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 统计学基础 刘美荣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课后习题答案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4 00:21
- 提问者网友:浪荡绅士
- 2021-01-03 15:42
是课后 习题与实践训练 的答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人间朝暮
- 2021-01-03 16:27
第1章 总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B 5.D 6. D 7. A 8.D 9. B 10. D 11. A 12. A
二、多项选择题
1. ADE 2. BCE 3. BCDE 4. CDE 5. ACDE
三、判断题
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2章 数据收集与整理
一、单选题
1 B 2B 3C 4 C 5 C 6D 7 C 8 D 9 D 10 A 11 B 12D 13 B 14 B 15B 16B
二、多选题
1 ABCD 2 ABC 3 ABCD 4 AC 5 ACD 6 ABD 7 ABD 8 ACD 9 AC 10 BCD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名词解释
1、普查: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全面调查主要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普查的目的在于收集那些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其他统计调查方式收集的统计数据
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随机原则的要求,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构成样本,并依据样本信息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3、品质分布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分布数列,称为品质分布数列,简称品质数列。品质数列由各组名称和次数构成。
4、变量分布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叫变量分布数列,简称变量数列。变量数列由各组变量值和各组次数构成。
5、累计次数分布:累计次数分布是将变量数列各组的次数和频率逐组累计相加而形成的次数分布,它有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两种计算方法。
五、简答题
1、答:统计数据收集的原则有完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报告法、询问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几种。
2、答:一个完整的调查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拟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和方法。
3、答:(1)问卷上所列问题应该都是必要的,可要可不要的问题不要列入;
(2)所问问题应是被调查者熟悉且易于回答的,避免出现被调查者不了解或难以回答的问题。回答全部问题所用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半小时为适宜;
(3)问题要提得清楚、明确、具体、简短;明确问题的界限和范围,问句的词义要清楚;避免引导性问题或带有暗示性问题的出现。
(4)属于年龄、收入等私人生活问题,最好采用间接提问的方法。
(5)问卷上所拟答案要有穷尽性,避免重复或相互交叉。
(6)问卷纸张质地要良好,不宜破损,字迹印刷清晰,留作填写说明的空白处要大,页数较多时要装订成册。
4、答:(1)制定统计整理方案。(2)审核、纠正统计数据资料。(3)进行科学的统计数据分组与汇总。(4)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
5、答:(1)统计分组可以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2)统计分组可以研究现象的内部结构。(3)统计分组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6、答:(1)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分组标志。(2)根据事物内部矛盾选择反映事物本质的分组标志。(3)根据被研究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选择分组标志。
7、答:(1)将原始资料按大小顺序排列。(2)确定组距和组数。(3)确定组限。(4)编制变量数列。
六、计算题
1
某工业公司某年利润计划完成情况
分组 组中值 次数(个) 频率(%) 累计次(个) 累计频率(%)
100%以下 95% 2 7 2 7
100%-110% 105% 16 59 18 66
110%-120% 115% 7 27 25 93
120%以上 125% 2 7 27 100
合计 — 27 100 — —
2、
第一步:排序
49 54 57 57 60 61 64 65 67 68 70 71 72 72 72 73 75 75 76 76 78 79 81 81 81 82 83 84 85 86 86 87 87 87 89 89 89 90 95 97
第二步:确定组距和组数
全距 = 97-49 = 48
根据考试成绩性质,60分为一个数量界限。在此基础上分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5个类型,则有
组数 = 5
组距 = 48/5 = 9.6
确定组距为10,组数为5.
