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于学生优势的教学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0 01:28
- 提问者网友:留有余香
- 2021-02-09 03:44
什么是基于学生优势的教学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2-09 03:57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所有的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学习优势教育,给我们的实践提供了这种可能。
2013年5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教授在稼轩中学举行的"历城区基于学习优势的课程文化研究研讨会"上的一席话,引发了现场100余位校长陷入沉思--"学校绝不单纯是学科学习的场所,而是以多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个性学习的场所。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通过课程,使众多带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差异的、多姿多彩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培养民主精神与创新意识"。
五年来,济南稼轩中学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了课程范式创新、教学过程改造、教学文化创新的一系列自组织变革,生成"个性化思维建构教学"的教育特色,促进了师生的发展。课程创新,点亮了师生的智慧人生。
一、课程设置:围绕育人目标
学校课程,是学校为了学生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服务的总和,也是学生的全部学校生活。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塑造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须从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入手,改变培养人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方法。
稼轩中学秉承"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发展阶梯"的办学理念,在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构建"生命、生活、生态"课程为突破口和重点进行建设,开发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心愿课程,使学校课程体系在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之间达到平衡。
基于此,稼轩中学确立"学校即社会、课程即体验、教师即资源"的大课程观,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学习和生活经历都视作课程,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成长,关注他们成长的全面,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要从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和积累生活、做人的经验出发。
基于此,稼轩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从整体、系统来加以思考的,不是孤立地做加减法,思考"为什么开设这些课程、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估课程实施的效果"等问题,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益,并使学生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自己非优势方面的材料、活动和训练,也促使其非优势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从而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突出特长。
二、课程结构:服务学生成长需求
课程设置,体现了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载体的开放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学习手段的多样性;校本课程,做到了与激发生命活力相连,与回归生活世界相通,与营造生态教育相趣。课程学习,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体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
学校将课程目标与学生培养目标联系起来,做好结合文章。根据学校教育的整体架构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需求,整合国家课程,实验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特长发展的个别化拓展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与社会生活衔接的课程。学校将原有的日常综合教育活动、德育活动、社团活动等课程化,统称为学生成长体验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又将其分为选修和必修两大类,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优质高效的基础型课程,强调实施过程的"社会性"要求,倡导合作学习,着力培养学生"乐群"的品质和能力;提供丰富选择的拓展型课程,强化提供学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重在开发学生个性潜能,促进主动发展;开设增加体验的探究型课程,加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调过程体验,着力培养学生"善思"的品质和能力。
课程之于学生,关乎人的教育权利,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关乎人的个性发展,关乎人的潜能释放。目前,学校已形成102门供学生选择的体验式课程群,内容涉及责任体验、角色体验、竞争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体验等六大模块,关联艺术、体育、心理、生活、管理、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这张课程"大菜单",增强了学校各类课程的一体化程度,提高了课程整体效益和效率。既保证了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又体现了校本课程的鲜明特色;既满足了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开发了学生拓展性学习;既考虑了学生当前的求知需要,又顾及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既关注了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需要,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三、课程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课程特色,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而是为了学生的全面成长与个性发展。以社团课程和德育课程为例:
(一)社团课程。是由学生兴趣自主形成的、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课程。学生人人参加社团,各个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成长、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范、引导、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学校规定,凡6人以上就可以组团结社,开展活动;成立社团必须拟订章程,规定学习和活动的目标、方式、场所和时间;社团在学期中要向全校展示活动成果;学期末要对社团活动进行评价;社团活动在社团聘请的本校教师或校外人士指导下进行。
