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若是什么意思】《庄子》里有句话“莫若以明”是什么意思 都说庄子提倡“莫若以明...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3 05:40
- 提问者网友:我是我
- 2021-02-23 01:44
【莫若是什么意思】《庄子》里有句话“莫若以明”是什么意思 都说庄子提倡“莫若以明...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2-23 01:51
【答案】 关于“莫若以明”各家的解释五花八门.南怀瑾的解释是,庄子说的“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非都是“无穷”,“故曰:莫若以明.”最后是明道,明道以后,是非皆明.这句话说的一点不错,可惜看书的人不是得道的圣人,得道的圣人也不需要看南怀瑾的庄子讲义.
王先谦提出:“莫若以明者,言莫若即以本然之明照之.”“明”变成了“本然之明”,一个庄子独创的专有名词.
唐君毅说:“去成心而使人我意通之道,庄子即名之曰:‘以明’.”
劳思光说:“庄子认为儒墨各囿于成见.而欲破除彼等之成见,则唯有以虚静之心观照.”
陈鼓应说:“莫若以明,谓不如超出彼此是否之上,而以大道兼明之.”是肯定劳说的.他说:“各解以劳说为是,‘以明’当是从‘心’上下去障去蔽的工夫,指去除自我中心的封闭而排他的成见.用现代的语言,‘以明’便是培养开放的心灵,不如用明净之心观照.”他把这句话泽为:“如要肯定对方所非的而非议对方所肯定的,则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本然的情形.”
另外还有将“莫若以明”解作“莫若已明”.“以”通“已”.“明”字,当如下文所谓“劳神明为一”中“明”的意思,即指心智、认识活动而言.“莫若以明”既“莫若已明”,亦即“止明”、“去明”、“弃明”、“不用明”之义. 莫若以明既抛弃一般世人分别是非、彼此的那种心智认识活动,而要从物本来就没有分辨是非、彼此之初去加以认识.
还有些观点是人为“明”是使人明白,“知”是自己知道,两者是有区别的.“莫若以明”,就是不如让对方明白.明白什么?就是后面跟着的那几句要紧话:“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整个一句话就可顺顺当当地译为:“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不如使对方明白,物没有不是那一方面的,也没有不是这一方面的.从那一方面看不到的,从这一方面来看,也就知道了.”
沈善增说,庄子这番话,点明了由论战发展起来的辩论术的根本缺陷.辩论术着眼于个别观点,而有意忽略由一个个观点有机构成的理论体系.是非之辩发展的结果,是消解了“言”——理论的整体.不仅对方的“言”被消解,就是己方的“言”也被消解,成为一个个“是”——一个个分割的观点.这就是“言隐于荣华”.要克服这种情况,真正为了求得真理而论辩指谬,就要从一己的立场打超脱出来,看看哪些是可以求同存异的.这样,就会发现,真正水火不相容的是非冲突,实在是少而又少的.庄子在这里提倡的是理解与沟通,但也仅此而已,与“空明的心境”、“虚静之心”、“得道之明”实在并不相干.这里只是从圣人境界,来分析凡人是非之无谓,离开至人境界还远着呢.硬把“空明的心境”等高深的意思塞进来,弄得庄子自己也“言隐于荣华”,这实在是诸公操之过急.
冯学成说:莫若以明,就是以空明的心灵对待万物.明,就是智慧.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一尘不染,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明.善恶两端都没了,是非自然就没了.我们怎样对待这个是非?就像一面镜子,是,让它给照住;非,也让它给照住.所有的都给照住.对于镜子来说,照住了是,它不欢喜;照住了非,它不憎恨;照到了狮子,它不恐惧;照到了孔雀,它也不欢喜.镜子是不是这样的?就是这样!所以我们怎样认识这个是非?到底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你自己知道吗?自己能不能给自己立一个是非的评判标准?是者,真理也;非者,不是真理也.从道上来说,我这个是道,你那个不是道,对吗?怎样把人类文化形态上的是非对错搞个清楚?就是用这个莫若以明,就是以空明的心镜去反映事物的原样.但这样说呢,还是没有赵州老和尚那句话高明,老僧不在明白里.你不在明白里就没有是非了.你说是,我不知道;你说非,我还是不知道.你问不知道后面有什么玄机啊?自己去慢慢品味.品到了,就知道这里面的玄机重重.