第三步;确定组限。
组限为:60、70、80、90
第四步:编制变量数列。
某班学生大学英语考试成绩分布表
学生成绩(分) 学生人数(人) 比例(%)
60以下 4 10
60-70 6 15
70-80 12 30
80-90 15 37.5
90-100 3 7.5
合计 40 100
第3章 统计数据描述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A 5.B 6.C 7.C 8.D 9.D 10. 11.A 12.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BD 3.ABC 4.BC 5.ABCDE 6.AE 7.ABCD 8.ABCE 9.BC
三、判断题
1. × 2.× 3.× 4.√ 5.× 6. × 7. × 8. √
四、计算题
1. 解:计算组中值,结果见计算表第二栏。
某集团公司产值计划完成程度及计算表
产值的计划完成程度(%) 组中值x(%) 各组企业所占比重(%) 计划产值
(万元) 实际产值
(万元)
80以下 75 15 300 225
80~90 85 30 400 340
90~100 95 30 600 570
100~110 105 10 800 840
110以上 115 15 900 1035
合计 - 100 3000 3010
2.解:计算调和平均数
3.解:(1)由组距数列确定中位数
根据公式得
上限公式:
(2)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
下限公式:
=
或者
上限公式:
=
4.解:(1)R1= max(xi)—min(xi)=120-20=100(件)
R2= max(xi)—min(xi)=73-67=6(件)
(2)
(3)
两组平均数相等,第二组标准差较小,所以第二组平均数代表性大。
5.解:
(1)分别计算两组的算术平均数
(2)
甲品种 乙品种
田块面积(亩) 产量(公斤) 亩产量(公斤) 田块面积(亩) 产量(公斤) 亩产量(公斤)
1.2 600 500 1.5 840 560
1.1 495 450 1.4 770 550
1.0 445 445 1.2 540 450
0.9 540 600 1.0 520 520
0.8 420 525 0.9 450 500
合计 5.0 2500 —— 6.0 3120 ——
(3) 乙组的标准差系数小,故乙品种较稳定。
第4章 时间序列
一、 单项选择
1.D 2.D 3.B 4.B 5.D 6.A 7.A 8.D 9.A 10. C
二、 多项选择
1.AB 2.CD 3.BC 4.AC 5.ACD 6.CE 7.ABD 8.AC
三、判断题
1.× 2. × 3.× 4. × 5. × 6.√
三、 计算题
1.(1) 某企业2009年职工劳动生产率
1月 2月 3月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0.67 0.66 0.66
(2)
(3)
2.解:
3.解:
4、结果如下:
年份 产 量
(万辆) 增长量(万辆) 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增长1%
绝对值
逐期 累积 环比 定基 环比 定基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50)
(51)
(48.45)
(60)
66
72
84 (-)
(1)
(-2.55)
(11.55)
(6)
(6)
(12) (-)
(1)
(-1.55)
(10)
(16)
(22)
(34) (-)
(102)
95
(123.84)
(110)
(109.09)
(116.67) (-)
(102)
(96.9)
120
(132)
(144)
(168) (-)
2
(-5)
(23.84)
10
(9.09)
(16.67) (-)
(2)
(-3.1)
(20)
(32)
(44)
(68) (-)
(0.5)
(0.51)
(0.4845)
(0.6)
(0.66)
(0.72)
5、解:(1)
(2)
(3)
6、某油田2000年至2010年的产量如表4.20所示,求出直线趋势方程,并预测2012年的产量。
解: =49.45
将a、b代入趋势方程,得 :yc=a+bt=49.4583.74+4.17t
7、解:计算过程见下表
表4.21 某地区某产品近四年各季度的出口额资料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年平均数
第一年 16 2 4 51 18.25
第二年 28 4.3 6.7 77.5 29.125
第三年 45 7.1 14.2 105 42.825
第四年 50 5.1 16.8 114 46.475
合计 139 18.5 41.7 347.5 -
季平均数 34.75 4.625 10.425 86.875 34.17
季节指数(%) 101.7 13.54 30.51 254.24 -
第5章 指数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C 3. A 4. B 5. B 6. A 7、D 8、B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E 3、AC 4、AD 5、CD
6、AD 7、CE 8、AB 9、ACDE 10、ABCDE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四、计算题
1.
