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改变的鉴别诊断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06-08 21:41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6-08 22:12
典型结脑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呈毛玻璃样,若蛛网膜下腔阻塞时,脑脊液呈黄色。脑脊液白细胞多在(50~500)×l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急性进展期、脑膜病灶或结核瘤破溃时,白细胞可>l 000×l06 /L,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与化脓性脑膜炎相似。糖含量常明显减少,氯化物含量降低。蛋白含量增高,一般多在 l~3g/L,椎管阻塞时可高达10~50g/L。脑脊液静置12~24小时后,可见网状薄膜形成,取之涂片行抗酸染色检查,结核菌检出率较高。结核菌培养或豚鼠接种阳性具有确诊意义,但因需时较长,不适于早期诊断。
在细胞数高于1000×106/L且分类中以中性多形核粒细胞占多数时,虽应考虑化脓性脑膜炎的可能性,但如未获得细菌学检查的阳性结果,即不能排除结脑的可能。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或脑膜脑炎等发病大多较急,早期脑膜刺激征可较明显,脑脊液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和结脑相似,蛋白质仅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lg/L),氯化物及糖含量正常。脑脊液糖含量正常是大多数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与结脑鉴别的有力证据。病原学检查是最终确诊的特异性方法。
隐球菌脑膜脑炎 临床表现、慢性病程及脑脊液特点可酷似结脑,易误诊。但起病更慢,病程更长。慢性进行性颅压高症状比较突出,与脑膜炎其他表现不平行。本病确诊靠脑脊液涂片,用墨汁染色见隐球菌孢子,脑脊液培养可见新型隐球菌生长。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血和脑脊液中隐球菌多糖抗原也是辅助诊断的特异性方法。
脑脊液常规
一、透明度检查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二、细胞计数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三、蛋白定性试验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四、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五、细胞分类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