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有谁能描述一下阿罗汉眼中的世界?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3 11:05
据说阿罗汉能看到因缘生灭,慧解脱罗汉也能一样看到吗?
最佳答案
慧解脱阿罗汉与俱解脱阿罗汉
22、学员:北传的阿含经里面讲有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巴利三藏圣典中不知道有没有这种说法?
尊者:有。
学员:如果有这种说法的话,这两种阿罗汉有什么不同呢?第二个问题,中国禅宗说:光影门头鬼家活记,这和我们止观禅修所见的光,所见的禅相、似相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尊者:第一个问题慧解脱阿拉汉与俱解脱阿拉汉,他们的区别在于俱解脱阿拉汉有能力入灭尽定,慧解脱阿拉汉他们没有能力入灭尽定,现在有很多书籍及佛教界对 于慧解脱阿拉汉有一种误解。其实,慧解脱阿拉汉与俱解脱阿拉汉是相对的,如果一位阿拉汉圣者他可以入灭尽定就称为俱解脱,如果不能够入灭尽定就称为慧解 脱;那什么样的阿拉汉才能够入灭尽定呢?他唯有拥有四种色界禅那和四种无色界定的能力,才能入灭尽定,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圣者要入灭尽定之前,他先入那个 定,出来之后再观照这种定无常、苦、无我,再进入第二个,比如初禅,从初禅出来再观初禅的名法是无常、苦、无我,再进入第二禅,再观照无常、苦、无我,第 三禅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但是到非想非非想处他不用观照无常、苦、无我,当他从非想非非想处定一出定之后,非想非非想定的心一灭去之后,他的心流就中断 了,中断就进入了灭尽定;我们以这样的标准来分,一共有8种慧解脱,第一种就是没有任何禅那,但是他有欲界近行定的定力,基于欲界近行定的定力修观而证得 阿拉汉果的圣者,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只有初禅,依照初禅的定力去修观证得圣果的;第三种是只有初禅和第二禅;第四种是只有三禅,第五种是四禅;第六种是拥 有空无边处的定力;第七种拥有识无边处的定力;第八种是拥有无所有处定的定力;因此有这八种慧解脱。
也就是说,只要一位阿拉汉圣者他没有非想非非想处定,当他证得阿拉汉的时候都叫慧解脱。
慧解脱的定义就是这样,但现在有人误解不用修禅那,没有禅那才叫慧解脱,那就变成说如果有些禅修者只有初禅、二禅、三禅,他应该叫什么呢?就变成是一个空档,所以我们应当了解什么是慧解脱,什么是俱解脱,是以能不能入灭尽定来分的。

尊者是玛欣德尊者

十六观智
Vipassana Nana
?

  前言
  (编注:十六观智的次第修证,必须以戒清净和心清净为前提,此前言节录自《清净道论道次第简表》)
  修学佛教的目的在于断除烦恼。要断除烦恼,就必须禅修。谈到禅修,就必须依照戒、定、慧三学的次第修行;也即是说,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观。
  谈到戒清净,对在家人来说,要守护好五戒,有条件的话应持守八戒。对于比库来说,有四种遍净戒:巴帝摩卡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无论在家、出家弟子,都应当守护好各自的戒,持守不犯即是戒清净。唯有以戒清净为前提,才谈得上修习止、观。
  对于修习止业处,佛陀教导了很多种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这些业处是依所缘来分的,即通过专注四十种不同的所缘而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此之谓心清净。
