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4 16:04
- 提问者网友:兔牙战士
- 2021-11-24 11:42
怎样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醒三更
- 2021-11-24 13:16
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知道这句话,因为我们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和希望,我们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提起独具色彩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人立刻会想起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和韵味。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等多重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2004年端午节,曾有媒体报道,韩国准备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后遭到很多人反对。今年端午节又有记者随机调查了一些大学生,几乎没有几个人能说出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大家对于端午节的所有印象似乎只停留在纪念屈原和吃粽子上,而对哪一天是端午节,踏青、喝雄黄酒以及赛龙舟等活动甚至一点概念都没有。
相反,很多“现代人”十分推崇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洋节日,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其“时尚”和“现代”。近年来讲洋话、喝洋酒、买洋车、过洋节、着洋装、取洋名甚嚣尘上,甚至有些人恨不得把自己的毛发、肤色乃至五脏六腑都统统脱胎换骨、变成“洋”的才过瘾。种种现象,不禁让人疑惑: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将保留多久?会不会在将来被某些国家“抢”走、“偷”走?同时又令人担心,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试问:
我们大学生到底怎么了,
我们很多中国人民到底怎么了?
我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没有特别推崇西方节日,但是我对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不怎么了解,也没什么兴趣了解。我们学校是一所理工科学校,完全是偏向于工科,学校里到处是实验室,散发了浓重的工科味道,缺乏了人文气息。我是一名理工科大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自己的选修课和思想政治课外就没有其他的人文课程了。作为一个大学,孔子《大学》里的开篇句就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开篇句中所谓的“德”就是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德性。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是需要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灌输和融入,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包括各种礼仪、德性、人品等,学校的不重视就会造成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漠,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去。
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总是喜欢崇洋媚外,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在麦当劳,肯德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物质氛围下长大的,对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常识也不知道。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个人传统文化的网络,提升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自觉”。
面对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主动适应,积极创造。传统必须同现时代想结合,我们应当从传统与创造的结合中看待未来。按现代的认知和需要来诠释、创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很大部分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虽然有些民族文化有点和现时代不相吻合,但是我还要保留和继承,因为他们有自己存在的文物价值,及其所引发的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当前西俗东渐的潮流中,我们对待外来文化要保持理性的“文化自我”。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逐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恐慌,发出各种对外来文化抵制的呼声。我们追求的是文化的多元发展,尽力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主流的基础上实现与各外来文化的优势互补与和谐共生。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是不同地理环境的造化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民族存在的证明和延续的血脉。文化又是世界的,具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硕果。很多外国人都知道中国的瓷器、陶器、书法和雕塑;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办公室里,挂着中国宋代仕女图,摆着中国古老的青铜器。这说明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美的和有生命力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韩国的做法说明传统文化在其他国家得到了高度的认知,文化本来就是世界共享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高度上的。事实上,洋节之所以被一些人崇尚,正是由于背后有文化在支撑着。端午节会不会被别人“端”走,应该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我们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和学习外来文化,如何通过文化的交流和创新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
发展文化,必须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革故鼎新、兼收并蓄,也必须在承认文化多样化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我们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和学习外来文化,少不了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扬弃,扬弃不等于因循和照搬照抄,也不等于遗弃和全盘否定,文化是在交流中得到传播、在创新中得到继承的。文化交流,必须依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底蕴,面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激荡,东西合璧、交相辉映、通递共享、求同存异,融铸出优秀文化。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实践,面对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合理整合,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批判继承、创造转化,打造出新型文化。
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吧: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当代的一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知道这句话,因为我们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和希望,我们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提起独具色彩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人立刻会想起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和韵味。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等多重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
2004年端午节,曾有媒体报道,韩国准备将端午节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最后遭到很多人反对。今年端午节又有记者随机调查了一些大学生,几乎没有几个人能说出端午节的相关习俗。大家对于端午节的所有印象似乎只停留在纪念屈原和吃粽子上,而对哪一天是端午节,踏青、喝雄黄酒以及赛龙舟等活动甚至一点概念都没有。
相反,很多“现代人”十分推崇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洋节日,仿佛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其“时尚”和“现代”。近年来讲洋话、喝洋酒、买洋车、过洋节、着洋装、取洋名甚嚣尘上,甚至有些人恨不得把自己的毛发、肤色乃至五脏六腑都统统脱胎换骨、变成“洋”的才过瘾。种种现象,不禁让人疑惑: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将保留多久?会不会在将来被某些国家“抢”走、“偷”走?同时又令人担心,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试问:
我们大学生到底怎么了,
我们很多中国人民到底怎么了?
我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没有特别推崇西方节日,但是我对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不怎么了解,也没什么兴趣了解。我们学校是一所理工科学校,完全是偏向于工科,学校里到处是实验室,散发了浓重的工科味道,缺乏了人文气息。我是一名理工科大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自己的选修课和思想政治课外就没有其他的人文课程了。作为一个大学,孔子《大学》里的开篇句就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开篇句中所谓的“德”就是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德性。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是需要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灌输和融入,大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包括各种礼仪、德性、人品等,学校的不重视就会造成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漠,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去。
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总是喜欢崇洋媚外,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在麦当劳,肯德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物质氛围下长大的,对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有的甚至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些常识也不知道。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个人传统文化的网络,提升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自觉”。
面对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主动适应,积极创造。传统必须同现时代想结合,我们应当从传统与创造的结合中看待未来。按现代的认知和需要来诠释、创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很大部分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虽然有些民族文化有点和现时代不相吻合,但是我还要保留和继承,因为他们有自己存在的文物价值,及其所引发的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当前西俗东渐的潮流中,我们对待外来文化要保持理性的“文化自我”。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逐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恐慌,发出各种对外来文化抵制的呼声。我们追求的是文化的多元发展,尽力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主流的基础上实现与各外来文化的优势互补与和谐共生。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是不同地理环境的造化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民族存在的证明和延续的血脉。文化又是世界的,具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硕果。很多外国人都知道中国的瓷器、陶器、书法和雕塑;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办公室里,挂着中国宋代仕女图,摆着中国古老的青铜器。这说明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美的和有生命力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韩国的做法说明传统文化在其他国家得到了高度的认知,文化本来就是世界共享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高度上的。事实上,洋节之所以被一些人崇尚,正是由于背后有文化在支撑着。端午节会不会被别人“端”走,应该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我们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和学习外来文化,如何通过文化的交流和创新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
发展文化,必须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革故鼎新、兼收并蓄,也必须在承认文化多样化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我们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和学习外来文化,少不了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扬弃,扬弃不等于因循和照搬照抄,也不等于遗弃和全盘否定,文化是在交流中得到传播、在创新中得到继承的。文化交流,必须依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底蕴,面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相互激荡,东西合璧、交相辉映、通递共享、求同存异,融铸出优秀文化。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实践,面对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合理整合,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批判继承、创造转化,打造出新型文化。
让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吧: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