与松散、自发的学生活动不同,稼轩中学的学生社团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进行的体验式的自我教育活动,具有课程的基本特征。经过学校的长期努力,学生社团活动成为学生最喜欢参与的学校活动,成为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德育课程。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培养高尚的人。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实效性方面出发,总结德育工作经验,整合传统德育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学校德育课程化,初步形成了与学科德育相互支撑的主题式、系列化德育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水平,提高了育人质量。目前,学校已经构筑了学校、年级和班级三个层次的系列主题德育课程体系,开发出数十门主题德育课,丰富和完善了校本课程体系。
依上所述,学生的学习就由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自主学习,由书本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由课堂学习延伸到校外学习,由学校教育延伸到校外教育;学生的发展也由单一的学校教育空间,走向由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组成的四维空间。
四、课程整合:服从教育资源优化
课程建设,要求通盘考虑学校的课程体系。针对学校课程门类多、课时紧张的现状,稼轩中学因地制宜,采取统整策略,通过学科整合、时空整合、任务整合,将各种教育资源转化为学校课程内容。
以任务整合为例。学校在实施拓展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与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主题活动、学校传统的节假日活动相整合,于稳定中显灵活,在统一中显个性。如"走进辛弃疾故居"活动,学校将此项活动与"爱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整个活动围绕"辛弃疾"而进行:朗诵组、导游组、摄影组、文学采风组,活动课程就成为学生了解生活、接受教育的有效载体。
课程建设,引领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其成果不仅表现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校课程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的"适性"成长发展方面,更表现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增强,课堂教学与管理改革不断深入,学校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整体育人环境持续优化,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实施学习优势教育,要从课程上建构,从教学上突破,从学生上落实,从过程上体现。这样,课程就不仅仅是诸如教科书、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之类的"文本课程",而是师生实实在在体验、感受、思考并领悟的"体验课程"。这样,教学就成了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这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给我们增添了信心。
2013年5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教授在稼轩中学举行的"历城区基于学习优势的课程文化研究研讨会"上的一席话,引发了现场100余位校长陷入沉思--"学校绝不单纯是学科学习的场所,而是以多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个性学习的场所。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通过课程,使众多带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和差异的、多姿多彩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培养民主精神与创新意识"。
五年来,济南稼轩中学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了课程范式创新、教学过程改造、教学文化创新的一系列自组织变革,生成"个性化思维建构教学"的教育特色,促进了师生的发展。课程创新,点亮了师生的智慧人生。
一、课程设置:围绕育人目标
学校课程,是学校为了学生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服务的总和,也是学生的全部学校生活。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塑造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须从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入手,改变培养人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方法。
稼轩中学秉承"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发展阶梯"的办学理念,在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础上,构建"生命、生活、生态"课程为突破口和重点进行建设,开发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心愿课程,使学校课程体系在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之间达到平衡。
基于此,稼轩中学确立"学校即社会、课程即体验、教师即资源"的大课程观,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学习和生活经历都视作课程,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成长,关注他们成长的全面,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而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要从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和积累生活、做人的经验出发。
基于此,稼轩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从整体、系统来加以思考的,不是孤立地做加减法,思考"为什么开设这些课程、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估课程实施的效果"等问题,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效益,并使学生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自己非优势方面的材料、活动和训练,也促使其非优势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从而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突出特长。
二、课程结构:服务学生成长需求
课程设置,体现了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载体的开放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学习手段的多样性;校本课程,做到了与激发生命活力相连,与回归生活世界相通,与营造生态教育相趣。课程学习,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体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
学校将课程目标与学生培养目标联系起来,做好结合文章。根据学校教育的整体架构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需求,整合国家课程,实验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特长发展的个别化拓展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与社会生活衔接的课程。学校将原有的日常综合教育活动、德育活动、社团活动等课程化,统称为学生成长体验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又将其分为选修和必修两大类,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领域。优质高效的基础型课程,强调实施过程的"社会性"要求,倡导合作学习,着力培养学生"乐群"的品质和能力;提供丰富选择的拓展型课程,强化提供学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重在开发学生个性潜能,促进主动发展;开设增加体验的探究型课程,加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强调过程体验,着力培养学生"善思"的品质和能力。