商品名称 单位 价格(元) 销售量(千克)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皮鞋 双 40 45 3 4 180 160 120
布上衣 件 30 32 4 5 160 150 120
呢帽 顶 8 10 2 2.4 24 19.2 16
合计 - - - - - 364 329.2 256
①三种商品的个体价格指数
②拉氏、派氏价格指数
拉氏价格指数
派氏价格指数
③拉氏、派氏销售量指数
拉氏销售量指数
派氏销售指数
2.
产品名称 总生产成本(万元) 2001年比2000年单位成本增减%
2000年 2001年
甲 1500 1600 20
乙 250 400 15
丙 400 700 -5
合并 2150 2700 -
成本指数为115.1%,单位成本上涨15.1%;成本的上涨使总生产成本增加354.2万元
总成本指数为125.6%,总成本上涨25.6%,上涨的绝对值为550万元。
产量指数为109.1%,产量增长9.1%,产量增长使总成本增长195.8万元。
3. 销售额指数为:
销售额增加数:
价格指数
销量指数
答:商品零售额指数为108.9%,销售额增加500万元。该变动由价格和销量两个因素引起的:价格指数为103.6%,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增加212万元;销售量指数105.1%,销量的增加使销售额增加288万元。
4.
产
品 产量(台) 单位消耗量
(公斤) 材料价格
(元)
2010 2011 2010 2011 2010 2011
甲 24 26 12 12 54 59 15552 16848 16848 18404
乙 16 19 16 14 94 104 24064 28576 25004 27664
合计 — — — — — — 39616 45424 41852 46068
(1)计算材料支出的总变动情况,
这说明该企业的两种商品原材料支出比基期增长了16.3%,增加的绝对量为6452元
(2)产量的变动对材料支出总额变动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产量指数:
计算结果表明,两种商品的产量总指数是114.7%,产量综合上涨了14.7%,由于产量的增长使材料支出总额增加了5808元。
(3)单位消耗量变动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三两种商品的单位耗材量总指数是92.1%,单位耗材量比基期下降了7.9%,从绝对数上看,单位耗材量的变化使材料支出总额减少了3752元。
(4)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商品的材料价格总指数是110.1%,比基期上长了10.1%,从绝对数上看,材料价格的变化使材料支出总额增加了4216元。
(5)综合分析
从相对数上看: 114.7%×92.1%×110.1%=116.3%
从绝对数上看:5808+(-3572)+4216=6452(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该商店两种商品的材料支出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16.3%,支出额增加了6452元,其中产量增长了14.7%,使支出增加了5808元;商品单位耗材量降低了7.9%,使支出减少了3572元;材料价格上涨了110.1%,使支出增加了4216元。
5.
类别 平均价格(元/公) 消费量(万公斤)
2009年X 2010年 2009年 2010年
A市场 1.20 2.10 20 42
B市场 0.24 0.40 104 92
消费额指数为236.3%,上涨了136.3%;消费额比2009年多了0.54万元。
=
平均价格指数为172.5%,上涨了72.5%,价格的变动使人均消费额增加了0.39万元
=
消费量指数为138.5%,使消费额增加了0.15万元。
6. 股票价格指数= 128.3%
答:股票的价格指数为128.3%。
7. (1)
答:销售量应该增加115.8%。
(2)工资总额指数=(1+3.2%) (1+2%)=105.3%
答:工厂工资总额增加5.3%。
(3) 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
答:物价指数是105.3%;物价指数为92.6%。
第6章 抽样与参数估计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D A A A C C C B C B A C D C
二、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CDE ABD ACE ABCE ACDE AB ABDE ABD BC ACD BC ABCDE AC ACD BDE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四、计算分析题
1.解:
2.解:①已假定总体标准差为 =15元,则样本均值的
抽样标准误差为
②已知置信水平1- =95%,得 Z=1.96,
允许误差
③已知样本均值为 ,置信水平
1- =95%,得 Z=1.96,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如果样本均值为120元,总体均值95%的置信区间为
(115.8,124.2)元。
3.解:①该校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的范围:
由 =95.45% 查表 Z=2
该校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区间范围是:
②该校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所占比重范围:
全校80分以上的学生所占的比重范围为:
下限= =0.48-0.09992=0.3801
上限= =0.48+0.09992=0.5799
所以在95.45%概率保证程度下,该校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的比重范围在38.01%—57.99%之间。
4
(4)
方差分析:可重复双因素分析
SUMMARY 因素B1 因素B2 因素B3 总计
因素A1
观测数 2 2 2 6
求和 23 34 36 93
平均 11.5 17 18 15.5
方差 4.5 8 2 12.7
因素A2
观测数 2 2 2 6
求和 30 41 33 104
平均 15 20.5 16.5 17.33333
方差 0 4.5 0.5 7.466667
总计
观测数 4 4 4
求和 53 75 69
平均 13.25 18.75 17.25
方差 5.583333 8.25 1.583333
方差分析
差异源 SS df MS F P-value F crit
样本 10.08333 1 10.08333 3.102564 0.128644 5.987378
列 64.66667 2 32.33333 9.948718 0.012436 5.143253
交互 16.66667 2 8.333333 2.564103 0.156739 5.143253
内部 19.5 6 3.25
总计 110.9167 11
(5)根据两因素方差分析汇总表所给出的数据,将遗漏数据填入。并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检验原假设是否成立。
差异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因素A 1514.2 3 504.7333333 13.0044015
因素B 88.8 3 29.6 0.762640902
交互AB 1252.9 9 139.2111111 3.586759707
误差 1863 48 38.8125
总计 4718.9 63
离差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因素A
a-1
因素B
b-1
AB交互 SSAB=SST-SSA-SSB-SSE
(a-1)(b-1)
随机误差
ab(r-1)
总离差
abr-1
(6)根据两因素方差分析汇总表所给出的数据,将遗漏数据填入。并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检验原假设是否成立。
差异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因素A 126.75 1 126.75 14.22
因素B 310.08 1 310.08 34.78
交互AB 36.75 1 36.75 4.12
误差 71.33 8 8.91625
总计 544.91 11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B 5.D 6. D 7. A 8.D 9. B 10. D 11. A 12. A
二、多项选择题
1. ADE 2. BCE 3. BCDE 4. CDE 5. ACDE
三、判断题
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第2章 数据收集与整理
一、单选题
1 B 2B 3C 4 C 5 C 6D 7 C 8 D 9 D 10 A 11 B 12D 13 B 14 B 15B 16B
二、多选题
1 ABCD 2 ABC 3 ABCD 4 AC 5 ACD 6 ABD 7 ABD 8 ACD 9 AC 10 BCD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名词解释
1、普查: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全面调查主要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普查的目的在于收集那些不能够或不适宜用其他统计调查方式收集的统计数据
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根据随机原则的要求,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构成样本,并依据样本信息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3、品质分布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分布数列,称为品质分布数列,简称品质数列。品质数列由各组名称和次数构成。
4、变量分布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次数分布数列叫变量分布数列,简称变量数列。变量数列由各组变量值和各组次数构成。
5、累计次数分布:累计次数分布是将变量数列各组的次数和频率逐组累计相加而形成的次数分布,它有向上累计和向下累计两种计算方法。
五、简答题
1、答:统计数据收集的原则有完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有直接观察法、报告法、询问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几种。
