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般若菠罗蜜多心经》内容

答案:4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6 04:37
要完整的。谢谢
最佳答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译本截至清就有七种。以下是唐代三藏法师玄奘的译本,它在中国最为盛行: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全部回答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众,而共围绕。

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时观自在菩萨,在佛会中,而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观见五蕴自性皆空。

尔时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法门,乐欲修学者,当云何学?」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听,为汝宣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法门者,当观五蕴自性皆空。 何名五蕴自性空耶?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於空,空无异於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 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净、无增长、无损减。 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意识界。无无明、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无所得,亦无无得。舍利子,由是无得故,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密多相应行故,心无所着,亦无罣碍。 以无着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妄想,究竟圆寂。所有叁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 是故应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广大明,是无上明,是无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恼,是即真实无虚妄法。 诸修学者,当如是学。我今宣说般若波罗密多大明曰: 怛吔他 唵 揭帝 揭帝 播罗揭帝 播罗僧揭帝 冒提莎贺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密多明句,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

尔时世尊,从叁摩地安详而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说,如是如是。般若波罗密多,当如是学。是即真实最上究竟。一切如来亦皆随喜!」。

佛说此经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并诸苾刍,乃至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 摩呵 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 (全三卷)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

  佛说 摩呵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 中卷

尔时,如来在大雷音宫,遥闻菩萨演说上经,即舍涅磐相,腾身虚空, 来投菩萨所在,化一长老,杂大众中,手持优钵曲云,视花微笑。 长老于大众中起,合掌白言,菩萨,佛何以得空五蕴。

曰,以照故,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以行深观故,以自在观故, 故得涅磐,得开一切微妙门,一切救苦难,一切真实不虚。 法究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布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业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果如是如是,乃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乃真五蕴皆空时,不落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名曰诸法空相。

如来能隐能现,无往无来,能以芥子包纳三千大千世界,能行止坐卧,无异常人。 隐则慧眼不能睹,现则肉眼不能翳,无死无生,万劫圆明。 吾不得而名,强名之曰金刚,尊其号曰如来。

尔时,长老复白,世有善男子,善女人,依阿舍慧达岸无讹。

菩萨曰,善哉善哉,是有发大信咒,发大慧咒,发大戒力咒,发无上定力咒, 一切邪魔脱离咒,一切吉神拥护灾难消亡福田利益咒,是乃如来口授功德不可思议。 舍利子,乐依般若波罗蜜多者,谦持此咒曰: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旦者他,安,加罗伐哆,罗加伐哆,罗加伐哆,梭呵。

++++++++++++++++++++++++++++++++++++

  佛说 摩呵般若波罗蜜多 心经 下卷

是时,菩萨在大罗刹国紫金殿内,演说多心经已,复告诸舍利曰,昔我作王子时, 即对佛发愿,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众生,不闻正道,不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誓不成佛。何以故,一切众生,皆可得道,其心即佛。

舍利子,汝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阿得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知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非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大德不德,大明不明,大勤若惰,大净若污。

舍利子,我今授汝密咒,名曰密咒,即非密咒,是亦密咒。 能除一切苦,即非能除一切苦,是亦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难,即非能除一切难,是亦能除一切难。何以故, 成法非法,法会于心,心融于法,法忘其法,法无其法,乃为****,得渡众生。

舍利子,彼岸无岸,强名曰岸,岸无成岸,心止即岸。 是故如来无定相,无往亦无来,

舍利子,汝知如来有慧剑否,无也,如来依般若波罗蜜多也。

菩萨曰,否,如来有慧剑,有戒刃也,如来无慧剑,无戒刃,不识般若。 何以故,般若即般若,卫之则存,瞩之则明,存而明之,道假以成。

于是乃说大圆满般若波罗蜜多心咒。咒曰:

安,佛罗阑牢连楼,萨哆蜜波耶,阑牢连楼,阑阑阑,哩尼耶,吻奈, 喝喇阑〔〕,喝喇喝喇阑〔〕,安,安,嘛尼叭弥哄,俞萨洼奇,哆答答, 怖叉萨波,安,委味尼夷,托波托波,悉律律,安,吐罗吐罗,安,安,安, 摩呵般若波罗蜜多梭呵。 (注意:〔〕:形似:介+齐,发声不详)