课程之于学生,关乎人的教育权利,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关乎人的个性发展,关乎人的潜能释放。目前,学校已形成102门供学生选择的体验式课程群,内容涉及责任体验、角色体验、竞争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体验等六大模块,关联艺术、体育、心理、生活、管理、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这张课程"大菜单",增强了学校各类课程的一体化程度,提高了课程整体效益和效率。既保证了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又体现了校本课程的鲜明特色;既满足了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开发了学生拓展性学习;既考虑了学生当前的求知需要,又顾及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既关注了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需要,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三、课程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课程特色,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而是为了学生的全面成长与个性发展。以社团课程和德育课程为例:
(一)社团课程。是由学生兴趣自主形成的、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课程。学生人人参加社团,各个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成长、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范、引导、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学校规定,凡6人以上就可以组团结社,开展活动;成立社团必须拟订章程,规定学习和活动的目标、方式、场所和时间;社团在学期中要向全校展示活动成果;学期末要对社团活动进行评价;社团活动在社团聘请的本校教师或校外人士指导下进行。
与松散、自发的学生活动不同,稼轩中学的学生社团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进行的体验式的自我教育活动,具有课程的基本特征。经过学校的长期努力,学生社团活动成为学生最喜欢参与的学校活动,成为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德育课程。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培养高尚的人。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实效性方面出发,总结德育工作经验,整合传统德育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学校德育课程化,初步形成了与学科德育相互支撑的主题式、系列化德育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水平,提高了育人质量。目前,学校已经构筑了学校、年级和班级三个层次的系列主题德育课程体系,开发出数十门主题德育课,丰富和完善了校本课程体系。
依上所述,学生的学习就由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自主学习,由书本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由课堂学习延伸到校外学习,由学校教育延伸到校外教育;学生的发展也由单一的学校教育空间,走向由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组成的四维空间。
四、课程整合:服从教育资源优化
课程建设,要求通盘考虑学校的课程体系。针对学校课程门类多、课时紧张的现状,稼轩中学因地制宜,采取统整策略,通过学科整合、时空整合、任务整合,将各种教育资源转化为学校课程内容。
以任务整合为例。学校在实施拓展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与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主题活动、学校传统的节假日活动相整合,于稳定中显灵活,在统一中显个性。如"走进辛弃疾故居"活动,学校将此项活动与"爱国情怀"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整个活动围绕"辛弃疾"而进行:朗诵组、导游组、摄影组、文学采风组,活动课程就成为学生了解生活、接受教育的有效载体。
课程建设,引领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其成果不仅表现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校课程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的"适性"成长发展方面,更表现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增强,课堂教学与管理改革不断深入,学校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整体育人环境持续优化,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实施学习优势教育,要从课程上建构,从教学上突破,从学生上落实,从过程上体现。这样,课程就不仅仅是诸如教科书、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之类的"文本课程",而是师生实实在在体验、感受、思考并领悟的"体验课程"。这样,教学就成了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这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给我们增添了信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鸽屿
- 2021-02-09 05:00
一、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中心。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书本,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形式是"三统一",即统一的上课时间、统一的上课进度、统一的课程考试。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兴趣、能力、思维方式和目标志向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且这些不同还随着时间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而开放教育技术突破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时空、地域限制,课堂空间延伸到了网络所能覆盖的任何一个场所,人们可以自由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在不同时间自主选择课程,即使在所选课程的讲授时间发生重复时,学生也可以在其他时间段访问储存在计算机服务器中的老师讲课内容,大可不必在老师讲课时去听讲。另外,由于有了计算机分析、处理和存储教案与讲授内容,学生免去了做笔记,听课不能走神等问题,可以学习得更加轻松愉快。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将成为个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接受教育不仅是人们就业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成为人们转岗、再就业的必备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不仅仅是人们获取一纸文凭的手段,而是成为生活的必需。因此,在开放教育中,学生是自我再生产的自觉主体。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人们将会以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去进行学习。这就使学生成了教学主体,其教学活动的中心也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
