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土地面积是多少,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用地面积是多少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2 18:36
- 提问者网友:献世佛
- 2021-05-01 19:11
德国土地面积是多少,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用地面积是多少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往事埋风中
- 2021-05-01 19:30
中国农业地理(agrogeography of China) 中国农业生产具有明显
的地域差异性。为了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必须充分认识各地
区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
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是:
①光热条件优越,地带性差异显著。中国国土共跨有8 个温度带,各地
带温度条件不同,宜种农作物种类及熟制差别很大。但除高寒气候(青藏高
原大部)外, 76. 5 %的地区温度条件均较优越。夏半年大部分地区均可种
植各种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的种植北界为世界最北。暖温带及以南地区农
作物均可复种(见中国的气候、中国土地资源)。
②水资源丰富而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水土资源不平衡,给农业带
来重大影响。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和西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约各
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东南部地区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极有利于植物生长。
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降水不足,农业
必须依靠灌溉。这就限制了农林业的发展,大部是草原和荒漠,成为天然的
牧业地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国82.4%,而耕地仅占全
国38%;北方黄淮海流域耕地占全国37%,而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6.6%。
③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2/3,平地只占1/3。山地
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利用方式,方可发挥其生产
潜力。特别是中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的丘陵山地,全部位于多雨湿润地
区,为世界所罕见,有发展林特产等多种经济的潜力(见江南丘陵、东南沿
海丘陵)
④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
变化尤大。旱涝威胁交替出现。冬季寒潮降温可影响到海南岛。春秋低温也
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冰雹、干热风及沿海地区的台风等,对部分地
区的农业也有重大影响(见中国的寒潮、中国的台风、中国的干热风、中国
的冰雹)。
⑤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配合不甚协调,各有利弊。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
土壤肥力高,气候不甚干旱,但气 温较低,生长期短,易受寒害。华北地区
平原广阔,夏暖冬寒,水资源不足而变率大,旱涝碱面积较大。南方地区温
度条件好,水源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但丘陵山地比例大,耕地较少,降
水变率大,易受洪涝威胁。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
富,夏季温度高,但严重干旱缺水,沙漠、戈壁和盐碱地分布很广。青藏地
区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度为全国之冠,但气候寒冷,生长期短。
社会经济条件 由于各地区在农垦历史先后、民族生活习惯、人口密度、
工业交通城市分布及不同时期国民经济需要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别,往
往在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农业特点。黄河中下游的中原
地区,农垦历史已超过3000 年,而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则不过一二
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两地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差别显著。藏、蒙古、哈萨克、
塔吉克等族是长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而汉、维吾尔、回族等则长期习惯以
农为主。这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区,基本上也就是牧区和农区的所在地。朝鲜
族擅长种植水稻,东北地区的水稻分布区过去往往就是朝鲜族分布区。人口
密度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保证程度和农产品的需要程度,从而影响土地利用集
约程度和作物布局。全国大面积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并不在地处热带、人
口较稀、灌溉不发达的海南岛和西双版纳,而却在人口稠密、灌溉发达的珠
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全国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往往即为人
口最稠密地区。这同劳力充裕、......余下全文>>
的地域差异性。为了因地制宜地实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必须充分认识各地
区自然、经济条件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
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中国农业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是:
①光热条件优越,地带性差异显著。中国国土共跨有8 个温度带,各地
带温度条件不同,宜种农作物种类及熟制差别很大。但除高寒气候(青藏高
原大部)外, 76. 5 %的地区温度条件均较优越。夏半年大部分地区均可种
植各种喜温作物。水稻、棉花的种植北界为世界最北。暖温带及以南地区农
作物均可复种(见中国的气候、中国土地资源)。
②水资源丰富而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特别是水土资源不平衡,给农业带
来重大影响。东南部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和西北部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约各
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东南部地区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极有利于植物生长。
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森林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西北部地区降水不足,农业
必须依靠灌溉。这就限制了农林业的发展,大部是草原和荒漠,成为天然的
牧业地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河川径流量占全国82.4%,而耕地仅占全
国38%;北方黄淮海流域耕地占全国37%,而河川径流量仅占全国6.6%。
③山地显著多于平地。山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2/3,平地只占1/3。山地
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要求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利用方式,方可发挥其生产
潜力。特别是中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的丘陵山地,全部位于多雨湿润地
区,为世界所罕见,有发展林特产等多种经济的潜力(见江南丘陵、东南沿
海丘陵)
④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
变化尤大。旱涝威胁交替出现。冬季寒潮降温可影响到海南岛。春秋低温也
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此外,冰雹、干热风及沿海地区的台风等,对部分地
区的农业也有重大影响(见中国的寒潮、中国的台风、中国的干热风、中国
的冰雹)。
⑤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配合不甚协调,各有利弊。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大,
土壤肥力高,气候不甚干旱,但气 温较低,生长期短,易受寒害。华北地区
平原广阔,夏暖冬寒,水资源不足而变率大,旱涝碱面积较大。南方地区温
度条件好,水源充沛,植物生长发育快,但丘陵山地比例大,耕地较少,降
水变率大,易受洪涝威胁。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
富,夏季温度高,但严重干旱缺水,沙漠、戈壁和盐碱地分布很广。青藏地
区地势高,太阳辐射强度为全国之冠,但气候寒冷,生长期短。
社会经济条件 由于各地区在农垦历史先后、民族生活习惯、人口密度、
工业交通城市分布及不同时期国民经济需要等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别,往
往在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农业特点。黄河中下游的中原
地区,农垦历史已超过3000 年,而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则不过一二
百年甚至只有几十年,两地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差别显著。藏、蒙古、哈萨克、
塔吉克等族是长期从事畜牧业的民族,而汉、维吾尔、回族等则长期习惯以
农为主。这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区,基本上也就是牧区和农区的所在地。朝鲜
族擅长种植水稻,东北地区的水稻分布区过去往往就是朝鲜族分布区。人口
密度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保证程度和农产品的需要程度,从而影响土地利用集
约程度和作物布局。全国大面积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并不在地处热带、人
口较稀、灌溉不发达的海南岛和西双版纳,而却在人口稠密、灌溉发达的珠
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全国粮食单产最高的地区,往往即为人
口最稠密地区。这同劳力充裕、......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