  对于观业处(Vipassana),一位禅修者从修习世间慧到出世间慧,次第成就的观智有十六种,称为十六观智。

  (编注:以下内容节录自泰国阿姜念著作《身念处禅观修法》,读者还可参考缅甸马哈希尊者的《七净门与禅观诸境》、缅甸帕奥禅师的《智慧之光》、上座部佛教禅修宝典《清净道论》等著作)
  1.名色识别智 (nama-rupa pariccheda nana)
  此智是修行者体会到当下的实相。实相是指身心自然的真实状态,此智改变了妄执身心是「我」的邪见。因为妄执身心为「我」的烦恼(邪见)已经存在非常长久的时间了,所以此智(见到身心无我的智慧)对于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难以在当下掌握到的。想要成就此观智的人就必须奉行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所提到的四念处正确修法。
  想要成就此观智的修行者,必须以逐渐增强的思慧常常在当下观察身心,直到正念正知生起猛利的智慧,然后引发正见。例如,正见生起的时候,修行者会知道当下正在观察什么是色身、什么是心(坐的色身,心在听等等)——而他也清楚是心知道这是坐的色身等等。而且进一步他会了解到世间万物也只是色法和心法而已——非男、非女、无我或无灵魂——而修行者现在知道这一点,甚至是由他内心深刻体会的。自我的邪见破除时,修行者会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从出生以来他从未有过这种无「我」的感觉。
  由于猛利的实相智慧将我的邪见从他的感觉中根除,现在他就能体会到身心自然的真实状态(实相)了。
  修行者成就此智时是自知的,就像吃糖一样——用不着别人告诉他糖的滋味如何。
  在巴利经藏长部经中,佛说「法是可以由智慧直接体证的」。法是不需要老师向你解释你成就了哪一种智慧——你可以由自己的体验知道。有时修行者也会认为他已经成就了达到某一种智慧,但并不是很肯定,通常如果自己还不肯定的话,就很可能是他还没达到那一观智。
  这一观智称为见清净,因为在体证的那一刹那是没有烦恼的,但这种正见尚未真正体会到行法的三相,要见到无常、苦、无我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修持。
  此智(第一观智)成为修行者的「归依处」,因为他亲自尝到了究竟实相的滋味,就像吃糖一样,他体会到第一观智是因为他亲自尝到它的。
  从现在起,他清楚不是「他」在坐而是色身在坐,不是「他」在看而是「心」在看等等——而且进一步,他了解到每一个他所见到的有情众生都只是身心的现象而已。从这时候起,名色(身心)就成为他的老师了。
2.把握因缘智(缘摄受智) (paccaya-pariggaha nana)
  修行者体会到第一观智的时候,如果他持续地在当下观照身心,他将体会有很多种色身和很多种心,并且观照的时候,不会将两者混淆在一起。例如,以前坐的色身痛时,他注意到痛,但他只知道是坐的色身痛,并没有体会到这个苦是心受。但现在他不但知道坐的色身痛而且体会到心受知色身痛。因此在此智,他体会到身心两者皆从因缘而生并且身心是互为因缘,因为心要作用需要有意根、其它诸根(器官)和所缘才能起作用。相反地,色身也要依靠心才能动作——走、移动等等。修行者当下体会到身心皆从因缘而生并且互为因缘(缘起),他就明白身心不是由上帝或超自然的力量所创造(邪见)。
  现在的身心,事实上是从过去的无明、爱、取和业而来,身心需要食物赖以维生。修行者以智慧体会到这种因缘关系,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他体会到此世是由此而生(由因缘而生),因此对于过去也是由此而生,未来也要由此而生是确信无疑了。
  在七清净当中,此智(第二观智)称为度疑清净。在此智以后,修行者觉得自在了,因为他确信在他死后一定能往生善趣。能体证到此智的人称为「小须陀洹果」(小初果)。
3.遍知智(思维智)(sammasana-nana)