2、答:一个完整的调查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拟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表、确定调查时间和方法。
3、答:(1)问卷上所列问题应该都是必要的,可要可不要的问题不要列入;
(2)所问问题应是被调查者熟悉且易于回答的,避免出现被调查者不了解或难以回答的问题。回答全部问题所用的时间最多不超过半小时为适宜;
(3)问题要提得清楚、明确、具体、简短;明确问题的界限和范围,问句的词义要清楚;避免引导性问题或带有暗示性问题的出现。
(4)属于年龄、收入等私人生活问题,最好采用间接提问的方法。
(5)问卷上所拟答案要有穷尽性,避免重复或相互交叉。
(6)问卷纸张质地要良好,不宜破损,字迹印刷清晰,留作填写说明的空白处要大,页数较多时要装订成册。
4、答:(1)制定统计整理方案。(2)审核、纠正统计数据资料。(3)进行科学的统计数据分组与汇总。(4)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
5、答:(1)统计分组可以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2)统计分组可以研究现象的内部结构。(3)统计分组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6、答:(1)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分组标志。(2)根据事物内部矛盾选择反映事物本质的分组标志。(3)根据被研究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选择分组标志。
7、答:(1)将原始资料按大小顺序排列。(2)确定组距和组数。(3)确定组限。(4)编制变量数列。
六、计算题
1
某工业公司某年利润计划完成情况
分组 组中值 次数(个) 频率(%) 累计次(个) 累计频率(%)
100%以下 95% 2 7 2 7
100%-110% 105% 16 59 18 66
110%-120% 115% 7 27 25 93
120%以上 125% 2 7 27 100
合计 — 27 100 — —
2、
第一步:排序
49 54 57 57 60 61 64 65 67 68 70 71 72 72 72 73 75 75 76 76 78 79 81 81 81 82 83 84 85 86 86 87 87 87 89 89 89 90 95 97
第二步:确定组距和组数
全距 = 97-49 = 48
根据考试成绩性质,60分为一个数量界限。在此基础上分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5个类型,则有
组数 = 5
组距 = 48/5 = 9.6
确定组距为10,组数为5.
第三步;确定组限。
组限为:60、70、80、90
第四步:编制变量数列。
某班学生大学英语考试成绩分布表
学生成绩(分) 学生人数(人) 比例(%)
60以下 4 10
60-70 6 15
70-80 12 30
80-90 15 37.5
90-100 3 7.5
合计 40 100
第3章 统计数据描述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A 5.B 6.C 7.C 8.D 9.D 10. 11.A 12.
二、多项选择题
1.AB 2.BD 3.ABC 4.BC 5.ABCDE 6.AE 7.ABCD 8.ABCE 9.BC
三、判断题
1. × 2.× 3.× 4.√ 5.× 6. × 7. × 8. √
四、计算题
1. 解:计算组中值,结果见计算表第二栏。
某集团公司产值计划完成程度及计算表
产值的计划完成程度(%) 组中值x(%) 各组企业所占比重(%) 计划产值
(万元) 实际产值
(万元)
80以下 75 15 300 225
80~90 85 30 400 340
90~100 95 30 600 570
100~110 105 10 800 840
110以上 115 15 900 1035
合计 - 100 3000 3010
2.解:计算调和平均数
3.解:(1)由组距数列确定中位数
根据公式得
上限公式:
(2)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
下限公式:
=
或者
上限公式:
=
4.解:(1)R1= max(xi)—min(xi)=120-20=100(件)
R2= max(xi)—min(xi)=73-67=6(件)
(2)
(3)
两组平均数相等,第二组标准差较小,所以第二组平均数代表性大。
5.解:
(1)分别计算两组的算术平均数
(2)
甲品种 乙品种
田块面积(亩) 产量(公斤) 亩产量(公斤) 田块面积(亩) 产量(公斤) 亩产量(公斤)
1.2 600 500 1.5 840 560
1.1 495 450 1.4 770 550
1.0 445 445 1.2 540 450
0.9 540 600 1.0 520 520
0.8 420 525 0.9 450 500
合计 5.0 2500 —— 6.0 3120 ——
(3) 乙组的标准差系数小,故乙品种较稳定。
第4章 时间序列
一、 单项选择
1.D 2.D 3.B 4.B 5.D 6.A 7.A 8.D 9.A 10. C
二、 多项选择
1.AB 2.CD 3.BC 4.AC 5.ACD 6.CE 7.ABD 8.AC
三、判断题
1.× 2. × 3.× 4. × 5. × 6.√
三、 计算题
1.(1) 某企业2009年职工劳动生产率
1月 2月 3月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0.67 0.66 0.66
(2)
(3)
2.解:
3.解:
4、结果如下:
年份 产 量
(万辆) 增长量(万辆) 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增长1%
绝对值
逐期 累积 环比 定基 环比 定基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50)
(51)
(48.45)
(60)
66
72
84 (-)
(1)
(-2.55)
(11.55)
(6)
(6)
(12) (-)
(1)
(-1.55)
(10)
(16)
(22)
(34) (-)
(102)
95
(123.84)
(110)
(109.09)
(116.67) (-)
(102)
(96.9)
120
(132)
(144)
(168) (-)
2
(-5)
(23.84)
10
(9.09)
(16.67) (-)
(2)
(-3.1)
(20)
(32)
(44)
(68) (-)
(0.5)
(0.51)
(0.4845)
(0.6)
(0.66)
(0.72)
5、解:(1)
(2)
(3)
6、某油田2000年至2010年的产量如表4.20所示,求出直线趋势方程,并预测2012年的产量。
解: =49.45
将a、b代入趋势方程,得 :yc=a+bt=49.4583.74+4.17t
7、解:计算过程见下表
表4.21 某地区某产品近四年各季度的出口额资料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年平均数
第一年 16 2 4 51 18.25
第二年 28 4.3 6.7 77.5 29.125
第三年 45 7.1 14.2 105 42.825
第四年 50 5.1 16.8 114 46.475
合计 139 18.5 41.7 347.5 -
季平均数 34.75 4.625 10.425 86.875 34.17
季节指数(%) 101.7 13.54 30.51 254.24 -
第5章 指数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C 3. A 4. B 5. B 6. A 7、D 8、B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E 3、AC 4、AD 5、CD
6、AD 7、CE 8、AB 9、ACDE 10、ABCDE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四、计算题
1.
商品名称 单位 价格(元) 销售量(千克)
基期 报告期 基期 报告期
皮鞋 双 40 45 3 4 180 160 120
布上衣 件 30 32 4 5 160 150 120
呢帽 顶 8 10 2 2.4 24 19.2 16
合计 - - - - - 364 329.2 256
①三种商品的个体价格指数
②拉氏、派氏价格指数
拉氏价格指数
派氏价格指数
③拉氏、派氏销售量指数
拉氏销售量指数
派氏销售指数
2.
产品名称 总生产成本(万元) 2001年比2000年单位成本增减%
2000年 2001年
甲 1500 1600 20
乙 250 400 15
丙 400 700 -5
合并 2150 2700 -
成本指数为115.1%,单位成本上涨15.1%;成本的上涨使总生产成本增加354.2万元
总成本指数为125.6%,总成本上涨25.6%,上涨的绝对值为550万元。
产量指数为109.1%,产量增长9.1%,产量增长使总成本增长195.8万元。
3. 销售额指数为:
销售额增加数:
价格指数
销量指数
答:商品零售额指数为108.9%,销售额增加500万元。该变动由价格和销量两个因素引起的:价格指数为103.6%,价格变动使销售额增加212万元;销售量指数105.1%,销量的增加使销售额增加288万元。
4.
产
品 产量(台) 单位消耗量
(公斤) 材料价格
(元)
2010 2011 2010 2011 2010 2011
甲 24 26 12 12 54 59 15552 16848 16848 18404
乙 16 19 16 14 94 104 24064 28576 25004 27664
合计 — — — — — — 39616 45424 41852 46068
(1)计算材料支出的总变动情况,
这说明该企业的两种商品原材料支出比基期增长了16.3%,增加的绝对量为6452元
(2)产量的变动对材料支出总额变动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产量指数:
计算结果表明,两种商品的产量总指数是114.7%,产量综合上涨了14.7%,由于产量的增长使材料支出总额增加了5808元。
(3)单位消耗量变动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三两种商品的单位耗材量总指数是92.1%,单位耗材量比基期下降了7.9%,从绝对数上看,单位耗材量的变化使材料支出总额减少了3752元。
(4)材料价格变动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商品的材料价格总指数是110.1%,比基期上长了10.1%,从绝对数上看,材料价格的变化使材料支出总额增加了4216元。
(5)综合分析
从相对数上看: 114.7%×92.1%×110.1%=116.3%
从绝对数上看:5808+(-3572)+4216=6452(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该商店两种商品的材料支出额报告期比基期增长16.3%,支出额增加了6452元,其中产量增长了14.7%,使支出增加了5808元;商品单位耗材量降低了7.9%,使支出减少了3572元;材料价格上涨了110.1%,使支出增加了4216元。
5.