心经全文并注解 这样会更好的理解

【(摩诃)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常念《心经》。

「摩诃」是梵文,就是大。 佛说的「大」这是一个绝对的大。平时我们说的是相对的「大」,如这个火炉和房子比,说房子大,房子和楼比,它又小了。世间上哪有什么大小,小的就是大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对的,而这个大不是比较的,是绝对的,下文的「多」、 「胜」也有类似的意思。

「般若」也是梵文,我们可以把摩诃般若翻成智慧,把[摩诃般若]翻成大智慧。但这很勉强。世智辩聪是我们学佛的八种障难之一!经中的智慧,是一种怎么能够了悟实相,契入证入实相的智慧。

「波罗蜜多」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觉悟正道,永离苦趣,证入涅槃,这是彼岸。

「心」,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二者,心是指明当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个真心,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我。任何一个众生,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佛一样的德相。这是我们的本心。众生只是睡着了,正在做梦,种种颠倒。你把梦醒了,叫醒你,一醒就完事了。

「经」是通名,可见经题概括很深的意思。

经文注解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可指观世音菩萨。这里的 「观自在菩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的菩萨,不一定指观世音。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深般若波罗蜜,加一 「深」 字就分别于小乘也能修习般若,而是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

「照见五蕴皆空」

「照」 ,有心叫作想,无心就叫作照。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五蕴」 蕴是指“类、堆”。 佛把世间一切事物总分为五蕴(五类),分别是:色、受、想、行、识。

「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

「受蕴」我们现在看见了风扇,看见有一台风扇,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

「想蕴」就是种种思想。

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

「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

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五蕴皆空],五蕴没有任何一蕴不是空。也就是说世间事物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 “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佛认为人世间充满了苦, 而人生最基本苦有 [八苦] ,即:生、老、病、死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很盛,荫盖了你,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显现,因此你有烦恼,这是苦的根本。)。如何去除这些苦,得到真正的自在是佛法的根本目的。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世间事物,了达五蕴并非实有,当体即空,因此能「度一切苦厄」。

以上是经的总纲,下面依此广释。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

[色] 指「五蕴」中的 「色蕴」, 指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也就是平时说的[物质]。

「色不异空」后四句都是说色(物质)和空是等同的。

佛为什么说世间的物质都是[空]的呢?

佛学认为物质都是由更小的元素组成的。和物理学上说的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道理类似。如一台风扇,你可以把它拆成电动机,底座等部件,而些部件是由不同的分子原子组成的。这样分解之后你发现里面不存叫“风扇”的东西。 风扇之所以被称为“风扇”不是因为里面的原子分子有风扇的特性, 而是因为这些分子原子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了一个具有送风这样一个功能的东西, 而这个规则(因缘)外在地决定了它是“风扇”, 其实本没有被称为“风扇”的本体,如果把这个风扇熔化了,用同样的成份,工人可以做成水桶或台灯。 根据这样的道理,佛说物质是“空”的。 显然这个“空”不是指现在科学上说的“真空”,而是指物质没有主宰的本体、没有不变的实质。

请参看另文解释「色即是空」。

为什么同样的意思要重复四次?原来这四句是对不同的人说的。

「色不异空」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著世间的物质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让你破除这样一个执著。

第二句[空不异色]是对小乘佛僧说的,他们证了空,却执著空,空成了被执著的东西。这是提醒空也是色,故说「空不异色」。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这两句是对菩萨说的。菩萨圆融无碍,所以对他们来说[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色空不二。

「五蕴」中[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受])的也都是空,所引起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识])当然也是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大士再唤舍利子,并进一步开示说, 这一切诸法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没有五蕴。

佛说的「法」是一切事物,有形的、无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体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眼耳鼻舌身]是人用来感知色蕴的器官,[意]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这六样合称为 [六根],一句合起来代指五蕴, 前面加个”无“,就是说五蕴皆空。

[色声香味触]分别对[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内容。也代指色蕴,「法」是一切事物。这六样称 [六尘]。前面加个”无“字,还是说五蕴皆空。

[六根]加上[六尘]为 [十二入]([十二处]),所以这句也可以指[十二入皆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句话代表十八界皆是空。 [界]是界限、区别、种类。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尘又成六界,眼识到意识是六识,又成六界,共成 [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上面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无,破人我执,叫做为[凡人法] 。也就是告诫凡人的。