  在前一观智,修行者只体会到身心的因(生起),还没体会身心的灭——由于身迅速不断的生灭,对于见到生灭现象,修行者的智慧还很弱。如果修行者继续保持在当下观照身心,他很快就可以见到生灭的身心,但这时候的智慧还不足以见到相续的空档。例如从坐姿变换到立姿,修行者可以见到灭去的旧姿势(坐姿)。但坐着当下观照时,因为智慧还不够强,还无法见到生灭的身心。但他可以了解身心的三相:无我、无常。苦。而这还不是真正的当下,真正的当下要在第四观智才现前。
  《清净道论》称此智为「审察遍知」。
  在七清净中此智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此智可以导致真实的道路——亦即下一观智。
4.生灭随观智 (udayabbaya nana)
  此智是体会身心的生灭并且相续的感觉(妄执身心为相续的错觉),现在看起来事实上是身心生灭的分离现象——在(修慧)当下。在此观智修行者可以见到身心同时生灭,事实上,据佛所说,心的生灭比身的生灭快十七倍——只是修行者无法见到这么快的速度,他可以见到两者(身心)同时生灭。此智可以清楚地见到身心的三相,而见三相可以消除心中潜伏的烦恼,也就是爱、我(「我」的错觉)、见(邪见)和颠倒妄想。
  此智可以告诉修行者修行正确与否。如果修行正确可以导致涅槃。正确修法生起的智见是观智(第四至第十二观智),如果修行错误就会产生观的染——有十种观的杂染称为毗婆奢那染。(见此智下一段介绍毗婆奢那染)。
  如果毗婆奢那染存在的话,表示修行者的清净不足以厌离杂染(烦恼)——因为烦恼深沉而智慧微弱,不足以厌离它。这种染是由于偏定造成的,偏定的现象会使修行者偏离了观智,而使他执着于不同的境界,而这些境界很容易使他误以为是涅槃。这些境界包括光明、喜、舍等等。如果修行者以前修过禅定的话,会很容易偏定。他会发觉如果这种定境一再发生的话,对于修毗婆奢那是一种非常大的障碍。信太强或精进过猛也可能会成为障碍。这十种染可能会非常诱人,以致于修行者执着于境界之中,还迷糊地误认为这就是涅槃,甚至于他老师告诉他并非如此,他也不会相信。如果修行者不离开这些染着,他就无法进步至更上一层的观智了。
  行道智见清净。如果修行正确的话,行道智见清净是此智(第四观智)所生的观智,这样称呼它是因为它是正确之道,没有混杂烦恼、贪爱和迷惑。
  行法的三相(无我,无常,苦)(注1)都包含在此智之中——因此这个观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修行正确的话,在此智可将三相看得很清楚。智慧越增长,烦恼就越断除;将身观照得很清楚的话,修行者就可以自己观察心法了。
  (注1:见到行法的三相是用观禅(毗婆奢那),不同我们脑海中一般描述的印象。他们是:
  1)觉了诸法非自作而是由缘的关系而起的,故得明了「无我相」。
  2)觉了既有而无及前际后际的差别,故得明了「无常相」。
  3)觉了生灭的逼恼,故得明了「苦相」。(佛音尊者,清净道论,第二十品,330页)。)
  观的杂染(毗婆奢那染),如前所述,共有十种观的杂染:
  1.光明。修行者见到亮光,这时侯他可能会误认为他已经证得涅槃,因此满足于这种境界而起贪爱,但这是邪见,是他的「自我」认为他已经证得涅槃了。
  2.智。某些修行者精通教理,会一直思惟佛法,而这种现象会使他偏离当下。
  3.喜。因为修行者偏定而感觉喜,而这是染(烦恼)。修毗婆奢那时是不会有喜的感受,因为体会到行法的三相(无我、无常、苦)不会导致喜的感觉。
  4.轻安。有时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会生起:这也是偏定的现象,三相是不可能以轻安而体证的,这种情况下智慧也不会增长。
  5.乐。乐的感觉也是偏定。乐一生起,就无法见到苦了。
  6.胜解。这会造成修行者误以为他已见到涅槃了,而甚至他老师告诉他事实并非如此的时候,他也不相信他的老师的话。这是由于信太强而慧太弱(通常慧和信要保持平衡)。
