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定义
- 提问者网友:我是我
- 2021-07-18 15:03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鸽屿
- 2021-07-18 15:17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 1楼网友:詩光轨車
- 2021-07-18 20:28
心理健康概念 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人类只关注如何适应和征服自然,维护自身的生存。其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关心身体健康,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应运而生。历史发展到现在,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又发生了飞跃。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和完全安宁。从健康观的演变可以看出,科学的健康观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没有疾病即健康的观念,健康的目标是追求一种更积极的状态、一种更高层次的身心协调与发展。 20世纪下半叶,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没有任何疾病像心理健康疾病那样深刻而持续的困扰人类。 200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60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6.51%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有3%~5%。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 心理健康按其健康程度可分为三种状态。一是正常状态,简称常态。个体在一般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心理处在正常状态之中。个体的常态行为基本与其价值观、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这种状态一般称为心理健康;二是不平衡状态,简称偏态。是指个体心理处于焦虑、恐惧、压抑、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一旦个体处于不平衡状态,他会首先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进行自我调节。如果无效,就得借助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这种状态一般称为心理问题。三是不健康状态,简称变态。它包括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这时必须到医疗部门求助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这种状态一般称为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 2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7-18 19:42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而是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的良好状态”。
- 3楼网友:忘川信使
- 2021-07-18 18:22
1989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 “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
1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
2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 .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 .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 4楼网友:琴狂剑也妄
- 2021-07-18 17:27
心理健康就是心情总能保持愉快、舒畅,在遇到困境时,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心里保持平衡。
- 5楼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7-18 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