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起,下面的是说给修佛僧的道理,破法我执,为[圣人法] 。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文中的[无明]和[老死]是 [十二因缘]中的两个,因为十二因缘全部内容太多,摘了这两个出来作为代表整个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的是因果轮回。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教导我们,破除十二因缘的法执。

参考:关于佛学十二因缘内容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苦谛]。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集谛]。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灭谛]。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道谛]。

小乘佛教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智]指[四智]。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得]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可译作「无上」, 「三藐三菩提」译为「正等正觉」。合称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所证的最高无上之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所谓新成只是恢复原来的本有,若有新得,就会有所增。经中前已示明「不增不减」,所以「无得」。「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总结以上五蕴等皆空的理由。

这里从西藏本补充一句做为参考。「是以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就是通常说的“菩萨”的全称。指立志解救众生,要自觉觉他的人。观世音就是一位菩萨。

菩萨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就心无挂碍。

菩提萨埵是以无所得故,因为无所得故,你就无求无为。你无求无为,才能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时时观照眼前的万事万物当体就是空。如梦中物,梦中见老虎真实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实完全是虚妄,用不着害怕,对于一切都应这样对待。若离妄念还有什么牵挂障碍。故经曰:「心无挂碍」,也就自然「无有恐怖」了。

无有恐怖,就自然「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颠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

[凡夫的四倒]是把不净的当干净的,把无常的当作常(就是把变化的当作永恒不变的),把无我的当做我(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认为自己焉能主宰自己。其实都是业缘牵引,根本无我。),把苦当做乐。

[梦想]即是妄想。

观照纯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这就叫做[究竟涅槃]。[涅槃]之义是寂灭,或翻圆寂。因般若才能从无量烦恼中得到解脱。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佛。

不但是菩萨依般若而修,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无上之正觉。

至于以前一直讲「无得」,此处突然出现佛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正显中道,无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无得,佛不作是念,认为自己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密咒为什么称为[密],因它的奥义不是众生的思维所能了达。般若也正是这样,「众生之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此两者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用咒来形容赞叹般若。故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为同具无比的妙用;是「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无上咒」,因都是以实相为体;是「无等等咒」,因为般若与咒同是一心,无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诸法,令它们同归实相正印。故知咒与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前经文是显说,观自在菩萨指出般若即咒,此处经文是咒,乃是密说,指示咒即般若。所以本经显密圆融不可思议。即有言说又有离言说。可是无言说中,正说般若[妙法];有言说中,正含无边[密义]。所以蕅益大师说,此咒「正以不翻为妙」。

总之,咒最好是不解释,因为你解释,只是把咒中无量的意思中说出一两个,反而是局限了。你现在要体会本经,从有说到无说,从显到密,到[离开一切思想],[离开一切含义],就更殊胜。所以不需要解释。因为它巧妙就是从有说的文字到无说,从可思议到不可思议,从显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来,通通变成可以理解的东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禅宗往往单提一句无意味的话头,也就是离开你现在这些思想、这些道理,叫你体会你本来面目,你的本性,你本来的妙明真心,所以密咒同样也是如此。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结婚后老婆就一定要做饭给老公吃吗,不做可以
丽君综合商店在什么地方啊,我要过去处理事情
为什么我的控制面板上没有声卡的安装提示而我
为什么玩三国无双5会卡
沙拉酱怎么做?
万圣节限定大树多少钱,lol万圣节大树皮肤多少
词根vis表示什么啊?
新笔记本不插电源时上网,屏幕就闪跳,是什么
ipad太鼓达人要往里面添加歌曲除了用ifunbox
固定拨号 PIN2 的问题
厦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
赣州市江西财经大学EMBA同学联谊会怎么去啊,
有什么好方法调节心情?
我的五十一级,狂怎么封了
生命科学工作站在哪里啊,我有事要去这个地方
推荐资讯
敬神锦旗用语
怎么注销扣扣农场和扣扣停车场
鼎什么部首,充字的偏旁部首是什么
铜钱这个是什么意思?
稿纸的意思,稿纸下的字母和数字代表什么
Flash播放不起来是少了什么插件?
文明的反义词是??
我的魔兽争霸冰封王座点击它 出来一个框 打不
华硕EAHG4670酷翼版多少钱?
有什么长高的好办法
玫瑰小镇.帮好友浇水100次.
现在名山奶粉搞促销吗?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