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建安诗歌的特点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4 17:55
- 提问者网友:世勋超人
- 2021-05-14 09:46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建安诗歌的特点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狂恋
- 2021-05-14 10:00
建安风骨已经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文学史命题,它大致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1)虽然有学者指出今人与古人所讲建安风骨大有不同,(2)但刘勰《文心雕龙》既专论风骨,似乎更有理由享有对风骨的解释权。奇怪的是,《文心雕龙》非但未许建安文学以风骨之名。
刘勰并不停留于枯燥的概念辨析,而是直接切入到具体的为文之道: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作者的情感通于化感之本源,自然情思宛转,动人心魄;思想通乎大道,体物无遗,必能立意昭然,遣词精确。《神思》篇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无非情深;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都是练骨。?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刘勰举了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有人认为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不宜作为骨髓峻的范例,其实刘勰之所以挑选此文,是因为它立意明确、条理显豁、论证充分、语言精约,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致使群臣为之搁笔,这是理胜于情的例子。而司马相如的《大人赋》被用作风力遒的范例,是因为对大人那种游行天地的神仙生活流露出情感上的向往,因而这篇文章非但没有打消汉武帝好神仙的念头,反而让他飘飘有凌云之志,这是情胜于理的例子。刘勰举这两个例子旨在凸显风骨之别,而不是说这两篇作品是风骨典范。
立风骨之义,是针对齐梁文风之采乏风骨的倾向: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论语·雍也》)刘勰显然以风骨为质的方面的要求,以采为文的方面的要求,二者相较,质为本,文为末。刘勰作《风骨》篇与《情采》篇对举,然偏重风骨,以矫时弊。
刘勰对风清骨峻陈义极高,《宗经》篇中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或可为之注脚。作家只有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才能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其辞。风骨所具刚健意味,主要是指文章在经典大义支持下事信、义直,进而结言端直而产生的强大逻辑力量。
刘勰作《风骨》篇本意是在宗经背景下对质的方面进一步的要求,是在论情采之前先立情采之本。《风骨》中所含诗教内容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建安文学能否与刘勰所谓风骨相合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其一,建安文人的人格弊病与刘勰风骨论的宗经背景不合。
东汉士风的转变滥觞于曹魏,曹氏集团众人不再追求什么奇节异行的高名,而是重视那
种世俗的享乐生活了;他们不再......余下全文>>
刘勰并不停留于枯燥的概念辨析,而是直接切入到具体的为文之道: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作者的情感通于化感之本源,自然情思宛转,动人心魄;思想通乎大道,体物无遗,必能立意昭然,遣词精确。《神思》篇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无非情深;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都是练骨。?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刘勰举了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有人认为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不宜作为骨髓峻的范例,其实刘勰之所以挑选此文,是因为它立意明确、条理显豁、论证充分、语言精约,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致使群臣为之搁笔,这是理胜于情的例子。而司马相如的《大人赋》被用作风力遒的范例,是因为对大人那种游行天地的神仙生活流露出情感上的向往,因而这篇文章非但没有打消汉武帝好神仙的念头,反而让他飘飘有凌云之志,这是情胜于理的例子。刘勰举这两个例子旨在凸显风骨之别,而不是说这两篇作品是风骨典范。
立风骨之义,是针对齐梁文风之采乏风骨的倾向: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论语·雍也》)刘勰显然以风骨为质的方面的要求,以采为文的方面的要求,二者相较,质为本,文为末。刘勰作《风骨》篇与《情采》篇对举,然偏重风骨,以矫时弊。
刘勰对风清骨峻陈义极高,《宗经》篇中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或可为之注脚。作家只有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才能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其辞。风骨所具刚健意味,主要是指文章在经典大义支持下事信、义直,进而结言端直而产生的强大逻辑力量。
刘勰作《风骨》篇本意是在宗经背景下对质的方面进一步的要求,是在论情采之前先立情采之本。《风骨》中所含诗教内容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建安文学能否与刘勰所谓风骨相合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其一,建安文人的人格弊病与刘勰风骨论的宗经背景不合。
东汉士风的转变滥觞于曹魏,曹氏集团众人不再追求什么奇节异行的高名,而是重视那
种世俗的享乐生活了;他们不再......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