  7.策励。太过坚忍或精进会令行者感到疲惫,而使他的心变得不太清楚,妄想就会生起。通常进和定要保持平衡,太过精进会导致妄想,太过偏定会造成修行者停止修行。
  8.现起。念住太强会导致偏定而使修行者会看到幻像(眼前现起各种图样),然后他会迷失身心的所缘——亦即他会偏离当下而无法继续修行。
  9.舍。有时猛利的舍念会生起,而修行者会误以为他没有烦恼了-烦恼为涅槃所灭;但他仍有邪见的烦恼(痴),而贪和瞋也只是暂暂时地平息,这种情况下他是无法继续修行的。
  10.欲。修行者会对所有观的染感到快乐,并且满足于维持现状,而因此无法继续修行。
  毗婆奢那染是一种观禅的杂染,是由于偏定而产生的,这种情况修行者会产生他已经没有烦恼或已经达到涅槃的错觉。他这种认为「我」已经达到涅槃的感觉是不清净的,因为他是以心中有一个「我」的方式在修行。(这已经不是毗婆奢那四念处禅观了,因为毗婆奢那不是用一个「我」在修行)。
  这些感觉对于修奢摩他是好的,但对修毗婆奢那却是不好的。因为奢摩他(定)会助长幻像,所以奢摩他需要很强的定,但毗婆奢那并不需要。
  观的染不会发生在三种修行者身上:
  1)不是用正确方法修毗婆奢那的人。这种情况下所生的烦恼不会是观的染。
  2)修行不太精进的(不太精进,偏定的现象就不会产生)。
  3)成就圣道,知道正确修法的人。
  修行者去除观的染的时候,他很快就能清楚地见到生灭的身心,在七清净中,此智(第四观智)至第十一观智称为─行道智见清净。

以上是16观智的其中前5个。 而您说的应该是第二智,把握因缘智(缘摄受智) 一直到生灭随观智 。 说真的,在下不能说这是初级,因为有些人一辈子也无法’看到‘这些,而这是相当深入的观智了。 慧解脱阿拉汉和俱解脱阿拉汉的差别就在上面,而在观智方面是一样的。
全部回答
哈哈,是不是楼主证得什么了!恭喜恭喜啊!但好像因缘生灭一般的修行者就能见到吧@因为有一种修观的方法就叫“观因缘”。是修般若禅的方法之一@可以看看“定慧之路”里面就有这种观法!是初级观法!
阿罗汉是以度己为重,不管他人死活,佛菩萨是既度己也度人,度人就是度己,以度人为重,渐发大愿。 阿罗汉是小乘佛法,偏空,不能接受大乘,是根基的原因,只要不入大乘,就会有所住,住,就不可能有上升的机会,因为他放不下,放下了,自然能得到上升,阿罗汉停留在住里面,受世人供养,是福田,福田大小视境界而定,佛,是最高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新浪微博手机版的想写日志活着文章在哪写呀。
我借钱给朋友,利息一个月了3 分,说好每个还
东宁县绥阳镇城管监察中队地址好找么,我有些
现在开个音像出租店还有市场吗?
电接点压力表接点不通电切换差正常,通电接负
游戏笔墨的意思是什么啊?知道的请说下!
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 ,完成以下
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这个地址在什么地方,我要处
绥芬河市城管局绥芬河镇分局怎么去啊,我要去
刘华强经典名言
谁听说过宁农杞2号?
东宁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南分局地址好找么
兰州百特教育辅导中心地址有知道的么?有点事
朱砂判的意思是什么啊?知道的请说下!
支付宝和银行卡还信用卡那个速度快
推荐资讯
EDPA的血浆是什么
横峰县岑阳镇铺前中学地址在什么地方,想过去
爱上了一个射手女,之前相处一直很好,经常一
昂立国际教育(文体路)怎么去啊,我要去那办事
【heater是什么意思】HEATER按钮旁一边是H一
电视剧男主角在戏里叫二爷的有哪些
试期的意思是什么啊?知道的请说下!
最近想买渔夫鞋,什么品牌的既时尚又好穿呢?
绀青的意思是什么啊?知道的请说下!
秒赞网正版源码
如果说电销车险这份工作做不下去怎么办
乐视手机自带咪咕游戏吗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