二、教学组织“以人为本”。
人类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表明:除孪生者具有相同的染色体配对组合和基因外,世界所有人口中再也找不到任何两个人的遗传因素相同。这是人和人之间永远存在者个别差异的根本原因。人的差异性是社会的客观存在。而人们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又使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进一步扩大,而且更为多样化。由于人们的认知特征、情感方式、个性结构的巨大差异,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承担社会角色的不同,在成人中,由于不同个体受教育程度和经验结构的差别,还由于因此产生的对人的生命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就有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传统的课堂面授教育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往往也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开放教育有各种层次、类型的学习目标;有多种类型的学习内容的组合,即使是同一学习目标,也有不同内容的组合可供选择;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根据学生客观学习条件和他们的学习类型、学习习惯设计多种媒体的学习材料;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形成独特的自我。
开放教育的教学组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自由选择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学习课程,从以往的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就学什么。这种尊重个人的选择、尊重个性发展、尊重个人生存状态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教学形式三元化。
目前我校开放教育班级虽然占60%以上,但由于起步至现在也才二年多一点时间。因此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仍然是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2002年初,我校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在新入学的开放教育班级中选取了工商管理专业(本科)4学分的《金融市场》、金融专业(本科)4学分的《公司财会》、财会专业(专科)5学分的《政治经济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课程,其教学方法是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传统的、单一的、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三元化。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中心。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书本,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形式是"三统一",即统一的上课时间、统一的上课进度、统一的课程考试。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兴趣、能力、思维方式和目标志向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且这些不同还随着时间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而开放教育技术突破了制约教育发展的时空、地域限制,课堂空间延伸到了网络所能覆盖的任何一个场所,人们可以自由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在不同时间自主选择课程,即使在所选课程的讲授时间发生重复时,学生也可以在其他时间段访问储存在计算机服务器中的老师讲课内容,大可不必在老师讲课时去听讲。另外,由于有了计算机分析、处理和存储教案与讲授内容,学生免去了做笔记,听课不能走神等问题,可以学习得更加轻松愉快。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将成为个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接受教育不仅是人们就业的基本条件,而且也成为人们转岗、再就业的必备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不仅仅是人们获取一纸文凭的手段,而是成为生活的必需。因此,在开放教育中,学生是自我再生产的自觉主体。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人们将会以前所未有的自觉性去进行学习。这就使学生成了教学主体,其教学活动的中心也不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
二、教学组织“以人为本”。
人类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表明:除孪生者具有相同的染色体配对组合和基因外,世界所有人口中再也找不到任何两个人的遗传因素相同。这是人和人之间永远存在者个别差异的根本原因。人的差异性是社会的客观存在。而人们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又使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进一步扩大,而且更为多样化。由于人们的认知特征、情感方式、个性结构的巨大差异,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承担社会角色的不同,在成人中,由于不同个体受教育程度和经验结构的差别,还由于因此产生的对人的生命价值取向的千差万别,就有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传统的课堂面授教育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往往也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开放教育有各种层次、类型的学习目标;有多种类型的学习内容的组合,即使是同一学习目标,也有不同内容的组合可供选择;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根据学生客观学习条件和他们的学习类型、学习习惯设计多种媒体的学习材料;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形成独特的自我。
开放教育的教学组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自由选择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学习课程,从以往的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就学什么。这种尊重个人的选择、尊重个性发展、尊重个人生存状态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教学形式三元化。
目前我校开放教育班级虽然占60%以上,但由于起步至现在也才二年多一点时间。因此我们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仍然是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2002年初,我校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在新入学的开放教育班级中选取了工商管理专业(本科)4学分的《金融市场》、金融专业(本科)4学分的《公司财会》、财会专业(专科)5学分的《政治经济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课程,其教学方法是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验,把传统的、单一的、落后的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三元化。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