定:“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即第三伏)开始的日子。
人说“冷在九、热在伏”,数九虽冷,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也冷得不一样:
黄河中下游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江南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顶,篱头吹筚篥(古代的一种乐器,意指寒风吹得篱笆噼噼响声);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鹭宿(晚上寒冷像白鹤一样蜷曲着身体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袖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
华北地区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泻水不流;三九四九破冰石臼;五九四十五,飞禽当空舞;六九五十四,篱笆出嫩刺;七九六十三,出门把衣袒;八九七十二,黄狗躺阴地;九九八十一,犁牛一齐出。问题八:天文学家怎样计算入伏日期和伏天的日期 对于偶数年,用21减去年份的后两位数除以4所得商的整数即是入伏日期;对于奇数年,必须在结果中再加5;而所得结果如果在 “入伏区间”之外,则应加10或减10,使其落在11至20区间之内。
一般来说,入伏日在7月18日以后(含18日)的年份伏期为30天,一个中伏;入伏日在7月17日以前 (含17日)的年份,伏期为40天,两个中伏 (今年和去年都是)。这种规律只有极少数年份例外。 周润健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