王先谦提出:“莫若以明者,言莫若即以本然之明照之.”“明”变成了“本然之明”,一个庄子独创的专有名词.
唐君毅说:“去成心而使人我意通之道,庄子即名之曰:‘以明’.”
劳思光说:“庄子认为儒墨各囿于成见.而欲破除彼等之成见,则唯有以虚静之心观照.”
陈鼓应说:“莫若以明,谓不如超出彼此是否之上,而以大道兼明之.”是肯定劳说的.他说:“各解以劳说为是,‘以明’当是从‘心’上下去障去蔽的工夫,指去除自我中心的封闭而排他的成见.用现代的语言,‘以明’便是培养开放的心灵,不如用明净之心观照.”他把这句话泽为:“如要肯定对方所非的而非议对方所肯定的,则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本然的情形.”
另外还有将“莫若以明”解作“莫若已明”.“以”通“已”.“明”字,当如下文所谓“劳神明为一”中“明”的意思,即指心智、认识活动而言.“莫若以明”既“莫若已明”,亦即“止明”、“去明”、“弃明”、“不用明”之义. 莫若以明既抛弃一般世人分别是非、彼此的那种心智认识活动,而要从物本来就没有分辨是非、彼此之初去加以认识.
还有些观点是人为“明”是使人明白,“知”是自己知道,两者是有区别的.“莫若以明”,就是不如让对方明白.明白什么?就是后面跟着的那几句要紧话:“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整个一句话就可顺顺当当地译为:“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不如使对方明白,物没有不是那一方面的,也没有不是这一方面的.从那一方面看不到的,从这一方面来看,也就知道了.”
沈善增说,庄子这番话,点明了由论战发展起来的辩论术的根本缺陷.辩论术着眼于个别观点,而有意忽略由一个个观点有机构成的理论体系.是非之辩发展的结果,是消解了“言”——理论的整体.不仅对方的“言”被消解,就是己方的“言”也被消解,成为一个个“是”——一个个分割的观点.这就是“言隐于荣华”.要克服这种情况,真正为了求得真理而论辩指谬,就要从一己的立场打超脱出来,看看哪些是可以求同存异的.这样,就会发现,真正水火不相容的是非冲突,实在是少而又少的.庄子在这里提倡的是理解与沟通,但也仅此而已,与“空明的心境”、“虚静之心”、“得道之明”实在并不相干.这里只是从圣人境界,来分析凡人是非之无谓,离开至人境界还远着呢.硬把“空明的心境”等高深的意思塞进来,弄得庄子自己也“言隐于荣华”,这实在是诸公操之过急.
冯学成说:莫若以明,就是以空明的心灵对待万物.明,就是智慧.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一尘不染,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明.善恶两端都没了,是非自然就没了.我们怎样对待这个是非?就像一面镜子,是,让它给照住;非,也让它给照住.所有的都给照住.对于镜子来说,照住了是,它不欢喜;照住了非,它不憎恨;照到了狮子,它不恐惧;照到了孔雀,它也不欢喜.镜子是不是这样的?就是这样!所以我们怎样认识这个是非?到底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你自己知道吗?自己能不能给自己立一个是非的评判标准?是者,真理也;非者,不是真理也.从道上来说,我这个是道,你那个不是道,对吗?怎样把人类文化形态上的是非对错搞个清楚?就是用这个莫若以明,就是以空明的心镜去反映事物的原样.但这样说呢,还是没有赵州老和尚那句话高明,老僧不在明白里.你不在明白里就没有是非了.你说是,我不知道;你说非,我还是不知道.你问不知道后面有什么玄机啊?自己去慢慢品味.品到了,就知道这里面的玄机重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2-23 03:16
我检查一下我的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