类别 平均价格(元/公) 消费量(万公斤)
2009年X 2010年 2009年 2010年
A市场 1.20 2.10 20 42
B市场 0.24 0.40 104 92
消费额指数为236.3%,上涨了136.3%;消费额比2009年多了0.54万元。
=
平均价格指数为172.5%,上涨了72.5%,价格的变动使人均消费额增加了0.39万元
=
消费量指数为138.5%,使消费额增加了0.15万元。
6. 股票价格指数= 128.3%
答:股票的价格指数为128.3%。
7. (1)
答:销售量应该增加115.8%。
(2)工资总额指数=(1+3.2%) (1+2%)=105.3%
答:工厂工资总额增加5.3%。
(3) 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
答:物价指数是105.3%;物价指数为92.6%。
第6章 抽样与参数估计
一、单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D A A A C C C B C B A C D C
二、多项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CDE ABD ACE ABCE ACDE AB ABDE ABD BC ACD BC ABCDE AC ACD BDE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四、计算分析题
1.解:
2.解:①已假定总体标准差为 =15元,则样本均值的
抽样标准误差为
②已知置信水平1- =95%,得 Z=1.96,
允许误差
③已知样本均值为 ,置信水平
1- =95%,得 Z=1.96,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为
如果样本均值为120元,总体均值95%的置信区间为
(115.8,124.2)元。
3.解:①该校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的范围:
由 =95.45% 查表 Z=2
该校学生考试的平均成绩区间范围是:
②该校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的学生所占比重范围:
全校80分以上的学生所占的比重范围为:
下限= =0.48-0.09992=0.3801
上限= =0.48+0.09992=0.5799
所以在95.45%概率保证程度下,该校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的比重范围在38.01%—57.99%之间。
4
(4)
方差分析:可重复双因素分析
SUMMARY 因素B1 因素B2 因素B3 总计
因素A1
观测数 2 2 2 6
求和 23 34 36 93
平均 11.5 17 18 15.5
方差 4.5 8 2 12.7
因素A2
观测数 2 2 2 6
求和 30 41 33 104
平均 15 20.5 16.5 17.33333
方差 0 4.5 0.5 7.466667
总计
观测数 4 4 4
求和 53 75 69
平均 13.25 18.75 17.25
方差 5.583333 8.25 1.583333
方差分析
差异源 SS df MS F P-value F crit
样本 10.08333 1 10.08333 3.102564 0.128644 5.987378
列 64.66667 2 32.33333 9.948718 0.012436 5.143253
交互 16.66667 2 8.333333 2.564103 0.156739 5.143253
内部 19.5 6 3.25
总计 110.9167 11
(5)根据两因素方差分析汇总表所给出的数据,将遗漏数据填入。并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检验原假设是否成立。
差异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因素A 1514.2 3 504.7333333 13.0044015
因素B 88.8 3 29.6 0.762640902
交互AB 1252.9 9 139.2111111 3.586759707
误差 1863 48 38.8125
总计 4718.9 63
离差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因素A
a-1
因素B
b-1
AB交互 SSAB=SST-SSA-SSB-SSE
(a-1)(b-1)
随机误差
ab(r-1)
总离差
abr-1
(6)根据两因素方差分析汇总表所给出的数据,将遗漏数据填入。并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检验原假设是否成立。
差异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因素A 126.75 1 126.75 14.22
因素B 310.08 1 310.08 34.78
交互AB 36.75 1 36.75 4.12
误差 71.33 8 8.91625
总计 544.91 11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